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正名-马克思主义艺术学论集

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正名-马克思主义艺术学论集

1星价 ¥73.4 (6.8折)
2星价¥73.4 定价¥10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901398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32
  • 出版时间:2019-05-01
  • 条形码:9787519013981 ; 978-7-5190-1398-1

本书特色

本书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宏大的思想体系中,有一个关于整个艺术世界的理论言说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哲学思想体系。在这一思想体系中,有关文学的理论言说即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或曰“文艺理论”无疑占有更大的比重,但决非其全部,而只是整个马克思主义艺术哲学、艺术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将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哲学仅窄化阐释为文学(文艺)理论,将缩小其对象的范围,减弱其理论的阐释力。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学由美学中独立出来之后,前苏联著名马克思主义美学家、艺术理论家、教育家卢那察尔斯基便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的学科名称,并将之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做了区别;*著名的《讲话》中也使用过“艺术科学”的概念。作者认为,应该给马克思主义艺术学正名,科学地阐明它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及文艺学之间的关系,真正建构起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大厦。本书中数十篇论文即是作者对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和艺术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国当代的建构发展等问题持之以恒的思考成果。

内容简介

  《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正名/马克思主义艺术学论集》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宏大的思想体系中,有一个关于整个艺术世界的理论言说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哲学思想体系。在这一思想体系中,有关文学的理论言说即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或曰“文艺理论”无疑占有更大的比重,但决非其全部,而只是整个马克思主义艺术哲学、艺术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将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哲学仅窄化阐释为文学(文艺)理论,将缩小其对象的范围,减弱其理论的阐释力。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学由美学中独立出来之后,前苏联著名马克思主义美学家、艺术理论家、教育家卢那察尔斯基便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的学科名称,并将之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做了区别;著名的《讲话》中也使用过“艺术科学”的概念。作者认为,应该给马克思主义艺术学正名,科学地阐明它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及文艺学之间的关系,真正建构起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大厦。《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正名/马克思主义艺术学论集》中数十篇论文即是作者对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和艺术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国当代的建构发展等问题持之以恒的思考成果。

目录

《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正名:马克思主义艺术学论集》无目录
展开全部

节选

  《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正名/马克思主义艺术学论集》:  我们今天的艺术逻辑分类体系研究,必须与一定的艺术本质观相结合,必须克服逻辑与历史相背离的弱点,努力实现二者的统一。笔者在以前发表的几篇文章中,曾提出一种比较系统的艺术本质观,主张以马克思提出的“艺术生产”范畴为逻辑凝结点,把艺术视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在三个层次上探讨艺术本质,即在艺术作为一般生产的一般规定、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的一般规定以及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定三个层次的有机统一中认识艺术本质,认为艺术是一种以满足人们特殊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为目的的特殊精神生产(或实践)活动。同时,笔者还认为,首先探讨艺术与一般生产的共同规定,然后探讨艺术与一般精神生产的共同规定,*后探讨艺术这种特殊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定,这一理论的逻辑行程也体现出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这主要是指上述逻辑序列同时反映了艺术自身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物质生产和其他精神生产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化过程。①  从本质论的观点看,所有的艺术,无论是实用艺术,还是所谓纯粹艺术,都含有上述三个层次的规定性。即使从历史的观点看,无论是远古时代的原始艺术,还是中世纪艺术或是近现代艺术,也都含有这三个层次属性的因子。在这里,我们不妨从上述艺术本质论出发,引申出艺术的三种宏观逻辑类别。  根据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和一般精神生产联系的密切程度不同,我们可以把整个艺术世界划分为三个大的类别。**类是与物质生产联系比较密切的艺术,如建筑、工艺美术、园艺、工业设计等以及实用生活领域的艺术如美食、服饰艺术等。第二类是与一般精神生产或其他精神生产领域如神学、宗教、教育、伦理、政治和法律的意识形态等联系极为密切的艺术形态,如宗教艺术、宣传性艺术、教育性艺术、科普性艺术等。第三类是不直接服务于物质生产和其他精神生产领域,而是主要以审美性的精神享受为目的的、作为特殊精神生产的艺术,如抒情诗、抒情散文、小说、艺术电影、纯音乐、舞蹈、美术、戏剧艺术、电视艺术片、书法艺术、曲艺艺术等。  如果从历史的观点看,假如上述三种逻辑类型能够成立,也就同时再现了艺术的三大历史类型。  人类艺术的历史可以说与人类历史紧密相随、终始相伴。自有人类的产生,便有艺术创造的星星之火闪烁光芒。当然,人类早期的艺术不可能是纯艺术,不可能以审美为主要目的。它只能与原始人的物质生产紧密相连,伴随着物质生产的过程,作为原始人物质生产的一个因子、一种结果(产品,)而诞生。这有大量的原始艺术考古挖掘的材料作为证明,也有许多艺术学家、艺术史家、文化人类学家的理论研究(如摩尔根、格罗塞、希尔伦、斯宾塞、普列汉诺夫等人的理论研究)作为参考,更有大量迄今仍残存的未开化民族的艺术创造实践的实例作为参照。这种与物质生产、实用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早出现的艺术类型,也可以说是艺术发生学意义上的**种艺术历史类型。  艺术的第二种历史类型,是与其他精神生产紧密相连的艺术类型。这种艺术历史类型,是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社会分工的形成才开始出现的,是伴随着人的精神生产逐渐脱离物质生产而获得相对独立的发展才开始产生的。这时,人的精神生产仍未形成各种独立的、自成体系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而是各种精神生产因素浑融为一,即苏联学者波斯彼洛夫所说的“混合的意识形态”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成为这种“混合的意识形态”的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构成因素。这时的艺术生产的典型形态,是古代的神话、传说、史诗,以及伴随着古代人的巫术、礼仪、宗教、认知等精神性内容的舞蹈、音乐、雕刻、绘画等。  ……

作者简介

李心峰,本名李新风,安徽灵璧人,1958年生,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研究员,博导。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常务副馆长、馆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艺术哲学、日本美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出版专著《元艺术学》、《现代艺术学导论》、《日本四大美学家》;论文集《艺术学论集》、《开放的艺术——走向通律论的艺术学》、《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正名》、《走向艺术生产论——以马克思为原点》。主编《艺术类型学》、《中华艺术通史·夏商周卷》、《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薪传奖》等。译著有《鲁迅》([日]竹内好著)等。发表学术论文、评论等200余篇,合著20余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