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风云:第一卷:从隋文帝到唐太宗

包邮隋唐风云:第一卷:从隋文帝到唐太宗

¥26.4 (5.3折) ?
1星价 ¥26.4
2星价¥26.4 定价¥49.8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0871781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377页
  • 出版时间:2019-07-01
  • 条形码:9787500871781 ; 978-7-5008-7178-1

本书特色

作者以散文语言讲述历史,将文学性与学术性相结合,轻快而不轻佻,通俗而不媚俗,使本书整体呈现出既轻松典雅又严谨深刻的行文特点。作者深度解读历史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文化内涵,让读者获得*多的知识和启发,可读性、易读性、耐读性强,相比一般的通俗讲史作品,*具持久生命力。

内容简介

  影响隋唐历史走向的内因究竟是什么?  在统一与分裂的历史表象背后究竟是谁在角力?  隋朝时期的中国究竟有多强大?  贞观之治真的是应该被向往的时代吗?  人生经历如此相似的隋炀帝与唐太宗为什么会得到迥然不同的两个结局?  本书上启于公元523年北魏六镇起义,下迄于公元649唐太宗病逝。以详尽客观的史实,优美洗练的笔触,全面公允的评价,透过史籍文献的字里行间,与历史现场的山川城关,全景展示1400年前那场血雨腥风的王朝更迭,探索风云变幻的历史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与规律。

目录

楔 子/ 001 六镇烽烟/ 001 王朝末世/ 005 关陇崛起/ 010 江南零落/ 016 **章 南北失衡/ 022 君王猎一回/ 022 周隋禅代/ 027 宽阔的肩膀/ 032 花开花落/ 038 第二章 策鞭吴越清/ 042 不用长江限南北/ 042 金陵王气黯然收/ 046 四百年的裂痕/ 050 扬州十年/ 055 第三章 晋王年少/ 060 难以逾越的大山/ 060 挑战“大不韪” / 064 安静的战争/ 068 一切都值得/ 072 第四章 风云色变/ 078 关于疑点的疑点/ 078 屏风背后的故事/ 083 花开五朵孤独一枝/ 087 一人与天下/ 091 第五章 践大宝雄心浩/ 096 新都洛阳/ 096 琼花之谜/ 101 绿荫一千三百里/ 105 新皇帝的三把火/ 110 第六章 恩威并重/ 115 江南行/ 115 心灵任意车/ 120 凿通心中运河/ 123 富贵书中求/ 128 第七章 陛堂乱 巡边安教/ 134 柱倒梁折/ 134 生虫的苹果/ 138 将草原踩在脚下/ 143 空上单于台/ 148 第八章 胡解辫 方勤远略/ 153 河西之行/ 153 穿越大峡谷/ 158 大海的方向/ 161 圣人可汗/ 166 第九章 堪堪掩吞周袤/ 171 腋下之患/ 171 启动战争机器/ 175 不差钱的大隋/ 179 秋风辽水边/ 184 第十章 谁家鼎革难料/ 190 辽东溃败/ 190 后院的大火/ 194 坠入怪圈/ 199 李氏当为天子/ 203 第十一章 可汗辞庙日/ 209 他是谁/ 209 谜一样的身世/ 214 太阳照常升起/ 219 锦裂付流水/ 224 第十二章 中原料峭/ 231 狱中对/ 231 英雄本无主/ 236 晋阳宫之变/ 241 嘴皮子与枪杆子/ 246 第十三章 唐公奋起/ 251 西渡围城/ 251 白旌黄钺入长安/ 256 求归不得去/ 261 扬州旧处/ 266 第十四章 荡社稷平群盗/ 272 系铃人与解铃人/ 272 扫平大后方/ 278 三日不解甲/ 283 几家帝王/ 288 第十五章 冲涤四海/ 293 一战擒双王/ 293 内忧外患/ 299 刘氏主吉否/ 304 向表叔学习/ 309 第十六章 祸只在 萧墙宗庙/ 315 兄弟/ 315 风满玄武门/ 319 贞观大船起航/ 324 暗礁与风暴/ 329 第十七章 说甚末 贞观大业/ 335 虫王传说/ 335 洗牌/ 340 北方旧邻/ 345 打通丝路/ 350 第十八章 只换庶人一笑/ 355 物极必反/ 355 跨海征东/ 360 太子的宿命/ 367 不过如此/ 372
展开全部

