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明以来文人情结与书画商业文化博弈研究
读者评分
5分

晚明以来文人情结与书画商业文化博弈研究

¥17.3 (3.6折) ?
1星价 ¥34.6
2星价¥34.6 定价¥4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197***(三星用户)

平装本没有塑封还是艺术供养者的世界

2024-05-23 09:20:37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032215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66
  • 出版时间:2019-09-01
  • 条形码:9787500322153 ; 978-7-5003-2215-3

内容简介

  《晚明以来文人情结与书画商业文化博弈研究》对晚明以来书画商业文化与文人情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将文人情结与书画商业文化的博弈历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晚明以前、晚明清初、清初到清中期、晚清民初、民国晚期以来。书中对晚明清初、清初到清中期、晚清民初三个历史时期进行了重点论述,并结合书画流派、地区和人物,以点带面地考察了文人在面对商业文化时的心态转变。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关注的重心往往在于文人对商业文化的适应.而忽略了文人在适应书画商业文化的同时还本能地表现出与之较量、博弈的情结。这种情结常常表现为“不齿言利”“不为人(物)役”“借书画自娱”等。他们或以清贫自唇,或以孝悌相标,或寄情诗酒、心怀家国。随着晚明以来书画市场的繁荣,文人艺术家们在适应市场的同时,其高标自持的文人情结始终存在,并且影响至今。  《晚明以来文人情结与书画商业文化博弈研究》作者以独特的学术视角,从商业文化角度切入艺术史研究,将文人面对市场时的不同心态以及矛盾心理进行了全面剖析,认为书画作为文人谴兴排志之雅好的情结并没有随着商业文化的浸染而消失,而是逐渐渗透到文人思想中,成为他们的一种行事方式和人生品格,可以说,文人情结是书画商业文化区别于单纯市场行为的*后一道防线。

目录

总序

绪论
一、晚明以前:文人以书画“自娱”,强调“慎勿以书自命”
二、晚明清初:书画商业文化活跃背景下的“夺志辱身”与底限坚守
三、清初至中期:从隐逸自谋到“贾近士风”
四、晚清民初:书画广告风行与鬻艺形式的“包装”
五、民国晚期以来:鬻艺观念的暧昧期

**章 晚明清初:书画商业文化背景下的“夺志辱身”与“大义”坚守
**节 晚明士商合流与徽商书画收藏
一、晚明士商观念转变与士商合流
二、晚明徽商及收藏
第二节 “夸示文物”“取悦俗目”:晚明书画交易简论
一、晚明书画交易
二、晚明书画斗侈
第三节 明清易祚之际的遗民心态与“治生”之道
一、易祚之际的遗民心态
二、晚明文人“治生”
三、晚明清初“治生”人物考
……

第二章 清初至中期:从隐逸自谋到“贾近士风”
第三章 晚清民初:世风转变与鬻艺观念“异化”
第四章 海派书画市场与鬻艺观念嬗变
第五章 京派书画市场与鬻艺观念嬗变
第六章 民国晚期以来:鬻艺观念的暧昧期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晚明以来文人情结与书画商业文化博弈研究》:  二、清代中期  到了清代中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更加稳固。社会安定,经济迅猛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国库充盈,国内生产总值竞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出现了所谓“康乾盛世”,朝廷多次全免全国农业钱粮。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手工业和各项制造业更加繁荣,对外商业贸易逐渐开放,对内、对外商业活动频繁。在商业文化浸染下,康乾时期的不少官员都曾涉商,有些大臣更直接把资金委托给信誉好的商人。社会环境的转变使得人们的士商观念和择业标准进一步开放,对很多人来说,经商不再是羞于启齿的事情,且这个观念已经逐渐渗透到文人的日常价值判断中去了。  清中期世风的转变,在小说《歧路灯》中便有显示。作者李绿园是个不如志的文人,他在小说第十五回中借楼潜斋之口道出了他对经商的看法:“你今日做了生意,可惜了你的资质。也很好,我也不嫌你改业,即作商家,皆国家良民,亦资生之要,但你是个聪明人,只要凡事务实。”①这段话是士人楼潜斋说给弃学从商的王吉隆的,话间首先肯定了商人于国于民的价值所在,可见这种自食其力的精神,在清初以来底层文人的谋食之路上逐渐得到了认可。其次,这段话也同时透露出了士人在商人面前的些许优越感。②换句话说,尽管择业的多样性愈发得到尊重,特别是对商人的舆论环境越来越宽松,但经商并未从根本上压倒读书做官的传统观念,鬻书卖画的社会风气也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随着士商观念的转型和商业文化的发展,文人以书画为业则耻的观念逐渐被冲淡,传统观念进入了破冰期。尤其到了清中叶,文人参与书画市场的枷锁被逐渐卸下,思想的松绑给书画家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卖画去!这已成了绝大部分文人画家的主要谋生之路”。扬州在明清时期是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随着商品经济在东南沿海的发展,凭借地处江准要冲的独特地理位置,扬州一跃成为康乾时期*富庶的城市,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康乾时期出现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大批鬻艺文人,把文人鬻书卖画的历程往前推进了一大步。经济的繁荣是“扬州八怪”等鬻艺文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大量“贾而好儒”的富商结交文士,附庸风雅,购藏书画,且经常资助来扬鬻艺的文人,为其提供好的创作环境,邀请他们参加诗画雅集,迅速推动了书画的市场化进程。  商业文化的开放在这个阶段体现得十分突出。尤其是扬州地区,文人鬻书卖画不再像过去那样遮遮掩掩。如“扬州八怪”大多出身贫寒,流寓扬州卖艺自活,且他们的行为和作品风格多狂放丑怪,惊世骇俗,金农的“漆书”前无古人,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如乱石铺街。更令人瞩目的是郑板桥明码标价挂出笔榜的举动,成为妇孺皆知的趣谈。其实扬州地区的世风也有一个渐变的过程,我们知道清初扬州和金陵的商业文化,还较多体现出羞于言钱的气节,“经济的繁荣还没有使艺术品普遍成为商品,艺术品交易还远没有成为普遍的现象。所以,画家很少是为了金钱而创作书画,更多时候是利用书画来应酬各种社会往来,以换取生活的捐助等种种服务”。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清初江南地区对文人以书画为业的反对声较为强烈,类似观念到了清中期也并未完全消失。  ……

作者简介

  郑付忠,1982年生,山东聊城人。中国书协会员,东南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主要从事明清书画史论研究。近年来在《民族艺术》《中国书法》《书法》《书法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书谱》《艺术学界》等刊物发表系列学术论文。先后主持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2018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多次应邀参加全国书学研讨会。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