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就电影的时刻
读者评分
4.4分

造就电影的时刻

电影史学家大卫·汤姆森在代表作《造就电影的时刻》里,从1887年埃德沃德·迈布里奇早期先锋性的照片开始,选取百年电影史中70多部电影,引领读者进入一场视觉的饕餮之旅。

1星价 ¥73.0 (5.7折)
2星价¥73.0 定价¥128.0
商品评论(5条)
ztw***(三星用户)

书页很精致

2023-12-23 17:01:21
0 0
***(二星用户)

很厚一本,干货满满,是想要了解的。塑封得不太好,书有点脏,用湿巾擦了半天

2023-12-21 17:02:31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612077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88
  • 出版时间:2019-01-01
  • 条形码:9787556120772 ; 978-7-5561-2077-2

本书特色

《英国病人》作者翁达杰、布克奖得主约翰·班维尔推崇的“伟大的电影评论家”大卫·汤姆森代表作,百年影史, 260多张全彩剧照,一次性领略影史上74部传世作品的魅力★《英国病人》作者翁达杰、布克奖得主约翰·班维尔、杰夫·戴尔等众多当代知名作家一致推荐的“我们时代伟大的电影评论家”大卫·汤姆森的代表作。 ★入选英国《观察家报》《卫报》等媒体的年度好书!《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波士顿先驱报》《出版人周刊》等一致推荐:“不止有趣,简直叫人兴奋!”“洞察敏锐,妙笔生花!”“电影爱好者的挚爱!”…… ★梳理100年电影史、遴选74部作品,260多张全彩剧照,一次性领略电影史上传世作品的魅力,解读电影银幕的动人瞬间,不仅适合休闲、旅行时翻阅,更是一本视角独特、充满洞察力的百年电影史。 ★从1887年埃德沃德·迈布里奇早期先锋性的系列照片,到《公民凯恩》《日落大道》《乱世佳人》《卡萨布兰卡》《教父》《唐人街》《蓝丝绒》《暴力史》《阅后即焚》等,大卫·汤姆森独特的视角和别致的解说,引领读者步入一场扣人心弦的光影之旅。 这些电影时刻驻扎在我的记忆中,当影片的名字被提及,它们即刻浮现在我脑海的银幕上。 ——大卫·汤姆森 大卫·汤姆森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电影评论家,也是值得信赖的电影史学家。 ——迈克尔·翁达杰(作家、编剧,《英国病人》作者)充满智慧与洞察。 ——菲利普·弗伦奇(《观察家报》)这本书流淌着庄重的叙述、无心的私语、自在的漫谈……不止于有趣,简直叫人兴奋。一个又一个时刻,对它们的每一次描述都值得细细品味,因为它们出自我们这个时代所推崇的影评人大卫·汤姆森之手。 ——《纽约时报》汤姆森对电影“时刻”的观点每每发人深省,令人回味。 ——《华盛顿邮报》洞察敏锐,妙笔生花,汤姆森总是能赋予他选择的电影时刻神秘感与传奇性。 ——《波士顿先驱报》电影爱好者的挚爱。这本书的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读者会因为它迅速冲向影院。 ——《出版人周刊》《造就电影的时刻》是一部被包装成“休闲读物”的电影史。它循着自己的逻辑,向我们展示了70余部作品,其中很多是悬疑片或者不常见的类型。汤姆森以资深影迷与众不同的视角和作家精准恰当的表达,揭示了在电影中一个时刻何以成就整部作品。无论是《当哈利遇到莎莉》中的轻松,还是《过客》里的深邃,汤姆森的解读让我们领悟:细微瞬间里蕴藏着庞大而永恒的力量。 ——《旧金山纪事报》

内容简介

大卫·汤姆森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电影评论家,也是值得信赖的电影史学家。

——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作者)

电影史学家大卫·汤姆森在代表作《造就电影的时刻》里,从1887年埃德沃德·迈布里奇早期先锋性的照片开始,选取百年电影史中包括《乱世佳人》《卡萨布兰卡》《M就是凶手》《长眠不醒》《第三个人》《公民凯恩》《火车怪客》《东京物语》《日落大道》《西北偏北》《放大》《教父》《唐人街》《出租车司机》《闪灵》《蓝丝绒》《暴力史》《声名狼藉》等70多部电影,引领读者进入一场视觉的饕餮之旅:既让我们一次性领略了影史上重要作品的魅力,又能从他对大量的影像细节的解读中体会常常被我们忽视的动人瞬间。他以独特的角度和作家精准恰当的表达,揭示了一个时刻是如何成就一部电影,从而告诉我们电影的本质,以及镜头内外的苦乐人生。

