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史论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史论

1星价 ¥59.8 (7.2折)
2星价¥59.8 定价¥83.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540931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5cm
  • 页数:372页
  • 出版时间:2019-05-01
  • 条形码:9787515409313 ; 978-7-5154-0931-3

内容简介

此书为“当代中国历史经验研究丛书”之一。 根据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专题性地研究阐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史的主题、主线与脉络,并以典型史实扩展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史的内涵与结构,对于深刻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以史论今,并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史学科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学理基础、史源价值和借鉴意义。论及的专题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础群众自治等。

目录

绪论:人民主体地位与以人民为中心 / 001


**章?新民主主义政治思想与新中国国体创立 / 005

**节?李大钊政治思想的发展与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 005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国体问题的探索与决策 / 018

第三节?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的基本理念与方略 / 029

第四节?“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职务称谓考释 / 038


第二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民主选举 / 046

**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与实施 / 046

第二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方式及其城乡人口比例政策的确立 / 051

第三节?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变动与人大代表选举中城乡人口比例政策的

????演进 / 070

第四节?北京市郊区首次基层普选及其乡政建设 / 080

第五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西藏的确立与组织机构建设 / 088


第三章?国家结构形式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 102

**节?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决策 / 102

第二节?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发展道路 / 119

第三节?新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创建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 128

第四节?西藏自治区的筹备与成立 / 134

第四章?新中国的行政建制与治理 / 148

**节?行政区划与当代中国行政区域、区域行政类型 / 148

第二节?当代中国行政区域政治发展动因 / 157

第三节?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建制 / 161

第四节?“恢复内蒙古历史上的本来面貌” / 178


第五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及其本质特征 / 183

**节?新中国宪法对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 / 183

第二节?党内民主是党的一条生命线 / 189

第三节?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194

第四节?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的确立与发展 / 201

第五节?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石 / 207


第六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与思想政治建设 / 211

**节?四项基本原则从提出到写入宪法 / 211

第二节?邓小平“南方谈话”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215

第三节?邓小平反和平演变思想及其对思想文化建设的指导 / 222

第四节?改革开放新时期陈云反和平演变思想 / 241

第五节?全面深化改革中“改”与“不改”的辩证统一 / 255

第六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推进“四个伟大”的思想政治基础和

????本质要求 / 259


第七章?基层群众自治的兴起与发展 / 266

**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乡村土地改革与农民协会 / 266

第二节?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经济变革与村民自治的兴起 / 274

第三节?新世纪农村土地流转在村民自治中的推进 / 284

第四节?当代中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 297



第八章?妇女解放与参政议政 / 305

**节?妇女解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政治社会基础 / 305

第二节?平等、发展、和谐是当代中国妇女工作的主题 / 308

第三节?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妇女参政议政之路 / 315

第四节?当代中国妇女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 319

第五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动妇女全面发展 / 322

第六节?中华各族妇女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之路 / 339


第九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343

**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

????主题 / 343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及其重大意义 / 349

第三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

????重大政治判断中 / 360

第四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

????方略 / 365


后?记 / 371




展开全部

节选

20世纪初的中国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兼顾中国国情和学习西方的基本思路,只是在这两方面及其相互结合上都做得很弱。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缺少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和代表大工业的强大的社会阶级基础。在当时作为理论指导的资产阶级民主是一个庞杂的思想体系,它包含有不同的流派和内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包括从早期反封建的启蒙主义和理想主义到后来占主要地位的调和主义、改良主义和庸俗进化论等。这样的理论体系是难以承担封建主义占统治地位,而且近代以来殖民主义与之相互渗透的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使命的,客观要求必须用新的更加科学的思想体系取而代之。由于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当时的中国思想领域已有了新的科学理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客观环境条件。同时,中国工业无产阶级也有了相当的数量规模和社会政治力量,为新的科学思想的传播准备了阶级和群众基础。但是,就当时中国国情而言,这一新的科学思想是不可能在其内部产生出来的,先进的中国人仍需继续向外界去寻找。 在**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它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纪元,也开创了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马克思列宁主义从科学理论变成了客观现实。同时,**次世界大战也集中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和矛盾。世界政治中这两大变化实质上已经为中国人昭示了在当时的世界历史条件下走现代化道路的两种选择和两种命运。其一,“走俄国人的路”,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历史的新趋势;其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道路,历史发展表明,这条道路愈来愈走不通。但是,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及时而主动地认识和觉醒到这一步。尽管如此,历史合乎规律的发展趋势只要条件存在,它就要起作用。 在世界政治和中国社会的巨变中,李大钊开始了对于“中国向何处去”的重新思考和选择。1915年8月,李大钊在《欧洲战事谈》中描述了本是近世中国学习对象的西方国家为争夺殖民地而互相厮杀的事实,“那战场上更是血流成河,尸积成山”[?《欧洲战事谈》,《李大钊文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1页。 ]。这时的李大钊对于走西方国家之路已产生怀疑。**次世界大战以德奥意的失败而告终,协约国称其为“公理战胜强权”。李大钊认为:“这回欧战完了”,“人道”“平和”,都只是强盗政府的假招牌。从世界政治的复杂现象中,李大钊日益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其学习西方而救国救民的幻想渐渐破灭。 这时,李大钊有了更多的进化论的发展观,“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青春》,《李大钊文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5页。 ]。随着“十月革命”的曙光闪现并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从十月革命中觉悟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以及中国人“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的历史必然。[?《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李大钊文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75页。 ]李大钊从法国大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比较中,在救国救民的道路选择上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他抛弃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思想及制度而接受十月革命,开始选择和探索“走俄国人的路”。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中,李大钊指出:法国革命与俄国革命“性质自异”,“非可同日而语”,法国革命立于国家主义之上,而“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彩色者也”。他既指出十月革命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又认为它是“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李大钊否定了新文化运动所揭橥的“法兰西文明”,并引导这个运动转向“俄罗斯文明”,以适应新的世界历史潮流。《庶民的胜利》与《Bolshevism的胜利》正是这一思想认识合乎规律的发展,为新文化运动提出了富有新的时代内容和彼此相互联系的社会主义、庶民主义、布尔什维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方向。“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Bolshevism的胜利》,《李大钊文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03页。 ]李大钊迎十月革命之潮流,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了。 这里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同产生于欧洲,而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时,却首先接受了后者,只是在十月革命后才逐渐认识和接受了前者。造成这一历史事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为关键的是,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在中国屡屡受挫时,十月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而且与东方殖民地民族的解放运动直接联结起来,必然也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引向了社会主义革命所促成的这一历史潮流之中。李大钊在多数人还在幻想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情况下,选择了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这是他结合时代环境与中国国情而认真思考和反复比较中慎重选择的结果,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近现代社会现代化道路由此发生了方向性的转变,一个新的现代化道路也由此开端。

作者简介

宋月红,河南淮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新中国历史经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5卷首席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常务理事。曾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工作,曾任《政治学研究》编辑部副主任,政府白皮书《西藏和平解放60年》主要撰稿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历史理论,以及当代西藏史、台湾问题研究。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的西藏政策与治理》、《中央驻藏代表张经武与西藏》等。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八届优秀科研成果著作二等奖、院2017年度优秀对策信息对策研究类特等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