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至清代都城形制布局研究
1星价
¥194.0
(6.3折)
2星价¥194.0
定价¥30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63481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771
- 出版时间:2019-08-01
- 条形码:9787516163481 ; 978-7-5161-6348-1
本书特色
宋代至清代都城形制正处于中国古代都城形制的重要变化期、转型期和定型期。本书主要根据考古调查发掘资料,介绍和论述了北宋东京开封府、南宋行在临安府城、辽上京、金上京、金中都、元上都、元大都、明南京城和明北京城等正式都城的规划理念和形制布局,同时对辽中京、辽南京、辽东京、辽西京、元中都和明中都等城的形制布局也做了详略不等的介绍。本书认为,各个都城均是其规划理念的物化形态,因此,本书较完整地呈现了各个都城形制布局的具体架构,使之成为对各个都城进行全面、深入、内涵式研究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形制布局特点和布局艺术,分析各个都城形制布局间的承袭演变关系,总结该时期都城形制布局的共性,探讨该时期都城形制布局的发展、变化规律。
内容简介
宋代至清代都城形制正处于中国古代都城形制的重要变化期、转型期和定型期。本书主要根据考古调查发掘资料,介绍和论述了北宋东京开封府、南宋行在临安府城、辽上京、金上京、金中都、元上都、元大都、明南京城和明北京城等正式都城的规划理念和形制布局,同时对辽中京、辽南京、辽东京、辽西京、元中都和明中都等城的形制布局也做了详略不等的介绍。本书认为,各个都城均是其规划理念的物化形态,因此,本书较完整地呈现了各个都城形制布局的具体架构,使之成为对各个都城进行全面、深入、内涵式研究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形制布局特点和布局艺术,分析各个都城形制布局间的承袭演变关系,总结该时期都城形制布局的共性,探讨该时期都城形制布局的发展、变化规律。
目录
绪论(1 )
一 宋至明代都城建置概况及其方位特点(1 )
(一)都城建置概况(1 )
(二)都城方位的特点(3 )
二 宋至明代都城形制布局的类型、发展阶段与都城规划理念(7 )
(一)宋至明代都城形制布局的类型和发展阶段(7 )
(二)宋至明代都城的规划理念(7 )
三 宋至明代都城形制布局的总体特点(12)
四 都城形制布局是都城考古学和都城史的基础研究(15)
五 宋至明代都城遗址保存状况与考古工作的难度(16)
六 本书对宋至明代都城形制布局研究之探索(18)
章 北宋东京开封城的形制布局(21)
节 外城的形制(23)
一 沿革(23)
二 外城的形状与外城墙的调查和试掘(26)
三 外城门和水门的考古调查与试掘(29)
(一)西城墙的城门和水门遗址(29)
(二)东城墙的城门和水门遗址(31)
(三)南城墙和北城墙的城门和水门遗址(31)
第二节 内城的形制(33)
一 沿革(33)
二 内城的形状与内城墙和城门的调查试掘(34)
第三节 宫城和皇城的位置、范围与形制(36)
一 考古调查与试掘(36)
(一)宫城墙(36)
(二)门址(37)
(三)殿址(39)
二 宫城和皇城的形制(39)
(一)文献所记宫城和皇城的布局(39)
(二)与皇城相关的延福宫、艮岳和上清宝宫(44)
(三)宫廷广场与主要衙署的配置(47)
(四)宫城皇城的构成、形制与规模(48)
第四节 街巷厢坊(52)
一 街巷(52)
(一)州桥的试掘(52)
(二)御路(54)
(三)街和街巷(54)
二 厢坊(55)
(一)封闭式坊制的崩溃(55)
(二)开封的厢坊(56)
第五节 四河贯都(57)
一 蔡河(57)
二 汴河(58)
三 金水河(59)
四 五丈河(60)
第六节 东京开封城的功能分区(60)
一 功能分区突破传统模式,形成新格局(60)
二 功能分区与主要配置概况(62)
(一)宫苑区(62)
(二)南面御街食店和“杂嚼”夜市区(62)
(三)内城东北部综合性商业中心区和主要居民、府第区(62)
(四)内城东南部衙署、寺观、庙市区和客店与居民、府第区(64)
