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变迁与重构(1919-2018)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变迁与重构(1919-2018)

1星价 ¥40.0 (2.9折)
2星价¥40.0 定价¥13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45002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75
  • 出版时间:2018-07-01
  • 条形码:9787520345002 ; 978-7-5203-4500-2

本书特色

本研究尝试着从文化冲突的视角考察百年(1919-2018)历史变迁过程中民族文化自信建构的历程,审视民族复兴国家建构与文化现代化的诉求。要在深层次揭示国运兴衰与民族文化自信之互动关系的逻辑基础上,建构具有当今时代精神的民族文化自信;要在全球文化冲突的背景下,以文化融和与和谐共生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建构的理论基点和实践重心。

内容简介

该项成果系统考察了百年中国社会结构嬗变下的文化心态变迁及其走向,反思了百年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建构的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借鉴优选视域下世界美国、苏联、德国各国文化自信构建的经验,同时通过分析儒学背景下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选择的经验与教训,很后提出了大国复兴进程中民族文化自信力的建构的理论思考及政策建议。

目录

绪论
一 海外中国文化研究的不同观点及其范式
二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十年的“民族文化热”
三 21世纪以来:近代中国文化嬗变与民族自信研究热潮
四 关于前人研究成果的评论与思考
五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及方法

**章 “盛世王朝”背景下国民的东西观及文化心态
**节 民族文化自信的内涵及意义
一 文化的内涵分析
二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其中国化成果
三 关于文化自信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中西文明碰撞下的中国社会
一 中西方文明的双峰并峙和震撼
二 落日辉煌:“康乾盛世”的闭关保守
第三节 国势之兴衰与中西文化的碰撞
一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原因的检讨
二 鸦片战争后士人“中国观”的转型
结语

第二章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嬗变下的文化心态变迁
**节 著名政治家群体的民族文化自信研究
一 太平天国领袖视野中的文化传统与心理转换
二 从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到国民党总裁蒋介石的中西文化观
三 早期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毛泽东和周恩来
第二节 著名知识分子群体的民族文化自信研究
一 文化保守主义:从马一浮到辜鸿铭
二 文化激进主义:从陈独秀到李大钊
三 文化理想主义者的歌唱:瞿秋白和鲁迅
第三节 近代教科书的演进与民族文化自信之变迁
一 浸润与激荡:清末民国新教育中教科书的变革
二 “建造常识”: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近代转型特征
三 “迎新纳旧中的坚守”:清末民国教科书的文化特征
结语

第三章 近代民族文化自信建构历程及其反思
**节 清末民国时期文化危机的本能应对
一 清末“体用之争”:承上启下的**次文化大辩论
二 民初“中西之争”:开新弃旧的第二次文化大辩论
三 “本位之争”:溯本探源的第三次文化大辩论
第二节 1949年以后台湾知识界的文化反省与批判
一 1958年台湾四教授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二 20世纪60年代台湾中西文化论战的再认识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文化道路的选择与整合
一 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传统文化的大论战
二 2004年北京七十方家的《甲中文化宣言》
三 近代文化宣言对中国发展路向的启迪
结语

第四章 全球视阈下世界各国文化自信构建之镜鉴
**节 超级帝国:美利坚的强权霸道及文化自信
一 “二战”后全球控制与美国的文化自信
二 “二战”后美国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
三 美国文化的体制优势与资源基础
第二节 经典欧洲:苏德两国的民族文化自信
一 战斗民族俄罗斯的文化自信和困境
二 德国日耳曼文化之民族主义思想探源
第三节 亚太地区民族文化自信之比较
一 印度崛起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二 从自卑到自信:澳大利亚的文化历程
结语

第五章 儒学背景下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选择
**节 脱亚入欧:近代日本社会的文化转型
一 日本文化自信:生成与借鉴
二 “二战”后日本文化发展战略
三 日本物质性文化产生的自信力
第二节 儒家文化圈与亚洲“四小龙”社会变迁
一 韩国之儒学转型与东北亚发展模式
二 新加坡的精英主义文化
第三节 坚守中的转型:港台地区文化传统与现代化
一 传承与交融:台湾文化之镜像
二 香港文化的尴尬围城
结语

