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宝麟临琅山刻石

包邮冯宝麟临琅山刻石

¥38.0 (7.6折) ?
1星价 ¥38.0
2星价¥38.0 定价¥5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492225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7cm
  • 页数:66页
  • 出版时间:2019-11-01
  • 条形码:9787514922257 ; 978-7-5149-2225-7

内容简介

《琅琊刻石》又名《琅琊台刻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二一九),记述秦始皇『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与『功盖五帝,泽及牛马』的殊功。二世元年(前二○九),秦二世东行郡县,于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从者姓名,为彰始皇「成功盛德』,复刻诏书于其旁。据后世资料记载,刻石上的始皇颂辞和二世诏书文字,均为李斯所书,『颂辞』部分是李斯为卿时所书,『二世诏书』部分是李斯为相时所书。 据清代志书记载,《琅琊刻石》原马棱形锥体,高一丈五尺,下宽六尺,上宽五尺,上半部宽三尺,顶宽二尺五寸(清代工部营造尺一尺等于今二十三厘米)。 现存《琅琊刻石》残石高二一九厘米,宽六十七点五厘米,厚三十七厘米。今存原拓本十三行,八十六字,并原空一行,计十四行。(清初所传拓本,只二世诏十二行,凡八十四字。后阮元遣书佐至其地,剔秦篆于榛莽中,拓之多得首行『五夫』二字。凡十三行,八十六字。) 根据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书琅琊篆后》一文所记可知,苏轼知密州,于神宗熙宁九年 (一○七六)登琅琊台时,始皇刻石早已泯减,仅存二世诏书刻石,世称二世诏文,也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琅琊刻石》。 明万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诸城知县颜悦道重修琅琊台时,立石碑一座,将残存刻石镶嵌于碑上。清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泰州知事宫懋让『见石裂,熔铁束之,得以不颓』。清道光中期,铁束散,刻石碎。后诸城知县毛澄筑亭覆之。光绪二十六年(一九○○),碑石遭雷击散失。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二年,诸城视学王培裕等前后两次到琅琊台搜寻,将碑石凑合修复,所幸损失很少。后移至诸城县署,并题得石始末,有孟昭鸿、柯昌泗等刻跋。一九四九年后移置山东省博物馆,一九五九年移置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 附一:宋,苏轼《书琅琊篆后》 秦始皇廿六年,初并天下。廿八年,亲巡东方海上,登琅琊台,观出日,乐之忘归,徙黔首三万家台下,刻石颂秦德焉。二世元年,复刻诏书其旁。今颂诗亡矣,其从臣姓名仅有存者,而二世诏书具在。自始皇帝廿八年,岁在壬午,至今熙宁九年丙辰,几千二百九十五年。

作者简介

冯宝麟,字逸天,号鉴斋、慧观居士,别署万殊一相斋主人、慧观书屋主人。一九六四年生于河北黄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理论部主任、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