(五)内城西北部军营区(66)
(六)内城西南部衙署、官府手工业区和铺席、居民、府第区(66)
(七)外城东部客店、仓场、作坊区和主要居民区(67)
(八)外城南部文教、寺观区和居民区(68)
(九)外城西部一般性官方机构、寺观和铺席、居民、府第区(69)
(十)外城北部商肆、军营、手工业作坊、寺观区和居民、府第区(69)
第七节 东京开封城形制特点与布局艺术(70)
一 形制特点(70)
(一)总体形制特点(70)
(二)内、外城形制特点(71)
(三)宫城、皇城的形制特点(74)
二 布局艺术与绿化(75)
第二章 南宋行在临安城的形制布局(79)
节 外城和宫城的形制(79)
一 建置沿革与外城的平面形制(79)
(一)建置沿革(79)
(二)外城的平面形制(82)
2 宋代至清代都城形制布局研究
二 宫城与德寿宫(85)
(一)宫城的营建与沿革(85)
(二)宫城位置与平面形制(86)
(三)宫城配置概况(90)
(四)皇城和宫廷广场问题(93)
(五)德寿宫(95)
第二节 外城四河、街道与厢坊和巷(96)
一 外城四河与诸桥(96)
(一)城内外河湖概况(96)
(二)茅山河、盐桥河与桥道(97)
(三)市河、清湖河与桥道(98)
二 外城街道与厢坊和巷(99)
(一)街道(99)
(二)厢坊和巷(100)
第三节 外城的主要配置(105)
一 礼制建筑与衙署(105)
(一)太庙的发掘与礼制建筑配置方位(105)
(二)主要衙署配置的方位(110)
二 仓、库、兵营与城防配置概况(114)
(一)诸仓、库的方位(114)
(二)驻军兵营的方位(115)
(三)诸防隅的方位(115)
三 府邸与一般居民区(116)
(一)府邸配置概况(116)
(二)一般居民区(120)
第四节 临安城商业和手工业配置概况(120)
一 商业和商业区(120)
(一)商业(120)
(二)商市的分布(122)
二 手工业作坊(127)
(一)官府手工业作坊配置概况(127)
(二)私人手工业作坊(128)
第五节 临安城主要配置、功能分区和形制布局的特点(129)
一 临安城主要配置的特点(129)
二 主要配置与相关区域的功能(129)
三 临安城的功能分区和特点(130)
(一)功能分区(130)
(二)功能分区特点(131)
四 形制布局特点(131)
(一)临安外城形制布局的特点(131)
(二)宫城形制的特点(133)
第六节 临安城与北宋东京开封府城布局的比较(134)
第三章 辽代五京(139)
节 辽上京城的形制布局(139)
一 契丹建辽与五京(139)
二 辽上京概说(139)
三 皇城(141)
(一)城墙与城壕(141)
(二)城门与街道(143)
(三)皇城内地层堆积(144)
(四)皇城内台基遗迹性质的比定(145)
四 大内(148)
(一)宫垣、道路和宫门(148)
(二)北院建筑遗迹(148)
(三)南院建筑遗迹(150)
(四)西大院(150)
五 汉城(151)
六 辽上京城形制布局略析(151)
(一)郛郭问题(152)
(二)皇城和汉城的功能区划(153)
(三)上京城形制布局的契丹特点(154)
(四)上京城形制布局中的汉族影响(154)
第二节 辽中京城的形制布局(155)
一 外城(156)
(一)城墙、城门和街道(156)
(二)外城的地层堆积(156)
(三)馆驿、廊舍和坊市等遗迹(157)
(四)寺塔遗迹(159)
二 内城和宫城(161)
(一)内城(161)
(二)宫城(162)
三 中京城中轴线的构成、外城的主要配置与内城的性质(163)
四 中京城形制的渊源(165)
第三节 辽南京城的形制布局(166)
4 宋代至清代都城形制布局研究
一 外城平面形制与外城城墙和城门(167)
(一)外城的平面形制(167)
(二)北城墙和城门(167)
(三)西城墙和城门(169)
(四)南城墙和城门(170)
(五)东城墙和城门(170)
二 皇城和宫城的形制(171)
三 外城街、市、坊和佛寺(173)
(一)街道(173)
(二)市(174)
(三)坊(174)
(四)佛寺(175)
四 皇城和宫城形制布局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176)
第四节 辽东京与辽西京概况(177)
一 辽东京(177)
二 辽西京(177)
第四章 金上京和金中都(180)
