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2011570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10,412页
  • 出版时间:1993-10-01
  • 条形码:9787020115709 ; 978-7-02-011570-9

本书特色

阅读经典,怎么能少得了狄更斯? 他是纳博科夫、奥威尔、卡尔维诺等作家盛赞的文学前辈, 他是BBC剧集、好莱坞电影、西区剧场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 他在自己的时代掀起的阅读狂潮只有后来的“哈利·波特”能够比肩, 他就是大师中的大师——查尔斯·狄更斯。 狄更斯的创作能力旺盛,讲故事的手法无人可及,笔下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任何一部单独的作品都无法尽收狄更斯小说的妙处。他的作品总能让人得到“读小说”那种纯粹而淋漓的快感。而狄更斯笔下的伦敦,今日读来也使人获得强烈的共鸣。然而,市面上长期缺少这位伟大作家的作品集,很多读者多年来对此翘首以待。因此,我们选择了8部各具特色的狄更斯代表作小说,组成“狄更斯文集”,以飨读者。 本套文集由曾获“中国*美的书”奖项的青年设计师陶雷进行设计。封面将具现代感的设计元素与古典风格的插画相结合,配以沉静而不失明快的色彩;在经典和现代之间做到了恰到好处的衔接,体现了当下*流行的复古风潮。内封使用银色特种纸加珠光烫印作者签名的工艺,赋予整套文集统一的品牌感。 “狄更斯文集”之《双城记》是狄更斯累积到如今为止*为畅销的小说,曾被改编为多部电影、电视剧。书中有多句让人印象深刻的句子,包括“这是*好的年代,这是*坏的年代”,以及“我做了一件比我所做过的好得多,好得多的事;我就要去比我所知道的好得多,好得多的安息处。” 《双城记》是*畅销的小说之一。 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受《双城记》启发。 狄更斯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100位*伟大的英国人”票选中排名第41位。 在《卫报》评出的“100部*英国小说”中,《荒凉山庄》名列第6位,《大卫·科波菲尔》名列第8位。 名人推荐(专业书评): 我读到《双城记》的结尾时,非常感动。——J.K.罗琳 如若办得到,我真想把每堂课的五十分钟都用来默默地思考、潜心地研究狄更斯,赞叹狄更斯。——纳博科夫 狄更斯尽管有着夸张、庸俗、拖沓和感伤等缺点,但仍是*伟大的。——毛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正直善良的马奈特医生由于告发贵族的恶行而被投入巴士底狱, 监禁了十八年。但他没想到出狱后, 女儿露西却与仇家的儿子堕入情网。

目录

《狄更斯文集》总序
译本序
初版序

**部 起死回生
**章 时代
第二章 邮车
第三章 夜的阴影
第四章 准备
第五章 酒店
第六章 鞋匠

第二部 金线
**章 五年后
第二章 一场好戏
第三章 失望
第四章 祝贺
第五章 豺狗
第六章 好几百人
第七章 城里的爵爷
第八章 乡下的爵爷
第九章 戈冈的头
第十章 两个许诺
第十一章 一幅伙伴的画像
第十二章 会体贴的人
第十三章 不会体贴的人
第十四章 诚实的生意人
第十五章 编织
第十六章 仍在编织
第十七章 一天晚上
第十八章 九天
第十九章 求教
第二十章 请求
第二十一章 脚步回声
第二十二章 一波又起
第二十三章 四处起火
第二十四章 吸向磁礁

第三部 一场风暴的历程
**章 秘密处置
第二章 磨刀石
第三章 阴影
第四章 岿然不动
第五章 锯木工
第六章 胜利
第七章 敲门
第八章 打牌
第九章 成局
第十章 阴影的实质
第十一章 黄昏
第十二章 黑夜
第十三章 五十二名
第十四章 编织结束
第十五章 脚步声永远消失
展开全部