第六章 大国复兴进程中的民族文化自信建构
**节 大国复兴曙光及文化软实力的缺失
一 用全球视野谋大国复兴
二 软实力:补齐大国复兴的“短板”
第二节 未来国家文化战略的五个核心问题
一 文化立魂: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
二 返本开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问题
三 内外兼修:维护文化安全,加强对外交流
四 双轮驱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五 重点突破: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第三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点难点
一 教育: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二 党建: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发动机
三 精英: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孵化器
结语

余论:民族复兴背景下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塑造
一 自信于我们的道路是正确的
二 自信于我们的理论是科学的
三 自信于我们的文化是先进的
四 自信于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

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变迁与重构(1919-2018)》:  一 太平天国领袖视野中的文化传统与心理转换  太平天国起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规模*大的一场农民运动。短短数年间,太平天国军队就席卷大江南北,几乎将清朝政府颠覆。即使这场运动在1864年失败后,散落各地的起义将士还广泛地传播着太平天国与西方殖民者和清王朝的斗争业绩,激励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人民。像孙中山就一直自认为是洪秀全第二。而关于这场运动,学术界有不少研究,并产生了一些争议。过去学者们多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反西方侵略、反封建统治的伟大农民战争。近年来一些学者则质疑过去的主流评价,认为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性质一样,是一场打着宗教旗号的旧式农民运动。这两种观点孰是孰非?笔者暂不作评论,而是尝试转换研究视角进行考察。如揆诸史实就会发现,太平天国起义是在西力东渐及救亡图存的背景下爆发的。当时西方传教士来中国,虽与上层统治者有着激烈的利益冲突,但在下层人民中受到一定的欢迎。同时,下层人民又无法摆脱超越封建小农意识束缚。故从东西文化碰撞的角度来看,可以洞悉出太平天国领袖是站在农民立场对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一并作出改造和利用。太平天国起义既不是单纯地反西方侵略、反封建统治,也不是一场纯粹的旧式农民运动。  (一)洪秀全:从全面“反儒”到局部回归  太平天国领袖早期无疑以洪秀全为核心。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得到“合法身份”在华传播基督教。故洪秀全等人在试图革新沉闷压抑的晚清社会时能够接触到基督教,并引入相关教义,创办拜上帝教。作为其代表性领袖人物,洪秀全这样做的用意是破除偶像崇拜,指斥传统文化。这从洪秀全及其领导的起义军的一系列举动中可以反映出来。1848年其肆意虚构了上帝鞭笞仲尼的历史故事:“天堂见衣皂袍之老人斥责孔子,为其经书中不曾清楚的发挥真理,孔子似自愧而自认其罪”,“孔丘在上帝面前被捆绑挨打”。①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后,洪秀全更加激烈地鞭挞了传统儒家思想。他以天王的身份下诏称“四书五经”为邪书,下令销毁这些书:“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如有私留者,搜出斩首不赦”。②这样,起义军所到之处都会砸碎学宫中的孔子牌位,毁坏孔庙,拆掉寺院,不跪拜孔子像。从广西金田到南京的进军路上,太平军一次次掀起“敢将孔孟横称妖,经史文章尽日烧”的排儒反孔的偏执狂热运动。这场运动从1851年一直持续到1853年,历时三四年之久。洪秀全以这种极端反孔反传统文化的政策,简单而粗暴地向世人宣扬了基督教义为唯一真神,这令笃信程朱理学的曾国藩及其他湘军将领们无法容忍,故而曾国藩便把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视为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的圣战。  1853年以前的洪秀全激烈反对儒家思想事出有因。洪秀全早年家境贫寒,只能发奋读书,博取功名为其唯一上升途径。但连续四次应试不第,令洪秀全很是失落,遂极端憎恶儒家学说。  ……

作者简介

  李涛,1972年生。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浙江省舆情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理论创新与文化浙江建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导师,中共中央(国务院)台办海研中心、浙江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宁波大学浙江台湾研究院(宁波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兼任研究员。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课题多项,出版学术著作四部,并在《俄罗斯战略优先》《党史研究与教学》《台湾研究》《东南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获中央统战部优秀理论成果奖、全国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进步奖、省社科首届研究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