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6436517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41
- 出版时间:2016-12-01
- 条形码:9787564365172 ; 978-7-5643-6517-2
本书特色
本书既不是历史教科书,没有严格的学术规范;也不算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散文,没有天马行空想象驰骋,一切均以史实为依托,并且以类似于人文地理的书写方式,回眸了成都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书中的许多篇目,*初陆续发表在《成都日报》副刊“天下成都”的人文地理专栏上,专题是想到了什么便写什么,并没有系统性和逻辑性,而且各专题之间间隔时间较长,因此行文风格前后不一。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地方文化普及读物,以成都河流、水文化为对象,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切入,主要从成都河流水系发展历史、成都冶水历史人物、成都古代湖堰、成都古代桥梁、成都水战、成都河流水系利用等方面,讲述成都水文化的有关知识。该书图文并茂,文字清新活泼。书中既有人文地理参考资料做支撑,还融合了历史文献、考古成果,在水文化线索之下,全面立体地呈现出成都厚重的历史文化。该书便于当地人深入了解成都的历史底蕴,也有利于更好地宣传成都历史文化,使外地来成都的人能认识一个立体全面的成都。
目录
岷江南流泽润大地
蜀都文明伴水而生
一、溯源:走出上古泽国的治水英雄
石纽山:大禹迈开治水**步
蚕丛:从峡谷走向平原
柏滢:*悲壮的治水英雄
鱼凫:*后胜利的治水英雄
杜宇:古蜀农业与水利科技专家
鳖灵:凿通金堂峡的“总工程师
二、从聚落到王都:治水业绩与遗迹
临水而建的十二桥吊脚楼
方池街用竹笼石埂镇水护岸
金沙都城:古蜀治水的丰碑
建在平原广阔水网上的王都
一个使用船形棺材的民族
成都城的始创
天府石兽:蜀都古国的治水神器
三、成都水话:江、桥、河
都江堰:古秦之水流不尽
两江珥其市,九桥带其流
二江珥市
解玉之溪贯东西
流金淌银的金水河
郫江绕廓,二江抱城
御河:*后开凿的人工河
四、长与卧波:水与桥交织的记忆
李冰造桥,七星镇水
从万福到濯锦:清远江上的名桥
安顺桥与九眼桥的*后记忆
散落的古桥群:联结水城版图的网点
升仙水之桥:从驷马桥到五桂桥
五、江上千载:烽烟无尽,渔歌不绝(上)
蜀江上拉开统一战争序幕
*后一战:刘秀一统天下
刘禅升仙水畔和平交接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六、江上千载:烽烟无尽,渔歌不绝(下)
乱世国宝顺江而下,兼济中国
足不旋踵,前后蜀升仙桥乞降
蜀水泽国再遭劫火
张献忠兵败弃城,为逃亡江口沉银
“水电报”传递革命新声
锦江抗战始末
七、遗失的明珠:锦城平湖似西湖
秦代张仪取土留下的池湖
摩诃池的历史始末
民间乐苑江渎池
……
八、古堰:成都平原上的水系遗迹
九、故园记忆:围井栖居的成都人
十、锦江之濯:蜀锦和蜀纸的地理标志
十一、锦江遗韵:风物与水上娱乐
十二、味觉成都:香茶与美酒
十三、成都形色:码头和酒家
十四、水说成都:现实与神话
跋
节选
《蜀都水香:依水而生的天府锦城》: 蚕丛:从峡谷走向平原 古蜀历史从营盘山出发,古蜀文明由治水生长。 如果说鲧、禹在蜀地治水的传说如顾颉刚先生所言,“是一个真说而不是真史实”的话,那么三代蜀王则是真史实。无论古代典籍,还是田野考古,都在不断讲述着灿烂的古蜀文明。不过,与世界任何一种文明一样,古蜀文明也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古蜀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古蜀治水的历史。 蚕丛氏是**个走向成都平原的蜀王部族。 2010年春,我与媒体朋友驱车来到成都市西南部的新津县与大邑县接壤的龙马乡宝墩村,在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中,一座远古的城墙遗址断面呈现在眼前,不远处还有人正在用洛阳铲探查地下情况。我也兴之所至,忍不住去打了几铲,盼望能有所收获。 这就是著名的宝墩古城遗址。距今约四千五百年的城墙被发掘出来。 