节 金上京城的形制布局(180)
一 金上京城概说(180)
二 金上京的北城和南城(183)
三 皇城(183)
四 城外遗址和“朝日殿”遗址的发掘(185)
(一)城外宝胜寺遗址(185)
(二)金上京故城外“朝日殿”遗址(185)
五 金上京城形制特点与渊源(186)
(一)上京城的形制特点(186)
(二)“翠微宫”与辽的“行在” (187)
(三)金上京南北城与辽上京(188)
(四)大内位置独特,形制受中原影响(188)
第二节 金中都的形制布局(189)
一 概说(189)
二 外城城墙、城门和水关遗址(192)
(一)城墙、城的周长和平面形状(192)
(二)城门(196)
(三)水关遗址(197)
三 皇城和宫城(199)
(一)皇城、宫城位置,规模和范围(199)
(二)皇城的形制和主要配置(201)
(三)宫城的形制布局(203)
四 街、坊和市(207)
(一)主要街道(207)
(二)坊(208)
(三)商市和手工业(210)
五 郊坛、寺观及其他配置(211)
(一)郊坛(211)
(二)寺观(211)
(三)其他配置(211)
六 城内给水系统和漕运(212)
(一)城内给水系统(212)
(二)漕运(212)
七 金中都形制渊源和主要特点(214)
第五章 元上都和元中都(217)
节 元上都的形制布局(217)
一 概说(217)
二 元上都的形制布局(219)
(一)宫城(219)
(二)皇城(227)
(三)外城(229)
(四)关厢(230)
三 元上都形制布局略析(231)
(一)元上都形制布局的特点(231)
(二)元上都形制布局略析(232)
第二节 元中都形制布局(234)
一 元中都营建背景和营建概况及废弃后遗址之确定(234)
(一)中都位置、地理环境与重要战略地位(234)
(二)营建元中都的原因(238)
(三)中都的营建、废弃与中都遗址之确定(239)
二 元中都宫城皇城外城的形制与主要遗迹(241)
(一)宫城(241)
(二)皇城(243)
(三)外城墙的探察(246)
三 宫城1号殿基址发掘揭示的形制(246)
(一)1号殿址地基和台基(246)
(二)宫城1号殿基址的平面形制(248)
6 宋代至清代都城形制布局研究
四 宫城南门和皇城南门基址发掘揭示的形制(252)
(一)宫城南门形制(252)
(二)宫城南门内矩形庭院(256)
(三)皇城南门(HNM1) (259)
五 宫城西南角台和1号排水涵洞发掘揭示的形制(260)
(一)宫城西南角台(260)
(二)1号排水涵洞(265)
六 元中都形制略析
———以元中都已发掘遗址的形制与元大都的承袭关系和变化为主(267)
(一)元代三都宫城、皇城、外城规模和形制间的承袭关系和变化(267)
(二)1号殿址形制与元大都主要殿址的承袭关系和变化(270)
(三)宫城南门、西南角台和皇城南门遗址的形制(275)
(四)元中都宫城皇城形制探源(277)
七 结语(279)
第六章 元大都(上)
———大都城的形制布局(281)
节 元大都城选址与营建概况(281)
一 选址(281)
二 营建概况(284)
第二节 大都城的平面形制与城墙结构(285)
一 城墙周长与城的平面形制(285)
二 城墙结构与角楼和马面(286)
三 城门和瓮城(290)
第三节 大内(293)
一 萧墙(293)
二 宫城和御苑(296)
(一)宫城位置、周长、平面形制和配置概况(296)
(二)大明殿建筑群(299)
(三)延春阁建筑群(303)
(四)玉德殿建筑群(304)
(五)御苑(305)
三 西内(305)
(一)隆福宫与太子宫(306)
(二)兴圣宫(308)
四 太液池、万岁山、圆坻和犀山台(310)
五 宫廷广场(313)
第四节 街、胡同和坊(313)
一 街(313)
二 胡同与宅基面积问题(314)
三 坊(315)
第五节 主要衙署、礼制和宗教建筑及其他重要建筑的配置方位(320)
一 主要衙署(320)
(一)中书省及其邻近的衙署(320)
(二)枢密院及其邻近的衙署(321)
(三)御史台(321)
(四)太史院、司天台和礼部(322)
(五)兵部和刑部(322)
(六)大都路都总管府及巡警二院(323)
二 礼制和宗教建筑(323)
(一)坛庙(323)
(二)原庙与寺院(324)
三 其他重要建筑(328)
(一)国子监与文庙(328)
(二)钟鼓楼(329)
(三)仓和库(329)