目录

引 言 001
一个女人站着,另一个女人坐着跷起二郎腿 005
《圣女贞德蒙难记》 007
《日出》 013
《潘多拉的魔盒》 017
《摩洛哥》 023
《M就是凶手》 029
《星星监狱两万年》 033
《孔雀夫人》 039
《育婴奇谭》 045
《乱世佳人》 049
《街角的商店》 053
《香笺泪》 059
《公民凯恩》 065
《淑女伊芙》 069
《卡萨布兰卡》 075
《罗拉秘史》 079
《火树银花》 083
《夜长梦多》 089
《红菱艳》 093
《第三个人》 099
《歼匪喋血战》 103
《日落大道》 108
《大河》 113
《郎心似铁》 119
《火车怪客》 123
《东京物语》 129
《篷车队》 135
《一个明星的诞生》 140
《山椒大夫》 145
《倾国倾城欲海花》 151
《猎人之夜》 155
《日落狂沙》 159
《成功的滋味》 163
《历劫佳人》 169
《桃色血案》 173
《西北偏北》 179
《广岛之恋》 183
《惊魂记》 187
《朱尔与吉姆》 193
《泯灭天使》 197
《随心所欲》 201
《蚀》 207
《狂人皮埃罗》 211
《心墙魅影》 215
《放大》 219
《步步惊魂》 223
《雌雄大盗》 229
《同流者》 233
《花街杀人王》 237
《美人迟暮》 241
《教父》 246
《比利小子》 251
《威尼斯疑魂》 255
《塞琳和朱莉出航记》 259
《唐人街》 263
《过客》 269
《出租车司机》 273
《闪灵》 277
《太空先锋》 283
《蓝丝绒》 287
《当哈利遇到莎莉》 291
《*后巨人》 295
《错误行动》 299
《盗火线》 303
《钢琴教师》 309
《24小时》 313
《裸体切割》 316
《重生》 321
《暴力史》 325
《声名狼藉》 328
《十二宫》 332
《阅后即焚》 337
《回来的路》 342
《我们讲述的故事》 347
《一切尽失》 350
仍然是照片,温哥华之夜,法裔加人队痛失斯坦利杯后 355
注 释 361
致 谢 362
索 引 364
图片来源 374
展开全部

节选

《M就是凶手》
M
1931,弗里茨·朗
Fritz Lang
无法抗拒的冲动 │ Irresistible Impulse
“叔叔,你的衣服脏了。”
在这部德国电影里,一座地名不详、被舞台化了的城市,阳光很少露面,杀童事件频频发生。父母们焦虑不安。警察尽己所能。黑社会也被警告:杀童罪行很容易影响他们的地下活动。连在街上游手好闲的混混都在留意可疑人员,孩子们则在弗里茨·朗的电影里唱着毛骨悚然的歌曲:
你只要稍微地等一等呀,
穿黑衣服的坏人就要来。
他会拿着小小的斧头哟,
把你剁成碎碎的肉酱菜。
实际上,作案分子就像一个胖乎乎、瞪着大眼睛的小孩。电影开机时,彼得·洛只有27岁。他是匈牙利籍犹太人,真名叫拉斯洛·洛文施泰因,凭借一系列大胆的表现主义作品,早已在德国戏剧舞台上享有盛名。据说弗里茨·朗在构思《M就是凶手》这部电影之前,已和他有多年交情。他让彼得做好准备,给他演一回。这是影史上*伟大的表演之一,但奇怪的是,它也“杀死”或者说局限了彼得·洛的演艺生涯。
这部影片将杀人犯塑造成无助的受害者,被无法抗拒的冲动驱使。编剧是弗里茨·朗当时的妻子特娅·冯·哈堡。影片的大部分镜头,即使不都是处于杀人犯的视角,也是以他为主人公展开的。我们没有直接看见他杀人(这也许是对观众的善意,但也是对杀人犯的仁慈,让他更易被接受),但我们看见他寻找小孩,跟小孩聊天,从中挑选谋杀对象。他来到一个小女孩身边,她正和同伴一起凝望商店橱窗里的玩具。
街上的几个乞丐走到彼得·洛跟前,其中一个拿着一支白粉笔在自己的手掌上写下大大的“M”,然后“意外地”撞上这个杀人犯,将掌心的“M”印在他黑色外套的后背处。这件跟裹尸布一样长的外套让彼得·洛成为令人印象深刻的坏家伙。
开始的几分钟里,杀人犯还没发现这个标示罪恶的记号,但是小女孩看见了,她告诉他:“叔叔,你的衣服脏了。”他很困惑,直到想起去照镜子并看到字母“M”—影史上一次著名的静止。这是个中景特写:盯着镜子的脸、外套上昭然若揭的字母“M”,还有镜子里那张吓坏了的脸—镜子里的眼睛也在盯着镜子外瞪着自己的人。内外两人对称地戴着软呢帽。极少有导演在构图能力上超越弗里茨·朗。在某种程度上,这个简洁的画面足以代表整部电影(该片摄影师是弗里茨·阿尔诺·瓦格纳)。
至此,真凶浮出水面。他知道自己被认出来了,也必然清楚自己会被抓住。但这个画面还有深刻得多的内涵:正是在这个瞬间,他直面了自己的本性。实际上,这个镜头微妙地削弱了剧本所做的“他对自己无能为力”的预设:他灵魂的一部分看清了自己。另外,镜子是银幕内的银幕,它引申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现实中可怕的杀人犯在电影里却吸引着我们?在《M就是凶手》之前,没有电影思考这一点。
除此之外,彼得·洛也从中看到自己的未来。《M就是凶手》上映后十分轰动,把这位演员从德国推向了国际舞台。但由于过于独特的外形,他也将被永远地定型在杀手和疯子的角色上,只有那个怪诞的日本侦探角色“莫托先生”(Mr. Moto),才让他暂时逃离既定标签。当然,彼得·洛仍旧声名远播,有着独一无二的嗓音和表演风格的他还出现在《马耳他之鹰》和《卡萨布兰卡》等电影中。但这并不符合他对事业的真正期待。他后来沉溺于酒精,在精神上流离失所,去世时只有59岁。演员都想获得一个可以杀出一条血路的角色,但这样的角色有时也会伤害他们自己。