早在1995年,考古工作者就在这里发掘出了60万平方米的古城遗址;2009年再次发掘,古城面积竟达到276万平方米,规模仅次于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宝墩古城年代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是成都平原上迄今发现的*早的遗址,其文化由岷江河谷的营盘山发展而来。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感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宝墩遗址的发掘,使李白的“茫然”有了较为准确的时间定位,也使古蜀历史发展的脉络逐渐清晰起来。 我国西北甘、青地区,原生活着古老的氐羌民族,后来他们中的一支,向东进入了岷江上游一带的群山峡谷中。其中大渡河流域的哈休遗址,距今五千五百年至五千年。该遗址出土器物既有本土文化因素,也有甘、青马家窑和仰韶文化的特征。大渡河上游北接甘、青,东临岷江,南及凉山和云贵高原,处于文化走廊上的哈休正好融合了黄河上游文明与长江上游文明。 大约在四千七百年前,一个名为“蜀山氏”的族群在叠溪一带繁荣起来。《山海经》《大戴礼记》都留下了它的名称。《史记》还说“蜀山氏之女名日昌濮,或谓濁(蜀)子”。 在狩猎与采集过程中,蜀山氏学会驯养桑蚕,促进了原始农业的进步,便逐渐演变成蚕丛氏。“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他们世代居住地就在叠溪附近。2000年以来,考古工作者相继在营盘山、波西、金龟包、波西台地、上南庄、勒石、沙乌都、马良坪等地发掘了十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及遗物采集点,其中,茂县凤仪镇的营盘山遗址的面积*大。该遗址处于岷江东南岸三级台地上,东北面、北面、西面三面环水,东西宽120~200米,南北长约1000米,总面积近15万平方米;从中发掘出了九座房屋、八座墓葬与人祭坑、灰坑一百四十个、灰沟三条、灶坑十三个,还出土了一批细泥红陶为主的陶器,值得注意的还有原始农耕工具和炭化了的粟、黍,说明旱地农业已经发展,这与有关蚕丛种植高山农业的记载是吻合的,说明在五六千年前,古蜀文明已经在岷江边生长出来。 汉代时,这里属于蜀郡蚕陵县,治所就在叠溪。清人陈登龙《蜀水考》说岷江“南过蚕陵山,古蚕丛氏之国也”。可惜,1933年的大地震将蚕陵古城沉进了深渊。但这里正是岷江水由洪荒进入文明的肇端。至虞夏时代,蚕丛氏顺着岷江的流径向成都平原开拓,沿途留下了许多文明的足迹,明人曹学铨《蜀中广记·名胜记》所载的古地名,如蚕崖关、蚕崖石、蚕崖市等,初步勾勒出蚕丛氏下山的路线。 ……
作者简介
张义奇,男,1958年12月生于成都,长于锦江畔。从小与锦江为邻,与江水为伴,爱锦水,更爱锦水养育的蜀文化。先后从事过工人、教师、记者、编辑等职业。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有评论、小说、散文等200余万字问世,作品获得过国家、省、市级各种奖励。曾作为副主编参与编辑出版了《李劼人全集》,现为李劫人研究学会秘书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
-
吾国与吾民-精装典藏新善本
¥15.7¥28.0 -
中国读本:经典版
¥17.7¥46.0 -
隔间:办公室进化史
¥20.3¥58.0 -
茶经(黑白版)
¥10.1¥48.0 -
皇上吃什么-清宫四季饮食风物
¥53.0¥68.0 -
经典常谈
¥4.3¥14.8 -
唐代服饰文化研究
¥24.4¥58.0 -
痴愚百科全书
¥14.7¥49.0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9.5¥29.8 -
大家小书:孔子的故事(平装)
¥9.6¥25.0 -
溥仪偷运国宝
¥6.7¥26.0 -
东瀛印象记
¥12.3¥35.0 -
我的童年在台湾
¥9.6¥32.0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8.8¥25.0 -
世界神秘现象大全-超值版
¥7.2¥28.8 -
地理的故事
¥12.7¥47.0 -
文史足徵录
¥16.2¥49.0 -
北欧神话
¥24.9¥58.0 -
厕神:厕所的文明史
¥16.0¥39.0 -
庄子
¥9.0¥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