第六节 商业和手工业(330)
一 商业(330)
(一)大都商业之繁荣(330)
(二)商业区(331)
二 手工业(334)
第七节 大都城的河湖水系(335)
一 金水河与宫苑给水系统(335)
二 高梁河与通惠河(336)
三 排水系统(339)
第八节 居住遗址(340)
一 后英房居住遗址(340)
(一)形制布局(340)
(二)建筑技法(343)
(三)室内门窗和木构件(348)
(四)遗址的时代、性质和意义(349)
二 其他居住遗址(352)
第七章 元大都(下)
———大都城的城建规划和形制布局特点(356)
节 元大都必须制定精确城建规划的原因和主要表现(357)
一 营建元大都必须制定精确城建规划的原因(357)
二 元大都精确城建规划的主要表现(358)
(一)确定宫城和北中书省的方位,“公定方隅”,“奠安新都之位” (358)
(二)以宫城宽深为模数,精确制定城建规划的标尺(359)
(三)以精准测量确定的中心点和中分线为城建规划的“准绳” (362)
(四)以宫城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作为“择中立宫”的标志(365)
(五)规划南北半城和中心广场(367)
(六)整齐规划胡同和宅基(369)
(七)规划河湖水系(374)
第二节 元大都城形制布局的特点(375)
一 外城(375)
(一)基本呈隐性存在的东西中分线是全城规划的中轴线(375)
(二)完整而全面的多轴线多坐标点的布局艺术(375)
(三)大都城形制布局汉蒙合璧并与域外影响融为一体(376)
(四)汉族意识形态寓于形制布局之中(376)
(五)大都城的形制布局与《周礼》“匠人营国”制度无直接关系(378)
(六)城内功能分区呈自然区片化(380)
二 大内(380)
(一)大内总体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和纽带(380)
(二)大内平面构图之变化寓于不变之中(381)
(三)宫城和西内宫殿院落形制布局基本相同,大内宫苑相结合(381)
(四)宫殿的构筑和外装修继承汉族传统(381)
(五)宫殿内装修、陈设与配置极具蒙古族特色(382)
(六)大内建筑配置凸显蒙古族特色(383)
(七)刻意衬托宫城居中的布局艺术(384)
第三节 元大都与前代都城形制布局传统的关系(384)
一 元上都和金中都对元大都大内的直接影响(384)
二 元大都与前代其他都城形制布局的关系(385)
(一)三城环套与宫城坐南朝北展开的城内总体布局(385)
(二)南、北半城制(386)
(三)大都城依水而建和关厢的发展(386)
(四)中轴线(386)
(五)街和胡同(387)
(六)商市(387)
(七)主要配置(387)
(八)金水河(388)
(九)漕运(388)
(十)模数(388)
第八章 明中都和明南京(389)
节 明中都的形制布局(389)
一 明初定都之议与“国初三都” (389)
二 明中都的营建(392)
(一)建置变化和营建班子(392)
(二)营建物料及所用工匠等劳动力(393)
(三)营建概况(393)
(四)罢建中都后的概况(394)
三 明中都外城墙、城门、水关和外城的平面形制(394)
(一)城墙、城门和水关(394)
(二)中都外城周长和平面形制(398)
四 中都外城内的主要配置(401)
(一)皇城禁垣及其相关建筑(401)
(二)街和坊(401)
(三)鼓楼和钟楼(402)
(四)国子学和观星台(404)
(五)会同馆、凤阳府治和凤阳县治(404)
(六)庙、寺、仓、卫和高墙(405)
五 中都城外的主要配置(407)
(一)礼制建筑(407)
(二)公侯邸宅和皇陵(409)
六 明中都选址、营建和形制布局的特点(409)
(一)明中都选址、营建及与之相关的特点(409)
(二)明中都形制布局的特点(411)
第二节 明南京城的形制布局(412)
一 明南京城所依托的山川形势(412)
(一)山脉(413)
(二)长江与诸河(415)
二 明南京城的营建(419)
(一)朱元璋在集庆接收的城市遗产(419)
(二)朱元璋营建大南京城的规划与营建概况(421)
三 明南京城墙的结构和设施(425)
(一)内外城墙概况及其围合的平面形状(425)
(二)内城墙的结构(426)
(三)内城筑城砖石和黏结材料(433)
(四)城门、瓮城、水关和涵闸(439)
