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圣外王-郭子玄王船山章太炎三家庄子学勘会

内圣外王-郭子玄王船山章太炎三家庄子学勘会

1星价 ¥98.0 (7.6折)
2星价¥98.0 定价¥12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4712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40
  • 出版时间:2019-07-01
  • 条形码:9787520347129 ; 978-7-5203-4712-9

内容简介

  当今学界已经理所当然地将“内圣外王”一语限定为对儒学特别是孔子——思孟学派之解释。但不可否认的是,“内圣外王”首先由《庄子·天下》篇提出,同时,“内圣外王”在道家思想史上特别是庄学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之角色。事实上,“内圣外王”一语为历来《庄子》注家所重视,郭象、王船山、章太炎三位思想大家是其中之翘楚,《内圣外王:郭子玄王船山章太炎三家庄子学勘会》即着眼于此三家庄子传注而阐发道家式的“内圣外王”之道。魏晋之郭象、明清之际之王船山,晚近之章太炎,分别在他们的时代都是**的思想者,他们对庄子“内圣外王”之道之揭橥颇具代表意义和普遍意义。郭象、王船山、章太炎皆认为庄子思想的核心是“内圣外王”之道,即将逍遥游放、高蹈世表的庄学进行了一种人间世的还原。郭象庄学意味着魏晋玄学的终结,其对庄学“内圣外王”之道的揭橥使得庄子由两汉的沉寂而走向中国思想的纵深之处。王船山庄学则意味着宋明理学在终结之处又有了来自道家的辅翼,他也将庄学进行一种  “内圣外王”的改造,中国思想史上“以儒解庄”因为得到儒家思想巨擘的参与而更深入人心。章太炎认为孔老长于“外王”而“内圣”不足,佛学长于“内圣”而“外王”欠缺,《齐物论》则是“内圣外王”两全之道,其内涵在于对西方启蒙思想进行批判、补救和重建,他对庄子“内圣外王”之道的揭示使得庄子在启蒙语境下获得迥异于纠缠在儒释道三教中的新生。

目录

引论
**章 “内圣外王”源流考略
**节 “内圣外王”本义
第二节 解释/源流/演变
一“内圣外王”与庄学
二“内圣外王”与老学/黄老
三 “内圣外王”与儒学
第三节 “内圣外王”今义
本章结语

第二章 以解释为形式而进行哲学创构之典范
**节 解释与经典保持明显的距离
一“曾见郭象注庄子”与“却是庄子注郭象”
二 “薄似庄生之术”与“固非庄生之徒”
三 “章太炎之自负”与“梁任公之质疑”
小结
第二节 参合更多解释者之人生体验
一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
二 以不能言之心,行乎不相涉之世
三 远睹万世之后,必有人与人相食者
小结
第三节 在思想史上具有独立地位
本章结语

第三章 内圣外王:三家庄学之共同会归
**节 郭象庄学与”内圣外王“之道
一 向郭《庄子注》公案辨正
二 《庄子序》真伪问题辨正
三 庄生明内圣外王之道
小结
第二节 王船山庄学与“内圣外王”之道
一 不庄之学与贼道之道
二 以庄生之术祈免于羿之彀中
三 庄学亦内圣外王之一端
小结
第三节 章太炎庄学与“内圣外王”之道
一 尊刘一尊荀一尊佛一尊庄
二 《齐物论》为内外之鸿宝
三 庄子特别志愿在于内圣外王
小结
本章结语

