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旗下八十年党旗下八十年:李力安回忆录

党旗下八十年党旗下八十年:李力安回忆录

1星价 ¥69.1 (7.2折)
2星价¥69.1 定价¥9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540942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79
  • 出版时间:2018-06-01
  • 条形码:9787515409429 ; 978-7-5154-0942-9

本书特色

这部老共产党员李力安的回忆录,记述了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忘初心,不负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艰苦奋斗的历程,也展现了他作为共产党领导干部的忠诚,干净,担当精神。 八十年风雨,八十年奋进,八十年忠诚,八十年担当。李力安在中国共产党旗帜下的八十年,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经各种各样的政治风雨,但他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老共产党员李力安的回忆录,记述了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忘初心,不负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艰苦奋斗的历程,也展现了他作不共产党领导干部的忠诚,干净,担当精神。

目录

**章?我的家族和家庭 ( 1 )

第二章?人生的转折 ( 7 )

上小学 ( 8 )

川至中学的秘密读书会 ( 9 )

入党经历 (15)

和党组织失去联系 (17)

第三章?抗日烽火连天 (23)

八路军到五台 (24)

参加“动委会” (29)

洪水、马志远、赵鹏飞印象记 (36)

北岳区委党校见闻 (46)

抗日英雄樊金堂 (54)

第四章?反“扫荡”、反“蚕食”的艰难岁月 (57)

在盂县坚持“无人区”工作 (58)

向敌后之敌后挺进 (65)

盂平对敌斗争回忆 (71)

胜利喜讯忽传来 (74)

第五章?从反奸清算到土地改革 (81)

西柏坡全国土地会议 (82)

到井陉县参加土改 (89)

第六章?南下征途 (95)

告别父老 (96)

到陕南新区开展工作 (104)

西进安康 (116)

我所认识的唐方雷 (122)

第七章?初到北京 (125)

参加人事工作 (126)

在中央财贸部的五年 (129)

第八章?在中央组织部的大家庭里 (135)

和中央组织部的渊源 (136)

组织部对我的教育和培养 (139)

南阳调查始末 (146)

为“潘、杨、王”事件甄别平反 (151)

记安子文二三事 (164)

第九章?落脚黑龙江 (173)

开展山区调研 (174)

到东宁参加“四清” (176)

老书记欧阳钦 (181)

第十章?我的十年“文革”经历 (187)

帮助哈尔滨市委搞“文革” (188)

动乱蔓延到黑龙江全省 (191)

在“五七”干校的日子 (198)

从“批林整风”到粉碎“四人帮” (206)

第十一章?迎来新的时期 (213)

“揭批查”与省委改组 (214)

冤假错案的平反 (218)

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225)

重温小平同志北方谈话 (229)

实事求是评价大庆经验 (243)

解决干部队伍“四化”问题 (248)

在改革开放的日子里 (257)

老搭档杨易辰 (268)

王钊其人 (276)

第十二章?告别黑土地 (281)

追忆黑龙江的整党工作 (282)

到中央整党办 (286)

中顾委的诞生 (294)

薄一波与中顾委 (300)

回忆与宋任穷的交往 (313)

第十三章?老兵新传—从事国史党史党建研究 (319)

担任全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会长 (320)

国史研究战线上的一名新兵 (332)

忆国史研究事业的开创者—邓力群同志 (343)

敢吝余生息征蹄 (353)

打油诗三首 (365)

结束语 (367)

附录 (371)

附录一?李力安传略 (372)

附录二?1993—2002年李力安主要著述目录 (462)

附录三?2002年以来李力安主要著述活动 (475)