节选

十一月下旬一个星期五的晚上,展现在与这部历史有关的人物当中**个人面前的,是去多佛的路。当开往多佛的邮车吃力地爬上射手山时,在他看来,好像多佛路伸展在多佛邮车的另一边。他跟其他乘客一样在邮车旁踩着烂泥往上走;他们倒不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对散步活动有丝毫兴趣,而是因为,上山,具,烂泥,以及邮车,拉起来太沉重,那几匹马已经在路上停了三次,还有一次把车往横里拉,要造反,竟想拉回黑荒原。但是,由驾驭功夫,鞭子,车夫和警卫联合行动,宣读了禁止别有用心的强烈支持认为有些畜生也有理性的论调那条军规;于是那几匹马不再较劲,继续拉车上路。 它们耷拉着脑袋,抖动着尾巴,吃力地踩着烂泥走着,有时跌跌撞撞打个趔趄,好像它们身上较大的关节都散了架似的。每当车夫让它们歇歇脚,小心地叫着“吁,吁”,它们停下来时,左边那匹头马便使劲地摆摆头和头上的一切东西——好像一匹异常坚决的马否认能把马车拉上山似的。那匹头马一发出这种响声,乘客就吃一惊,紧张的乘客往往如此,于是心神不安。 整个凹地,山谷一片雾气腾腾,雾气凄凉地缓缓升上山坡,好像一个恶鬼,想歇歇脚又找不到歇处似的。黏糊糊的冰凉的雾气,在空中慢慢飘动,泛起明显可见的一个接一个又相互弥漫的微波,一片于健康有害的海水泛起的波浪往往像这样。大雾浓得挡住马车灯的光,只能照见雾缓慢飘动,和前面几码远的路;劳累的马冒出的热气,也融入雾中,仿佛这大雾就是它们造成的。 除这位乘客外,还有两位也跟在车旁,吃力地往上走。这三位浑身裹得严严实实,连颧骨,耳朵都遮住了,都穿着长统靴。他们三位谁也无法凭自己所见说出另外两个人的样子。各人几乎都裹得那么严实,既不让另外两位同车的肉体的眼睛,也不让他们心灵的眼睛看见。那年头,出门人都怀有戒心,不敢轻易信任别人,因为路上的人谁都可能是强盗,或强盗的同伙。至于后者,因为每个驿站和酒店都可能有人受雇于“头目”,很可能从店老板到小伙计,什么不三不四的人都有,非常可能。一千七百七十五年十一月那个星期五晚上,当多佛邮车吃力地慢慢上山时,车上的警卫站在车后他的专座上,心里就捉摸这些事,一边用脚拍打着,一直留神照看着他面前的武器箱,还把一只手放在上面,箱里上面一层摆着一支装好弹药的大口径霰弹枪,下面摆着六支或八支装好弹药的马枪,一把短弯刀垫底。 多佛邮车仍像平常那样和谐:警卫怀疑乘客,乘客互相怀疑,也怀疑警卫,大家都怀疑别人,而车夫只信得过那几匹马;说到这些牲口,他可以凭那两部《圣经》问心无愧地发誓说,它们不适宜拉这趟车。 “吁!”车夫吆喝道,“得!再加把劲就到山顶,该死的,把你赶上山让我费老劲了!——乔!” “唉!”警卫答道。 “几点啦,乔?” “十一点刚过十分。” “真他妈的!”着急的车夫突然叫道,“这时候还没到山顶?咳!走吧!” 那匹倔强的马挨了一鞭,却拗着性子偏不听话,突然停了一下,才又坚决地使劲往山顶爬去,另外三匹马也紧紧跟上。于是多佛邮车再次挣扎着赶路,乘客穿着长统靴跟在车旁踩着烂泥走着。马车一停,他们也停下来,始终靠近马车。要是他们三个人当中有人胆敢向另一个提出再往前走几步,进入大雾和黑暗之中,他正好去送死,会被看做强盗,马上挨一枪。 *后加的这把劲,终于把邮车拉上山顶。马匹又停下来歇口气,警卫也下了车,将制动器卡住车轮,准备下坡,接着打开车门让乘客上车。 “嗨!乔!”车夫用警告的口气叫道,一边从他的座位上往山下瞧。 “你看有什么情况,汤姆?” 他俩注意听着。 “我看有一匹马慢跑上来啦,乔。” “我看有一匹马在飞跑呢,汤姆,”警卫答道,放开把住车门的手,敏捷地登上他的岗位,“先生们!凭国王的名义,全体上车!” 他匆匆发过话之后,搬起霰弹枪的枪机,摆好防卫的架势。 这部历史所记载的这位乘客,登上踏板正要进去;另外两位乘客紧跟在他后面,也正要跟着进去。他停在踏板上,半身在车内,半身在车外;那两位还在他下面的路上。他们看看车夫又看看警卫,又看看车夫,一边注意倾听。车夫往后瞧着,警卫往后瞧着,连那匹倔强的头马也毫无异议地竖起耳朵往后瞧着。 晚上很安静,颠颠簸簸隆隆作响的邮车一停下来,显得更静,真是静极了。马喘气引起车身抖动,仿佛邮车也惴惴不安。乘客们的心怦怦直跳,也许都能听得见;总之,这安静的片刻把人们的喘气,屏息和由于期待加快了的心跳,都清晰可闻地表达出来。 只听得一匹疾驰的马飞奔上山。 “吁!”警卫放开嗓门吼叫道,“喂!站住!我要开枪啦!” 马蹄声突然放慢,随着一阵深一脚浅一脚的踩水声,有人在雾中喊道,“是多佛邮车吗?” “你甭管什么车!”警卫驳斥道,“你是什么人?” “是多佛邮车吗?” “你打听它干吗?” “如果是,我要找一个乘客。” “哪个乘客?” “贾维斯·洛里先生。” 本书所记载的这位乘客马上表示,那就是他的名字。警卫,车夫,以及另外两位乘客都怀疑地瞧着他。

作者简介

作者: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 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以十四部巨著的突出成就开创了现实主义新时期,被后世尊为批判现实主义*杰出的代表、讽刺巨匠、语言大师。其作品语言幽默,擅写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坚守善良本性的人物,以及描绘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译者: 石永礼(1927—2014) 重庆人。1949年重庆北碚相辉学院毕业。1951年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主要从事编辑、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工作,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译著有《威弗莱》《多情客游记》《双城记》等。 赵文娟(1928— ) 石永礼夫人。1949年重庆北碚相辉学院毕业。1950年起任中苏友好协会干部,1972 年任国际旅行社北京分社干部,1984年退休。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