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水伦理的生态哲学基础研究

水伦理的生态哲学基础研究

1星价 ¥41.1 (5.2折)
2星价¥41.1 定价¥7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195810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65
  • 出版时间:2018-12-01
  • 条形码:9787010195810 ; 978-7-01-019581-0

内容简介

  水伦理生态哲学基础以当代人与水相交往时追求人水和谐所倡导的生态世界观为研究对象,探讨支撑人水和谐的水伦理的生态世界观所内含的思维方式、自然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实践依据,揭示水伦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合理性及其与时代精神的内在逻辑自洽,旨在为建设水生态文明和走向海洋时代提供伦理支撑。《水伦理的生态哲学基础研究》从生态、哲学、伦理和历史等相关学科对当代水伦理的生态哲学基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包括水伦理的理论形态、水伦理的思维方式、水伦理的自然观、水伦理的德性论、水伦理的价值观、水伦理与中国的水利实践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前言

**章 水伦理的理论形态
**节 水危机与水伦理
一、生态危机与水危机
二、生态伦理与水伦理
三、水伦理的三种理论形态
第二节 水伦理的研究域
一、河流伦理
二、水伦理
三、海洋伦理
第三节 水伦理的基本问题与理论
一、水何以进入伦理
二、“水何以进入伦理”的两种道德哲学方案

第二章 水伦理的思维方式
**节 水伦理的“西方式”思维
一、希腊哲学的实体思维
二、“现代哲学之父”主客二分的机械论思维
三、“现代环境伦理学之父”的生态整体论
第二节 水伦理的“中国式”思维
一、《易经》以“易变”为本的整体思维
二、“集大成”式的伦理创新思维
三、自然(水)一人一社会“三维化”的一体思维

第三章 水伦理的自然观
**节 西方传统自然观的演变
一、自然概念的演变
二、西方古代自然观的演变
三、近代西方自然观及其生态后果
四、西方现代自然观的重建
第二节 西方现代自然观对水伦理的支撑
一、盖娅假说对水伦理的支持
二、进化共生的水伦理自然观
第三节 我国传统水伦理的自然观基础
一、古代的“合天论”和“胜天论”自然观
……
第四章 水伦理的德性论
第五章 水伦理的价值观
第六章 水伦理与中国的水利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水伦理的生态哲学基础研究》:  三、水伦理的三种理论形态  水伦理以人与水相交往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伦理问题为研究对象,泛指人与水之间以道德手段调节的种种关系,以及处理人与水之间相互关系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规范和价值追求。它具有三层含义:(1)以对人水关系的应然性认识为基础,并随着应然性认识的变化而转变。(2)以人与水相交往过程中人的行为和价值选择为主要内容,以人水相交道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作为判断人的行为品质及其影响的善恶好坏、正当与否的依据。这意味着评判尺度应该是人的尺度和自然的(水的)尺度的辩证统一。(3)水伦理的探究不仅涉及个人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层面,还包括社会层面人水关系综合治理、谋求经济政治社会永续发展应该遵循的道理和规范,以及自然生态层面选择人与天(水)调,追求人情、天理(自然之理)内在一致的人与自然(水)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  依据对水伦理内涵的理解并基于不同时期水伦理的内容和特性,水伦理研究大致形成了三种理论形态:一是以宇宙本体论为始基的“水德论”;二是以“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为内核的“中心论”水伦理;三是基于人与自然关系辩证统一的“和谐论”水伦理。  水伦理三种理论形态的历史逻辑和本质特性,就事实与价值、“是与应该”的相互关系而言,在水伦理思想史上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1)异质同构的“水德论”阶段,表现为将事实等于价值、“是与应该”同一。如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家基于“太一生水”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①等思想观点,主张“上善若水”;认为水不仅是世界的本原,而且水与天地一样既生养万物又“利万物”、“不争”、“处下”,这就是善;人的义务就是“继善成性”,弘扬天、地、水的善性,锤炼像水一样勇往直前、奔流到海不复返的精气神,倡行像水一样“处下”、“不争”、“虚怀若谷”、功成身退的道德品格,以求厚德载物、“有容乃大”。形成了以“道”为本体、水性与德性同一的水德理论。  (2)异质僭越的“中心论”水伦理。它包括近代以来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水伦理和后现代兴起于西方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水伦理。前者以二元对立、主客两分的机械论自然观为基础,将自然变成了可以任人拆分、宰割的机器,其价值哲学也从“附魅”于自然转向了让自然“祛魅”,在张扬人的主体精神的同时提出了“一切以人为尺度”的价值取向。在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领域,倡行利用、控制、改造和征服,导致自然价值在自然被奴化和对象化的进程中被僭越。后者以生态整体论为基础,把生态系统的稳定、美丽、平衡、和谐作为终极追求,在建构自然价值论和权利论的同时,过分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同一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的主体精神和社会本性被“荒野”遮蔽。因此,无论是“人类中心”论还是“生态中心”论,都与无中心的现代生态科学、生命科学等知识谱系相背离,都有悖于人的本质和自然的层创进化规律,都是以人与自然(水)的相互对立为实质的。  ……

作者简介

  曹顺仙,1963年5月生于江苏宜兴。教授,博导,现任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伦理学、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兼任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伦理学副理事长、中国生态文明智库特聘教授、中国生态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I里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版)》编委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苏州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出版《世界文明史》、《思想文化新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疑点·难点·热点问题解析》等著作8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30多项。曾获江苏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江苏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南京林业大学“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等奖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