四 内城功能分区与内外城间近郊概况(446)
(一)东城区:皇城宫城和主要中央衙署区(446)
(二)西北城区:城防区(448)
(三)北城区:文教和祠庙区(448)
(四)中城区:邸宅、道观和部分衙署区(449)
(五)南城区:工商业、居民、歌妓区和地方衙署区(450)
(六)水陆交通线与功能分区的连接(455)
(七)内外城间近郊概况(457)
五 明南京城形制布局的特点(462)
(一)明南京城形制的宏观特点(462)
(二)明南京城形制的规划特点(463)
第三节 明中都与明南京的宫城和皇城(468)
一 明中都的宫城和皇城(468)
(一)明中都宫城(明初称皇城)的形制(469)
(二)明中都皇城(明初称禁垣)的形制(478)
二 明南京的宫城和皇城(481)
(一)洪武元年新宫的形制(481)
(二)洪武十年改建后的宫城(482)
三 明南京、明中都二都宫城在明代宫城史中的地位(487)
(一)洪武元年新宫是明中都宫城的原型,是明代宫城的祖型(487)
(二)明中都宫城是明代宫城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里程碑(487)
(三)改建后的明南京宫城开一代新制(488)
(四)明南京与明中都宫城的差异(489)
第九章 明北京城的形制布局(490)
节 明北京内城墙的结构与内城的平面形制(490)
一 明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和增筑概况(490)
二 明北京内城墙的周长与内城的平面形制(493)
(一)徐达内缩元大都城北五里后,明北平城周长四十里(493)
(二)永乐十七年拓南城后,文献记载内城周长合四十三里余(494)
(三)有关北京内城周长的其他尺度(494)
三 考古调查所见内城墙结构(495)
(一)城墙概况(495)
(二)城墙各部位结构概况(498)
四 拆除北京内城墙时所见明城墙构筑概况(501)
(一)东、西城墙(501)
(二)北城墙(503)
(三)南城墙(504)
五 内城各面城墙构筑早晚关系略析(505)
(一)夯筑墙体的相对早晚关系(505)
(二)城墙外壁两层小砖早晚关系和马面出现的相对年代(506)
(三)城墙内壁大城砖的年代(506)
第二节 内城城门、瓮城、箭楼和角楼(508)
一 城门(508)
二 瓮城(515)
三 箭楼(516)
四 角楼(522)
第三节 外城城墙、城门和瓮城(522)
一 外城墙周长、外城平面形制及内外城的总平面形制(522)
二 考古调查所见外城墙的结构(523)
三 外城的城门、瓮城和角楼(525)
(一)城门(525)
(二)瓮城和角楼(527)
第四节 城内街、坊与给水排水系统(535)
一 城内街坊概况(535)
(一)主要大街和胡同(535)
(二)诸坊与居民状况(537)
(三)从昭回靖恭坊遗迹看元至明代的胡同与住宅配置状况(539)
二 护城河、水门和京城的给水排水系统(542)
(一)城内绝漕运,玉泉山水独供京师(542)
(二)城内给水系统(543)
(三)护城河与水门(543)
(四)城内排水系统(544)
第五节 官署、仓库、厂场等在五城中的配置方位(546)
一 在中城内的配置(546)
(一)中城东部五坊(546)
(二)中城西部四坊(547)
二 在东城五坊内的配置(548)
三 在西城七坊内的配置(552)
四 在北城七坊内的配置(553)
五 在南城八坊内的配置(555)
第六节 邸第和园林在五城中的配置方位(556)
一 在中城内的配置(557)
二 在东城内的配置(558)
三 在北城内的配置(559)
四 在西城和南城内的配置(560)
第七节 坛庙、钟鼓楼和寺观的配置方位(561)
一 坛庙(561)
(一)天坛(561)
(二)其他诸坛与庙祠(568)
二 鼓楼和钟楼(573)
三 寺观(576)
第八节 商市和手工业作坊配置概况(580)
一 明代中叶之后北京商业的繁荣(580)
二 商市分布概况(580)
(一)以棋盘街为中心的朝前市(582)
(二)东安门外的皇店、灯市和内市(583)
(三)西市和安富坊商业区(584)
(四)鼓楼下大街商业区(585)
(五)城隍庙庙市商业区(585)
(六)南城商业区(586)
三 手工业作坊(587)
第九节 明北京城形制布局的特点(588)
一 内城三城环套,外城南面冠套的平面形制(588)