展开全部

节选

我的家乡在山西五台县东冶镇槐荫村。1920年7月19日,我出生在这里。 五台县位于山西东北部,地形多为山区,土地很贫瘠。1919年,山西地方实力派首领阎锡山在山西整理村范,为强化统治,把五台县划分为6个区,东冶镇为第四区,又称下五台。和其他5个区相比,第四区海拔较低,相对富庶一些。滹沱河、小银河从这里蜿蜒而过,气候温和,土壤较肥沃,水利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人口密集。1937年全县人口为18万,第四区就有6万。虽然它只占全县面积约1/10,但人口已占到全县的1/3。 我的出生地槐荫村当时归第四区管辖。提及家乡,我的内心总是充满了感情。在晋东北,槐荫村算得上一个有特点的大村子。它的一大特点是地少人多,这使得村里许多人不得不外出谋生,或打工,或当兵,或做买卖,或当教员,真正在家种地的农民约占半数。这个地方的小商品经济发展较早,文化教育比较发达,加上与佛教圣地五台山很近,租种寺院土地和到寺院帮工、做小买卖者也不少。人们的思想也相对开放些。清朝末年,政府选拔一些青年到外国留学,槐荫村的赵三成、赵子礽、赵涵溪三人入选,到日本留学,其中有两人分别是我的堂叔和堂兄。留学期间,他们加入孙中山组建的同盟会,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进行推翻帝制、创建民国的斗争。五四时期,这里的反封建活动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办女校,搬神像,把庙宇改成学堂。大革命期间,本村知识分子中陆续有人在外参加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先进分子的抗日活动是比较活跃的。 抗战前夕,槐荫村已有600户人家,3000口人,约80%的村民姓赵。我本姓赵,原名叫赵子斌,“李力安”这个名字是参加革命后改的。据槐荫村的赵氏宗谱记载,我的先祖名叫赵伯英,为山西保德州人氏,后迁徙朔州。明朝洪武年间(1380年左右),明太祖朱元璋为发展生产,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在全国实行大移民,赵伯英于是偕妻子索氏从朔州马邑迁居到槐荫。赵伯英以农事起家,很快就在村里立稳了脚跟。他和4个儿子勤劳耕作,买房置地,家境变得殷实起来。先祖的墓、碑至今还在。算起来,我是赵伯英的第20代后人。 小时候,老人们常向我讲述家族的种种往事。大概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赵家先辈第15代赵正魁在河北省阜平县做小买卖、经商,逐渐富裕起来,到我曾祖父、祖父一代达到鼎盛期。祖父弟兄7人,分家时每人分得一座院子,一辆马拉车,这是相当丰厚的家产了。到19世纪后期,国家、社会发生动荡和变化,赵氏家族人口不断增多(祖父7兄弟共有24个儿子、17个女儿),家族出现分化和衰落也就不可避免了。 我的父亲赵秀龙出生于1877年,到他这一代时家里已经没落。父亲4岁时,祖母去世。祖母一共生了4个儿子、1个女儿。以后,继祖母又生了4个儿子、3个女儿。家里人口太多,照顾不过来,父亲出生后不久便被抱到奶妈家抚养,到五六岁才回来。小时候,继母对父亲不好。父亲自10岁起就给全家人做饭。村里的老人讲,父亲个子小,上不去锅台,常常要踩着个小板凳才能够得着。父亲只念过三年私塾,十三四岁时,我伯父让他到五台城杂货铺里当了小伙计,给掌柜提茶壶、倒夜壶、抱孩子,当佣人使唤。我父亲从小就干伺候人的活儿,心细勤快,加上人又老实,周围人对他印象都不错。一家铺子垮了,另一家铺子就要他去,他曾在好几家铺子干过。1927年前后,他所服务的那个铺子又垮了,正值我祖父和一位姑母先后患重病,他就回来服侍了他们一年多。此后我父亲又外出谋生。我的舅父在阎锡山的宪兵三营任营长,看到我父亲失业,家庭生活困难,就让我父亲去他儿那当军需,月薪30元。1929年,父亲去了该宪兵营驻地张家口,但不久阎锡山、冯玉祥与蒋介石进行中原大战,我舅父也跟着上了前线,二人未能见到面,所以只在留守处干点儿杂活。不久,阎、冯兵败,阎锡山下野,他的军队被编迁、解散,我父亲又回到村里。槐荫村有个农工钱庄(有点儿像信用合作社),要他到那里工作,后来他当过三掌柜,月薪7元。