- ISBN:978754234109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412页
- 出版时间:2018-07-01
- 条形码:9787542341099 ; 978-7-5423-4109-9
内容简介
敦煌莫高窟第12窟窟主为晚唐沙州释门都法律索义辩,窟内除塑像为清代重妆外,原有壁画保存基本完好,绘制年代大致在唐咸通十年(869)前后。无论是壁画的内容和布局,还是石窟所蕴含的宗教与世俗意义,该窟在晚唐石窟中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敦煌莫高窟索义辩窟研究/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图像学和功能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以分析图像结构为基础,深入解读其中的佛教义理与世俗意义,进而探求该窟的设计思想与功能。
目录
一、研究的对象及意义
二、索义辩窟概况
三、研究史回顾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章 索义辩窟营建的历史文化背景
**节 敦煌索氏与归义军政权的建立
一、索氏家族在敦煌的活动
二、敦煌索氏与归义军政权
三、索义辩其人
第二节 收复凉州之后的敦煌石窟营建
一、凉州之战的背景
二、凉州之战后的敦煌石窟营建
第三节 归义军时期敦煌报恩窟的流行与索义辩窟的营建
一、敦煌报恩窟营建的兴起
二、归义军时期的“忠孝”之风与报恩窟营建的流行
三、从《大唐沙州释门索法律义辩和尚修功德记碑》
看索义辩窟的营建
第二章 主室西壁及窟顶图像
**节 龛内屏风画
一、《报恩经·对治品》
二、《金光明*胜王经·舍生品》
三、《报恩经·恶友品》
四、《佛本行经变》
第二节 龛外文殊像与普贤像
一、文殊、普贤信仰
二、文殊与普贤的图像发展
三、索义辩窟文殊像与普贤像
第三节 窟顶千佛与四方佛
一、千佛信仰与图像
二、四方佛说法图
三、四方佛与千佛
第四节 西龛、窟顶图像与主尊之关联
一、龛内图像的设计
二、龛外图像与主尊
三、窟顶图像与主尊
第三章 主室东壁的图像与设计
**节 东壁门上索奉珍夫妇供养像及相关问题
一、索奉珍夫妇供养像
二、东壁门上供养像的图像分析
三、往生净土:东壁门上供养像与南北壁
图像设计之关联
第二节 门南《报恩变》
一、《报恩变》相关经典与图像发展
二、索义辩窟《报恩变》情节释读
三、索义辩窟《报恩变》之特点及相关问题
第三节 门北《维摩变》
一、《维摩变》相关经典与图像发展
二、索义辩窟《维摩变》情节释读
三、索义辩窟《维摩变》之特点及相关问题
第四节 报四恩之至德:东壁的设计思想
一、报恩与孝亲:东壁门上供养像的意义
二、报亲恩与报君恩:《报恩变》与《维摩变》的组合
三、东壁与西龛的呼应
第四章 主室南北壁图像
**节 南壁《法华变》
一、《法华变》相关经典与图像发展
二、索义辩窟《法华变》图像情节释读
三、索义辩窟《法华变》之特点
第二节 南壁《西方净土变》
一、《西方净土变》相关经典与图像发展
二、索义辩窟《西方净土变》情节释读
三、索义辩窟《西方净土变》之特点
第三节 南壁《弥勒变》
一、《弥勒变》相关经典与图像发展
二、索义辩窟《弥勒变》情节释读
三、索义辩窟《弥勒变》之特点
第四节 北壁《华严变》
一、《华严变》相关经典与图像发展
二、索义辩窟《华严变》情节释读
三、索义辩窟《华严变》之特点及相关问题
第五节 北壁《东方药师净土变》
一、《东方药师净土变》相关经典与图像发展
二、索义辩窟《东方药师净土变》情节释读
三、索义辩窟《东方药师净土变》之特点
第六节 北壁《天请问变》
一、《天请问变》相关经典与图像发展
二、索义辩窟《天请问变》情节释读
三、索义辩窟《天请问变》之特点
第五章 主室南北壁的布局与设计思想
**节 主室南北壁以东、西方净土为主导的三组经变
一、《西方净土变》与《东方药师净土变》
二、《法华变》与《华严变》
三、《弥勒变》与《天请问变》
四、以东、西方变为主导的南北壁经变布局
第二节 华严净土:主室南北壁与西龛设计之关联
一、华严与净土的交涉
二、华严净土造像的发展
三、索义辩窟南北壁与西龛之关联
第六章 前室索义辩出行图及相关问题研究
**节 索义辩出行图内容辨析
一、鼓吹乐队
二、仪仗
三、供养队伍
四、供养人像列
第二节 索义辩出行图出现缘由
一、归义军初期敦煌僧官地位的提高
二、索氏家族在敦煌的地位
三、报恩思想的流行对石窟营建的影响
第三节 索义辩出行图相关问题
一、出行图是权利地位的象征
二、由索义辩出行图看敦煌僧官与世俗家族的关系
结语
附录一 大唐沙州释门索法律义辩和尚修功德记碑唐悟真撰
附录二 莫高窟主室南北壁对应表(隋代以后)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后记
节选
《敦煌莫高窟索义辩窟研究/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 佛教传人以前,“敬天法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信仰内容,信仰崇拜主要是以祭祀祖先来实现的。周代行宗法制,宗庙就已出现,如《礼记·王制》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西汉时厚葬之风盛行,出现墓祠,如武帝时任大司马大将军的霍光,去世后汉宣帝为其“发三和卒穿复土,起冢祠堂”。②《盐铁论·散不足篇》载:“今富者积土成山,列树成林。台榭连阁,集观增楼;中者祠堂屏阁,垣阙罘恩。”③到东汉时,在墓前营建祠堂之风更盛,墓祠成为祀祖、展现身份地位、凝聚族人的标志性场所。佛教传人中原后,即出现墓祠与佛教寺院相结合以追悼、祭祀亡者及祖先的习俗。如《洛阳伽蓝记》载:“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人中国之始。