二 完美的中轴线布局艺术(588)
三 水面成为制约内城形制布局的关键要素之一(591)
四 首次在皇城之外形成较完整的层级空间结构的布局模式(592)
五 内城主要配置点状集中,功能区划分片聚合,小区化(593)
第十节 明北京城的形制布局承前绝后,古都形制定型收结(596)
一 明北京城的形制布局以元大都为基础,推陈出新(596)
(一)明北京内城形制布局以元大都为基础的主要表现(596)
(二)明北京内城以元大都为基础推陈出新的主要表现(596)
二 明北京城形制布局与明中都和明南京城的关系(598)
三 明北京城形制布局是中国古都的终结模式(599)
第十章 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600)
节 皇城和紫禁城的营建(600)
一 燕王府和西宫的营建与位置(600)
(一)北平燕王府的营建与位置(600)
(二)北京西宫的营建及其位置(602)
(三)元宫城拆毁问题(602)
二 永乐时期奠定北京宫殿基本格局(603)
(一)紫禁城始建的年代(603)
(二)永乐时期奠定紫禁城的基本格局(604)
三 永乐之后紫禁城的营建概况(605)
(一)洪熙至正德时期(605)
(二)嘉靖时期(606)
(三)隆庆至崇祯时期(607)
第二节 皇城的形制布局(608)
一 皇城位置、周长、诸门和平面形制(608)
二 皇城主要内府诸衙等的配置方位(611)
三 “T”字形宫廷广场与中央衙署的配置(611)
(一)“T”字形宫廷广场(611)
(二)中央衙署的配置(613)
四 承天门与午门间的配置(614)
(一)承天门与午门间御道两侧的配置(614)
(二)承天门与午门间两侧的左祖右社(615)
五 万岁山、西苑和东苑(619)
(一)万岁山(619)
(二)西苑和西内(620)
(三)东苑、南内和皇史 (620)
第三节 紫禁城形制布局概说(623)
一 紫禁城的位置、周长和平面形制(623)
(一)位置(623)
(二)周长和平面形制(623)
二 紫禁城城墙、城门、角楼与护城河(624)
(一)城墙和城门(624)
(二)午门和角楼的形制及护城河概况(624)
三 紫禁城内的地基基础(628)
四 紫禁城给排水系统及防火采暖设施(630)
(一)给水系统(630)
(二)排水系统(630)
(三)防火与取暖设施(631)
五 紫禁城内的主要配置(632)
第四节 外朝的形制和主要配置(633)
一 外朝前庭的形制和配置(633)
二 外朝形制和主要配置概况(634)
三 奉天门及其他诸门的形制(635)
四 三台的形制与三大殿的形制和时代(638)
(一)三台的形制(638)
(二)奉天殿的形制和时代(638)
(三)华盖殿与谨身殿的形制和时代(642)
(四)三大殿在三台上位置关系的变化(644)
五 外朝东西翼的文华殿和武英殿建筑群(645)
第五节 内廷的形制和主要配置(646)
一 后三宫的形制和配置(646)
二 御花园的形制布局(650)
三 东西六宫和乾东西五所(653)
四 内东、西路南部宫殿(656)
五 外东西路宫殿(658)
第六节 明北京紫禁城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及其布局艺术(659)
一 规划设计理念(659)
(一)象天立宫的宇宙图式,是宫城规划设计理念的高境界(660)
(二)礼制是宫城规划设计理念的核心和基石(662)
(三)风水格局是宫城规划设计理念的重要构成要素(665)
二 规划设计方法(671)
(一)风水形势说是规划设计宫城外部空间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方法(671)
(二)规划设计模数化和方格网化(673)
(三)娴熟运用数学比例规划设计宫城建筑的体量和空间(681)
三 布局艺术(684)
(一)形成完美的中轴线规划设计布局艺术(684)
(二)众多庞大院落纵横组合,形成严格对称配置布局艺术的典范(685)
第七节 明北京紫禁城继承传统、稽古创新(686)
一 明北京紫禁城形制布局与明南京、明中都宫城一脉相承(686)
(一)明北京紫禁城形制布局以明南京宫城为范本(686)
(二)明中都宫城是明北京紫禁城形制布局的蓝本之一(687)
二 明北京紫禁城形制布局与元大都、金中都宫城的承袭关系(688)