我家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就靠父亲的工资养活全家5口人。我的母亲名叫张季莲,是一个农家女,没上过一天学,一辈子都在贫苦的家里操持家务。她的善良和勤勉,为家族、邻居称道,我永远不能忘怀。 在我的青少年时代,生活是非常贫困的,甚至是悲苦的。父亲很早就离家当店员,勤勤恳恳地干到50岁。从我4岁到15岁,全家人一直租住在本族的祠堂里。1934年冬,大我3岁的姐姐病故,年仅17岁。第二年春,小我3岁的妹妹患肺炎,也夭折了,只活了11岁。接踵而至的灾难,给父母的打击太大了。祠堂成了全家的伤心地,难以再居住下去。以后,年迈的双亲向其亲侄子租了两间房子,房租一年10块钱,一家3口人就这么相依为命。小时候家里穷,母亲省吃俭用,尽量把好吃的留给我,她自己常常吃糠和麸子,就着干辣椒下饭,弄得嘴角起泡,流鼻血。我年纪小,不明白操持家务的艰难,还问母亲:为什么老吃辣椒呀?母亲只对我笑笑,什么也没说。以后我参加了革命,经历过抗战*艰难的时期,我和同志们常以粗粮果腹。粗粮又苦又涩,没有下饭的菜,只能就着辣椒往下咽。这个时候,我深深体会到母亲的舐犊之情。 我的家庭和家族对我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前面说到,我的家族是个大家族,祖父兄弟7人,生了41个子女。随着家族的贫富分化,每个人的际遇也就各不相同。在我的记忆中,这些亲属中读书人是少数,多数人经商当店员。还有些公子哥儿,整天游手好闲,躺在床上抽大烟,我能点上名字的就有20多个。我的祖父有12个子女,我父亲排行第四,有3个哥哥、4个弟弟和4个妹妹。我父亲一辈子是个穷店员,我的2个伯父当了私塾教员。五叔残疾,每天挎着个篮子,沿街乞讨。七叔是个赌徒,三伯、六叔和八叔早已死亡,我从未见过。几个姑姑都早出嫁了。 到我这一代,亲叔伯兄弟10人,我排行第九。我大伯有个儿子,比我大30多岁,原来和我父亲都在五台县城当店员,生活也很窘迫。我这个叔伯哥后来跟表兄到晋东南承包了个税务所,赚了不少钱,买了房,置了地。当时人们传说他赚了12万5000块钱,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十二万五”。他发财后,像是换了一个人。他觉得他那残疾的亲叔叔在外边讨饭给他丢了面子,就颐指气使地对我五叔说:我给你粮食,你不要讨饭了。五叔一家4口人,他一年只给500斤小米,我的五婶还要给他家洗衣服,做杂活。但是,500斤小米怎么能够让一家人吃饱呢?五叔还得偷偷地到远一点儿的村子去乞讨,天黑后才敢回家。看到这些情景,我心里特别难过。我这个叔伯哥发财后,游手好闲,抽上了大烟,但凡身体不舒服了,就叫我父亲去伺候他。有一年左右的时间,父亲白天在钱庄上班,晚上就住到侄子家里看护他。有一天晚上,我跟着父亲住在他家,恰巧在半夜他犯了病。我父亲说要去请医生,他说:你不能离开我。那怎么办呢?父亲走不开,他们就派了我的差。我只是一个9岁的孩子,不敢一个人外出,想要他的儿子做个伴,他的儿子大我两岁,在同一家小学读书。但他说他的儿子要睡觉,不要叫他。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自己深更半夜外出找大夫的情景。我母亲知道这件事后,伤心得不行。以后,我的姐妹先后病逝,全家从祠堂搬出来,租了他的空房子住。每年10块钱的房租,一分钱也不能少,还有其他苛刻条件。

作者简介

李力安(1920年7月——),原名赵子斌,山西五台人,1935年入党,先后在中共区委、县委、地委任职,从事统一战线、群众发动、抗日游击、减租土改,开辟新区等多方面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人事部,中央财贸部和中央组织部任职。1964年从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任上调到黑龙江省委工作,曾任书记处书记、常务书记、第二书记和书记。1986年至1992年,任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央顾问委员秘书长。1993年至2001年,任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