第四章 郭象庄学“内圣外王”之道之构建
**节 “内圣外王”之道的存在论一价值论基础
一 宇宙论:“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
二 存在论:“全其性分之内”与“各正性命之分”
三 人性论:“仁义自是人之情性”
小结
第二节 游外冥内,外内玄合
一 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
二 忘仁义:至仁者不以爱为名
三 忘存在:坐忘行忘,忘而为之
四 忘利害:忘其所贵而保其素分
……
第五章 王船山庄学“内圣外王”之道之构建
第六章 章太炎庄学“内圣外王”之道的构建
第七章 三家庄学“内圣外王”之道勘会
第八章 解释与经典之间
结束语
附录一 三家对庄学“内圣外王”陈述之文献辑录
附录二 学界关于三家庄子学研究文献述要
附录三 博士学位论文后记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内圣外王:郭子玄王船山章太炎三家庄子学勘会》:  对于经典来说,一部仅仅是离章辨句、文字训诂、注不破经、疏不破注式之解释,实在没必要反思其解经方法。相反,对于一部近乎是借经典之“酒杯”而浇自我之“块垒”之解释来说,则有必要对其解释学或云解释方法进行反思。至少在文本上,庄子并没有很强烈的经世致用特色,要从这种近乎是“涉旷经虚”的文本中解释并创构出一套“内圣外王”体系出来,必然需要一种自洽而融贯的解释学或点石成金的解释技艺来做背后的支撑。  就中国传统的经典解释来说,古来就有“庄子注郭象”和“郭象注庄子”以及“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两种“定向”①。李明辉教授将之概括为“恢复”和“重组”两种形式,刘笑敢教授则对应地提出“拟构”和“创构”两种范式。“恢复”和“拟构”着眼于恢复经典之原貌,近乎冯友兰先生所谓“照着说”,“重组”和“创构”致力于抉发经典新意,近乎冯友兰先生所谓“接着说”。刘笑敢教授进而将这两种解释范式概括为两种“定向”,即“客观的、历史的、文本的定向”和“当下的、主观的、自我表达的定向”。②其中,“现实的自我表达的取向”近似于所谓“六经注我”,此种解释范式是中国古典哲学创新的一般范式,换言之,表面上是“解经”,实则却是在“创构”,即以“解释(注经)”的形式来“创构”哲学体系。按照刘笑敢教授,“创构”又分为“顺向创构”和“逆向创构(异向创构)”两种定向,前者以王弼之《老子注》为典型,后者以郭象之《庄子注》为范例。事实上,就庄学解释史来说,不唯郭象《庄子注》是以解释为形式而进行哲学创构的典范,《内圣外王:郭子玄王船山章太炎三家庄子学勘会》所检讨的另外两部庄学传注,也是以解经为形式而进行哲学创构的典范,所不同的是,郭象是“逆向创构”,船山、太炎则是与王弼一样的“顺向创构”,即他们至少在大体上不存在“注庄”与“反庄”的两难。①如笔者前文已经言及,一部诠释是否能称之为哲学创构,关键是看“解释”对“经典”之**性或本体是否有改造。在这个意义上说,郭象以“自生”取代庄子之“道生”、船山以“气化”取代庄子之“道生”,太炎以“心识”取代庄子之“道生”,可见他们都是哲学创构。  当然,“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严格来说并没有明显之界限。陆象山言“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恰恰是以一种互文之语气强调他才是“六经”的真正知音,换言之,象山并不以为自己是在曲解“六经”,其言“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象山语录》上),他始终是以“六经”之知音来自居的,相反,象山认为朱子读书“支离破碎”而终有昧于古人著书立说之大本大原。然则,象山对朱子之评价,朱子肯定不以为然,朱子读书讲究“文字血脉”(《朱子读书法》),这种“文字血脉”实则也是对古人注疏内在精神之把握。如果把象山与朱子之争看作是一种解释学之争,恰恰反映出“解释”与“经典”之两难,即所有真正的解释者都必然自诩为“经典”的旷世知音,朱子、象山莫不如此;而事实上,在第三者看来,解释者之知音感越强越自负,其解释往往距“经典”本意会越远,朱子、象山也都莫不是如此。朱子满纸“天理”,象山满纸“吾心”,如果以“依经解义”之汉儒来看,朱陆两家解释大概都会成问题。依伽达默尔相关理论,在终极意义上并不存在绝对客观之解释,然则若退一步讲,相对客观之解释(“我注六经”)在经验之意义上并不难断定,比如汉儒之章句之学,清儒之训诂之学等,他们诉诸“注不破经”“疏不破注”的解释原则;同时,相对主观之解释(“六经注我”)在一般意义上也并不难断定,魏晋时期之道家经典传注、宋明时期之儒家经典传注就更多打上“我”之色彩,比如王弼之《老子注》,郭象之《庄子注》,朱子之《四书集注》,船山《读四书大全说》《尚书引义》等。就《内圣外王:郭子玄王船山章太炎三家庄子学勘会》所推重之庄学三大解释者来说,他们无疑都属于“六经注我”式之相对主观之解释者,尽管他们也和朱子、象山一样都宣称自己才是经典之真正知音。  ……

作者简介

  李智福,男,河北井陉人,任教于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中国哲学博士,先后师从李耀南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硕士期间导师)、陈少明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期间导师)从事中国哲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经典与解释,中国道家哲学,特别是庄子哲学及庄学诠释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