节选

  样章  炀帝一生所做的*大功业,是将因长期分裂而渐行渐远的南北方文化又拉回同一条道路上来。文化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文化有什么作用?有一个回答很精辟:文化没什么用,但没有文化,什么也没用。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重要的认同感是文化认同感。只要文化的根脉相连,即使政治上相距再遥远,也是同胞骨肉;而如果文脉断绝,即使生活在同一个政权下,也是同床异梦。因而说,对于一个民族的贡献而言,统一文化远比统一政权大得多、重要得多。如果说青年时的晋王杨广作为军事统帅统一全国只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话,那么壮年时的炀帝杨广作为文化统帅统一全国的作为则名副其实、居功至伟。在这一点上,炀帝时代绝对称得起他“大业”的年号。  炀帝巡游江都,“制定舆服”“盛修仪仗”是他增加南北方文化认同感的**步棋。接下来,炀帝还有更大的动作——全面学习南方的音乐和诗歌。  诗歌是文学皇冠,音乐是艺术之王。当人们要表达心中情感的时候,诗歌便产生了;当人们无法用语言表达心中情感的时候,音乐便响起了。可见诗歌与音乐是人类文化中*精华的部分。中国的先哲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创造了中国的诗乐文化;西方的先哲也并不落后,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艺术实际上也是由诗歌和音乐托起的。足见对诗歌与音乐的追求是人类的共性。而当两个人群在音乐与诗歌上产生共鸣的时候,也是他们产生*广泛*深入的文化认同的时候。炀帝敏锐地抓住了音乐与诗歌这两个文化关键词,书写他的“大业”文章。  首先说音乐。中国政治*核心的内容就是“礼乐”。音乐尤其是用于庙堂演奏的雅乐是中国政治*重要的象征。如政治秩序的混乱往往被称为“礼崩乐坏”。炀帝即位之前,由于中国长期的分裂,正宗的中国雅乐早已南迁,北方政权的雅乐糅杂着北方少数民族音乐,被南方政权所讥讽。而南方政权由于保存了周——秦——汉——魏——晋一系的古代中原正统王朝的雅乐而被称为“华夏正声”。就因如此,北方政权无论军事上如何强大,在南方政权面前总是自卑地抬不起头来。隋朝刚刚建立,大学者颜之推就恳请文帝依据南朝的音乐制作新的雅乐。文帝对南朝文化本来就心存芥蒂,听到用南朝音乐以定大隋雅乐的主张,不由得大为恼火,说:“亡国之音,奈何遣我用邪!”  晋王杨广率军平灭了陈国,有幸在南方听到了正宗的陈国雅乐。这一听,小王爷便着迷了。想想自己国家的所谓雅乐单调刺耳,而南方的华夏正音却是绕梁三日,令人不知肉味。杨广这个胜利者不得不低下了高傲的头,在用军事征服南方之时,他也被南方的艺术征服了。他决定虚心向南方学习,当即上奏父皇,要求参照南方雅乐来改造隋朝雅乐。文帝本人就不好音乐,也不能理解音乐在怀柔南方人方面能起到什么作用,于是不但没有准奏,还将缴获的陈国庙堂古器“悉命毁之”,原因是他认为这些古器“多为妖变”,是破家亡国的不祥之物。杨广意识到,和自己的父皇谈音乐,无异于对牛弹琴,不但不能感动牛,弄不好还要被牛顶一下。杨广这一时期正在和大哥争太子之位,更是不敢得罪父皇。于是他把改变隋朝雅乐的想法埋在心中,在外人面前则矫情饰行,把自己府中的琴弦弄断,并在琴上蒙上一层尘土,竭力装出不好音乐的样子。  仁寿元年(601),杨广刚刚被立皇太子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再次恳请父皇依照南方雅乐重新议定隋朝雅乐。这次文帝还是没有同意。四年后,隋文帝驾崩,杨广终于如愿以偿荣登大宝。他迫不及待地下诏重新编制雅乐。新雅乐和旧雅乐相比,增加了大量乐器,恢复了旋宫转调,尤其是采用了大量南朝音律,令大隋新雅乐听起来气势恢宏、乐章华丽,叫人耳目一新。原先许多南方人,认为隋朝人是胡狄,是鲜卑谬种,根本不配统一全国。他们听到改进的隋朝雅乐后,也渐渐改变了看法,不得不承认隋朝在文化上也是华夏正朔了。  历史上的亡国之主多有才艺。炀帝是亡国之君,又有才艺,因而经常被拿来举例。其实,仔细考究,就会发现炀帝的才艺不光是为了自己玩乐、炫耀,他怀有更大的政治目的。炀帝将艺术作用于政治的眼光是诸如陈后主、北齐后主、南唐后主、宋徽宗等歌风吟月之君所不能比拟的。  ……

作者简介

纪陶然,作家,历史文化学者。长期关注文化遗存、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的交互影响,对中国历史文化遗存颇有研究。著有《口号中国》《天朝的镜像》《秦始皇:征服者与探险家》《搜神志怪:魏晋人的幽明世界》等多部作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