相关资料

这些电影时刻驻扎在我的记忆中,当影片的名字被提及,它们即刻浮现在我脑海的银幕上。
——大卫·汤姆森
大卫·汤姆森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电影评论家,也是值得信赖的电影史学家。
——迈克尔·翁达杰(作家、编剧,《英国病人》作者)
充满智慧与洞察。
——菲利普·弗伦奇(《观察家报》)
这本书流淌着庄重的叙述、无心的私语、自在的漫谈……不止于有趣,简直叫人兴奋。一个又一个时刻,对它们的每一次描述都值得细细品味,因为它们出自我们这个时代所推崇的影评人大卫·汤姆森之手。
——《纽约时报》
汤姆森对电影“时刻”的观点每每发人深省,令人回味。
——《华盛顿邮报》
洞察敏锐,妙笔生花,汤姆森总是能赋予他选择的电影时刻神秘感与传奇性。
——《波士顿先驱报》
电影爱好者的挚爱。这本书的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读者会因为它迅速冲向影院。
——《出版人周刊》
《造就电影的时刻》是一部被包装成“休闲读物”的电影史。它循着自己的逻辑,向我们展示了70余部作品,其中很多是悬疑片或者不常见的类型。汤姆森以资深影迷与众不同的视角和作家精准恰当的表达,揭示了在电影中一个时刻何以成就整部作品。无论是《当哈利遇到莎莉》中的轻松,还是《过客》里的深邃,汤姆森的解读让我们领悟:细微瞬间里蕴藏着庞大而永恒的力量。
——《旧金山纪事报》

作者简介

【英】大卫·汤姆森(David Thomson),
英国电影评论家、电影史学家。
他的作品受到了迈克尔·翁达杰、约翰·班维尔、杰夫·戴尔等当代著名作家的赞誉。
1941出生于英国伦敦;曾任达特茅斯学院电影专业的负责人和纽约电影节选拔委员会成员;美国《新共和周刊》撰稿人,并为英国《独立报》《卫报》和美国《电影评论》等媒体供稿;出版过20余部著作,题材涵盖电影理论、名人传记、明星轶事等,其作品受到广泛的赞誉,多次入选《卫报》《独立报》《观察家报》年度好书书单,更是被称为“在在世的作家中,他可能是蕞伟大的电影评论家和历史学家”“继宝琳·凯尔(Pauline Kael)之后,再也没有人比他写得更有趣更迷人的了”。
兰若,青年影评人,译有美国作家丹尼斯·约翰逊的《火车梦》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