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识之谜和心智上传的迷思:一位德国工程师与一位中国科学家之间的对话(汉英对照)

意识之谜和心智上传的迷思:一位德国工程师与一位中国科学家之间的对话(汉英对照)

1星价 ¥43.6 (6.6折)
2星价¥43.6 定价¥6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4490382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86
  • 出版时间:2019-11-01
  • 条形码:9787544490382 ; 978-7-5444-9038-2

本书特色

·献给有志于科研的高中生们。据说科研工作是一个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许多学霸有志于此。如何让自己更上一个台阶,如何在自主招生中让考官眼前一亮,如何在创新之路上永不止步,本丛书不提供答案,但肯定会让你的视角焕然一新。 ·献给一线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青年强,则国强。丛书中有对如何学习科学与技术,如何考虑研究课题的精彩概述。告别学究气,迎接新挑战,也许只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而已。 ·献给对人脑、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读者。如果你对人工智能的浪潮恐慌过,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举棋未定,那么这套书将让你对人工智能社会有个理性的思考。 ·献给国家高精尖的研究者们。感谢有你,国家的科技日新月异;知道你忙,所以两位作者遍览群书,集众家所长于一书。丛书对项目定位、团队建设、基金申请等都有独到的见解,要补脑,就选“脑与人工智能”前沿探索系列丛书。 这是一套发人深思的书,所有对脑科学和人工智能感兴趣的读者都应读一读这本书。 ——唐孝威(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 一位德国工程师和一位中国生物物理学家之间的精彩对话,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写了一套有关人工智能、脑活动和意识的好书。 ——陈宜张(中科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作者以理性的视角和客观的思维,带着读者一同探讨智能时代背后的飞腾与迷思。 ——梁培基(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 如何进行科学讨论的范本,所有对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科学哲学等领域有兴趣的读者都会喜欢这种观点和思想的碰撞。 ——王培(美国天普大学副教授、通用人工智能学会副主席、《通用人工智能杂志》执行主编、《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译者) 一套扣人心弦犹如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科学书……“传统的科学辩论文化”风格,即在书信中严肃地交换意见并基于坚实的基础之上推进认识,令人耳目一新。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技能,这在一个推特和短信的时代更显得尤为重要。 ——埃伦费里德·切希(弗劳恩霍夫陶瓷技术与系统研究所系主任,教授,德累斯顿弗劳恩霍夫集群纳米分析DFCNA指导委员会主任) 我以前只有在很少一些情况下才享受过这样的读书乐趣。它是思想和见解的宝库,时而有趣,时而非常严肃,但总是非常乐观。 ——迪特马尔·哈霍夫(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创新与竞争研究所所长) 这是一套不同寻常的书,很明显地从许多其他神经科学出版物中脱颖而出。 应该向所有希望挣脱传统的主流研究窠臼的IT专家和神经科学家推荐此书。 ——汉斯·艾伯特·布劳恩(德国马尔堡菲利普大学生理学教授,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研究所神经动力学研究组负责人) 我如痴似醉地读完了全书,激动得想在有一天会把书拍成电影。 ——塞尔达尔·多甘(德国导演兼电影制作人) 这是一套奇书。对每个对人类洞察力的本质以及我们如何能在对此的认识上取得进展感到好奇的人,阅读此书都可以有所得。 ——马修·贝特格(图宾根大学伯恩斯坦计算神经科学中心主任,Deepart.io的联合创始人) 中国历史悠久的智慧加上神经生理学的专业知识和西方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的碰撞。“我们需要这样一套书吗?”我的回答绝对是肯定的。 ——格特·豪斯克(慕尼黑理工大学退休教授,《生物控制论》杂志前主编)

内容简介

从某种角度讲起来,这是一本独特的书,即使不说是独一无二的话。首先,两位作者中的一位是德国人,而另一位则是中国人。其次,这两位作者中的一位是工程师,而另一位则是脑科学的科普作家,他们对脑科学和智能机器有共同爱好,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近年来在此领域中的飞速发展。第三,这两位作者都信奉批判性思维,他们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而不盲从任何人。第四,其中一位长期服务于产业界,而另一位则在大学任教了数十年。他们都在交叉学科的领域中工作。这本书记录了他们对脑研究和人工智能的五年探讨,更是人类对当下命运的沉思。

目录

丛书内容概览如下(以下为部分内容,更多精彩详见图书内文): (1)引言(Ⅰ-001凡及) (2)科学方法论 兴趣派与规矩派(Ⅰ-002卡尔,Ⅰ-003凡及,Ⅰ-003卡尔,Ⅰ-008卡尔,Ⅱ-003凡及) 自然和工程采用不同的方法(Ⅰ-002凡及,Ⅰ-003凡及,Ⅰ-005凡及,Ⅱ-004卡尔,Ⅱ-009卡尔) 不同学科的不同思想习惯(Ⅰ-003凡及) 科学家之间的竞争和合作(Ⅰ-003卡尔) 学术争论(Ⅰ-004凡及,Ⅰ-004卡尔,Ⅰ-005凡及,Ⅰ-006凡及,Ⅱ-002卡尔) 理论、模型和仿真(Ⅰ-001卡尔,Ⅰ-002凡及,Ⅰ-004卡尔,Ⅰ-006卡尔,Ⅰ-010凡及,Ⅰ-011凡及,Ⅱ-003卡尔,Ⅱ-008卡尔) 循环因果关系和线性因果关系(Ⅲ-002卡尔,Ⅲ-003凡及,Ⅲ-005卡尔,Ⅲ-009卡尔) (3)脑研究中的一些未解问题 艰辛的脑研究(Ⅰ-001凡及,Ⅰ-005凡及,Ⅰ-005卡尔,Ⅰ-006凡及) 神经元(Ⅰ-002凡及,Ⅰ-009卡尔,Ⅰ-010凡及) 功能柱可能并非皮层的标准模块(Ⅰ-002凡及) 记忆(Ⅰ-007凡及,Ⅰ-008卡尔,Ⅰ-009凡及) 情绪(Ⅰ-007凡及,Ⅲ-001卡尔) 连接组(Ⅱ-009卡尔) 脑是一种信息处理系统还是创造意义的机器?(Ⅱ-009凡及)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顾凡及先生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计算神经科学教授。专业方面,他出版过3本专著和约100篇论文。他于2006年至2011年担任《认知神经动力学》杂志的责任编辑。他还主编了三次国际会议论文集。他是脑科学领域丰产的科普作家,撰写了6本关于脑科学的科普书籍并翻译了7本图书,其中包括弗里曼的《神经动力学》、科赫的《意识探秘》、埃德尔曼的《意识的宇宙》和拉马钱德兰的《脑中魅影》。他的科普作品获得了7个奖项,包括2017年中国好书、2016年上海科学技术奖(科普书,三等奖)、2015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书,二等奖)等。他本人还获得了2013年第四届瑞典认知神经动力学国际会议授予的成就奖,2017年上海市科普教育创新奖(个人贡献,二等奖),以及2018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科普人才,三等奖)。 他是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顾问、伊利诺伊大学校友会上海分会名誉会长、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生物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和科普公众号“返朴”的编委。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