(一)明北京紫禁城形制布局与元大都宫城相因而变异(688)
(二)明北京紫禁城主体框架因金中都宫城而变化(691)
三 明紫禁城形制布局集前代宫城之大成,稽古创新(692)
第十一章 清代北京城和紫禁城在明代基础上的主要变化(695)
节 清北京城在明北京城基础上的主要变化(695)
一 清将明北京内城改为满城(695)
(一)取消明皇城与满城八旗驻地的配置(695)
(二)满城环布新建诸王公府第(697)
二 清将明北京外城改为汉城(701)
(一)外城五城制和户口数(701)
(二)外城居民构成状况(701)
三 衙署、礼制和宗教建筑的配置(702)
(一)衙署(702)
(二)礼制和宗教建筑的配置(703)
四 主要商业市场的分布(704)
(一)外城的商业市场(705)
(二)内城的商业市场(707)
五 外城会馆与宣南文化区(708)
(一)外城会馆林立(708)
(二)宣南文化区的形成、发展和终结(710)
第二节 清紫禁城形制布局是明北京紫禁城的流变(714)
一 清在明北京紫禁城基础上的修缮、重建和改建概况(715)
二 清代在外东路添建改建概况(722)
(一)营建南三所(722)
(二)宁寿宫改建后的形制布局(723)
三 清代在外西路改建概况(730)
(一)慈宁宫与慈宁宫花园(730)
(二)寿康宫与寿安宫和英华殿(733)
(三)雨花阁建筑群(734)
四 清紫禁城有别于明紫禁城的主要特色(735)
(一)紫禁城无皇城环套(735)
(二)通过改建和增筑,景山与紫禁城形成二位一体的格局(735)
(三)常朝理政中心移至内廷(736)
(四)功能分区较明代更集中更明确(736)
(五)中轴线之外的建筑群注重生活化和实用性与娱乐性(736)
(六)紫禁城内均衡配置多处园林(737)
(七)具有浓厚的书卷氛围(737)
(八)增建藏传佛殿(737)
(九)紫禁城内呈现清代建筑风格(738)
(十)紫禁城内寝居呈现满族特色(738)
五 清紫禁城形制布局是明北京紫禁城的流变(739)
第三节 清北京西北郊“三山五园”是紫禁城外延的御园和理政中心(740)
一 畅春园(741)
二 静宜园(744)
三 静明园(745)
四 圆明三园(745)
(一)圆明园(747)
(二)长春园(749)
(三)绮春园(万春园) (750)
(四)圆明三园的造园艺术(750)
五 清漪园(颐和园) (751)
(一)整治城西北部水系和扩建瓮山泊(751)
(二)清漪园的形制布局(752)
(三)清漪园的造园艺术(757)
附 南苑(758)
后记(760)
主要征引书目(762)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孟凡人,生于1939年,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被分配到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先后在安阳殷墟、西安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元大都、山西夏县东下冯史前遗址、洛阳汉魏故城,新疆吉木萨尔北庭故城和佛寺遗址等处进行考古发掘,并对新疆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古调查工作。曾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边疆考古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片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职称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边疆考古学,汉唐考古学。主要著作有《北庭史地研究》《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楼兰鄯善简牍年代学研究》《丝绸之路史话》《明代宫廷建筑史》《明朝都城》《新疆考古与史地论集》《新疆考古论集》等15部专著,发表各种论文15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