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783605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237页
  • 出版时间:2020-01-01
  • 条形码:9787517836056 ; 978-7-5178-3605-6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共杭州市萧山区楼塔镇委员会、杭州市萧山区楼塔镇人民政府主编的一本文集。本书主要讲述了千年古镇楼塔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 尤其是小城镇建设之后, 楼塔镇的美丽蜕变, 使之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千年古镇。表达了作者们对塔楼的热爱。

目录

文脉·传承
仙岩、仙源与仙境——“仙人”许询、支遁辈在萧山楼塔
的仙踪
许询与楼塔的山水情缘
一脉清水般舞动的史诗
楼英惠天下理念与清廉文化的血脉传承
梦回故里
楼塔曼文
张灯结彩地生活

古镇·风韵
楼塔的昼与夜
听,楼塔的声音
楼塔午夜之子
油绿色的楼塔
吟卧楼塔不知还
旧来溪水话楼塔
楼塔镇所见
水袖飘飘楼塔镇
烟火老街
以古镇的方式鲜活着
楼塔忆时画正绘
楼塔走笔
花开屋外,福藏心中
春暖花开走楼塔
楼塔印象
仙岩山下品楼塔
楼塔的滋味
楼塔的琴声
走进楼塔
在龙潭的花香中垂钓隐居
坐在洲口桥亭下,怡然自乐
千年历史仿佛一瞬间
且听一支时尚与古典的交响
楼塔有约
楼塔行
笔墨丹青写楼塔
楼塔印记
家乡,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

诗·词
歌·剧
展开全部

节选

  《美丽新楼塔》:  那是月光皎洁的夜晚。下车,**眼见到的是,一条很宽阔的溪流睡在大山边,跟山村一样安静。在月光下,溪水吐露出一缕白一鳞黑的波光。  夜间听水很有意思,水声很长很长,长如在喊我的名字。  跨进山里人家,墙上的字画墨香四溢,转身,见八仙桌上,堆得满满一盆热气腾腾的土肉包子,包子收口处捻得非常精致,一棱棱倒像是工艺品。扑鼻的香味已在我唇齿边萦绕。这是萧山画家楼老师家属为我们亲手做的。  想当年,我怀有一种名出有据的喜好。杭州六和塔、保俶塔,西安大雁塔等,叫塔肯定有塔,还有故事的由来。则初到楼塔,无知的我四处张望找起了塔。结果找了半天没见有塔。我问了溪边走来的村民:这山里塔在哪里?哪知回答的是语音上的误解:这山里汰菜在溪坑里。少见多怪的我惊讶了,惊讶的并不是文不对题,而是我把溪坑误以为河。也好,长了点知识。  后来,我虽说去了几趟楼塔,脑中盘旋的总是一条宽阔的溪流,依着大山。想象中,山与溪流更像是山里的男人和女人,男人挺拔俊豪,憨厚结实,很少有城府;女人柔美玉洁,文静淡雅,天生的朴素。岩石蓄积的一点一滴悄无声息地捎给身边缠绵的小溪,让小溪天天唱着欢歌环绕大山滴滴撒娇。难怪山与溪总是连在一起,天长地久不离不弃,成了自然界一派古老的天生丽质。  说起楼塔,王老先生介绍,公元897年,先祖楼晋在溪南肇基发族,起名楼家塔,这是楼氏家族的地方。在我心里梗着多年的楼塔命名,总算有了由来。来去匆匆的我见过这条溪流数次,今天才知道叫洲口溪,那边的山叫百药山,路口立着的山石叫仙人石。东晋初年,王羲之撰写《兰亭集序》时,在座之一的文学家许询先生,因不愿为官而隐居在此,经常在此垂钓。传说许询在此羽化成仙,这垂钓之石便被人们称为“仙人石”,垂钓的水潭也被叫作仙人潭。溪上的桥有洲口桥、龙潭桥。溪水边有钱镠十八道斧迹的传说和医学家楼英济世的故事,更有为中国早期妇女运动做出贡献的楼曼文的“青春之歌”,也有祈雨寺里“神仙太公”的故事和“半年节”的风俗等。想不到一条洲口溪不仅驻留了两边的景,还堆满了村庄的人文故事。  今天看到的依然是那条从远古走来的大溪坑,静处安好,动处吟啸。而喜欢沿溪镶嵌的村庄,正在从老镇中脱胎换骨出来,悉心营造的一幢幢青砖黑瓦复古似的小楼,跟楼塔人一样实在,嚼着岁月的味道,留着古老的温存。春风忽悠忽悠丈量起大溪流的长度,溪边颤动的小草,以热情的舞姿招呼着我们。我真想‘一口气吞进这里的全部。深深呼吸中,肺腑里满腔清爽。  我明知道这么宽阔的溪流我是不可能把它带走的,也不可能乍来就看个够,只能绕行于溪边。在激荡不已的感触中,自问:哪里还有必要去远足看风景踏古镇?该有的这里都有了。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