……明帝崩,起祗洹(精舍)于陵上。自此以后,百姓塜上或作浮屠焉。”④民间在陵墓建佛寺的具体事例,南北朝就已出现,《宋书·萧惠开传》载:“(萧惠开)丁父艰,居丧有孝性,家素事佛,凡为父起四寺,……京口墓亭,名日禅亭寺……”禅亭寺建于墓亭,可能就是墓葬与佛寺的结合。隋唐时,墓葬与佛寺结合的情形更为普遍。隋炀帝曾于秦陵、庄陵造寺。唐代昭陵(太宗)、建陵(肃宗)也建有寺院。(D高宗在赵州象城县先祖的建初陵(李渊的高祖李熙“宣皇帝”的陵墓)、启运陵(李渊的曾祖李天锡“光皇帝”的陵墓,一度改称“延光陵”)的茔域建造“光业寺”。寺中有李渊祖父李虎的玉石雕像,可知高宗建寺的目的是为先祖荐亡。② 佛教与中国丧葬、祭祀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还表现在如盂兰盆会、七七斋、百日斋等祭亲礼俗上。关于盂兰盆会,已多有学者研究。目连救母故事所倡扬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主张一人中国本土,就与中国儒家孝道观融为一体,被中国人所接受,经加工、改造后成为中国祭祀祖先、追荐亡灵的礼俗之一。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对此有较为清楚的阐释。颜氏告其后人曰:“四时祭祀,周、孔所教,欲人勿死其亲,不忘孝道也,求诸内典,则无益焉。”他期望子孙在他去世后“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③“七七斋”则是指亡者去世后每隔七日,举办斋会,请僧行道转经,以追荐亡灵。如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胡太后之父胡国珍去世,从“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令七人出家;百日设万人斋,二七人出家”。④于这些荐亡仪式的流行,对人们祭祀及追荐亡亲的方式产生影响。《佛祖统纪》记载隋文帝开皇二年八月,下诏为北周末年在相州为邺城战役阵亡的敌我双方将士建寺荐福,度僧为之超度。⑤《旧唐书》卷二《太宗纪》载:“(贞观三年)癸丑,诏建义以来交兵之处,为寺院。(D高宗在赵州象城县先祖的建初陵(李渊的高祖李熙”宣皇帝“的陵墓)、启运陵(李渊的曾祖李天锡”光皇帝“的陵墓,一度改称”延光陵“)的茔域建造”光业寺“。寺中有李渊祖父李虎的玉石雕像,可知高宗建寺的目的是为先祖荐亡。② 佛教与中国丧葬、祭祀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还表现在如盂兰盆会、七七斋、百日斋等祭亲礼俗上。关于盂兰盆会,已多有学者研究。目连救母故事所倡扬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主张一人中国本土,就与中国儒家孝道观融为一体,被中国人所接受,经加工、改造后成为中国祭祀祖先、追荐亡灵的礼俗之一。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对此有较为清楚的阐释。颜氏告其后人曰:“四时祭祀,周、孔所教,欲人勿死其亲,不忘孝道也,求诸内典,则无益焉。”他期望子孙在他去世后“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③“七七斋”则是指亡者去世后每隔七日,举办斋会,请僧行道转经,以追荐亡灵。如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胡太后之父胡国珍去世,从“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令七人出家;百日设万人斋,二七人出家”。④于这些荐亡仪式的流行,对人们祭祀及追荐亡亲的方式产生影响。《佛祖统纪》记载隋文帝开皇二年八月,下诏为北周末年在相州为邺城战役阵亡的敌我双方将士建寺荐福,度僧为之超度。 ……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6.0¥76.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24.0¥49.0 -
清朝穿越指南
¥14.4¥45.0 -
人类酷刑简史
¥20.1¥59.0 -
万历十五年
¥16.3¥25.0 -
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23.1¥68.0 -
两晋其实很有趣
¥9.2¥35.0 -
朱元璋传
¥14.0¥3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9.7¥38.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1.7¥39.0 -
胡同里的姑奶奶
¥27.8¥78.0 -
至道无餘蕴矣:梁漱溟访谈录
¥24.1¥68.0 -
创造圣经的城市
¥19.7¥58.0 -
中国近代史
¥6.0¥20.0 -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16.0¥45.8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第七部
¥8.9¥29.8 -
中国近代史
¥12.7¥39.8 -
中国通史
¥18.5¥45.0 -
硬核原始人
¥21.0¥65.0 -
谁是剽窃者: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战争
¥15.8¥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