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6044495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89
- 出版时间:2020-03-01
- 条形码:9787560444956 ; 978-7-5604-4495-6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渭南师范学院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的学术论文集。全稿共30多篇论文,分六个板块,分别是人物研究、民俗研究、戏曲研究、作家研究、地方文史研究、《史记》与司马迁研究。这些论文从不同视角切入,从不同对象入手展开研究,着重考察分析了秦东地区(渭南地区)的历史演变、人文特点、风俗文化及现实发展情况,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目录
迟到的阅读——李佳璐中短篇小说集《爱十二梦》的阅读札记
杜甫诗歌中的教育思想
白居易渭村叹病诗
人物研究(南大吉专题——“儒家文化与渭南人文”研讨会论文选)
论南大吉的良知学及其对明代关学的影响
南大吉对“心之良知本一”的阐释与践行
笔下的绍兴知府南大吉形象
高弟渭南南大吉——阳明学在关中的传播
以南大吉为中心的明代渭上南氏家族
郭坚述评
戏曲研究
秦腔及华阴老腔在影视剧本创作中的融合与发展
民俗研究
影视作品中的秦东皮影文化元素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身边即将消失的文化
地方文史研究
秦东隐蔽战线上革命文化的传播
陕甘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历史功绩
渭南地区教育系统女性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惨烈悲壮的陕军抗战
陕西文化传播力提升路径研究
阎敬铭与“丁戊奇荒”——兼论晚清社会防灾救荒体系与机制
网络视频节目《秦东印象》的文化传播研究
消失的华州名胜——西溪
简论文明与华夏——以秦东河洛地带为例
古汉语教材《史记·韩信破赵之战》注释商榷
“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的管理蠡探——以对秦东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调研为例
师范院校语言类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史记》与司马迁研究
十岁之差 千年疑案——司马迁生年公元前145年的观点应属妥当
司马迁孝道思想探源
司马迁对韩城文化的影响
《史记·夏本纪》隐喻探析
雷蒙·道森英译《史记》的叙事特点
复制原貌,再现经典:杨宪益《史记》英译本评介
试论《史记菁华录》选文思想及其评论特点
节选
《秦东历史文化:2019年论文集》: 白居易在渭村乡居期间,远离长安的喧嚣,脱离朝廷政事,渭河的宁静,华山的巍峨,使他心灵宁静,有几分皈依。丁忧生活没有俸禄,他开始从事农耕维持生活。纯粹的乡居生活中,诗人种田,与普通农民交往,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闲适恬然,也享受到了农民朴实纯朴的友情,使他内心温暖,有几分沉浸。乡居生活使诗人切实地体悟着一个平凡人的生命历程,写下了不少描写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诗篇,体现了从盛唐到中唐诗歌题材的变化,更体现了白居易内心世界的变化。特别是在这期间,白居易写下了为数不少的叹病诗,感叹身体的疲惫消瘦,四肢的无力,头发的过早斑白脱落,特别是多次谈及眼疾,感叹眼暗眼花,满含着无助无奈。这些看起来平实絮叨的诗篇,蕴含着对于生命凋衰的敏感无奈,病痛中对仕途穷通的释然,对生命的短暂与永恒的思索,时而也会在无助中产生及时行乐的想法,也有友人亲人关切的温暖。这些诗篇,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平凡生命的感悟思索,从盛唐人浪漫朦胧的神秘遐思,进入到一个痛苦,却是平实温暖的实在思索。他在痛苦中思索,在思索中超然。 生与死的话题是中国古代文学一个永恒不衰的主题。生命有限,生命不可轮回,这个事实是个无可辩驳的话题。生与死,带给中国文人无法回避的困惑、忧惧、思考与感喟。正因为有了对死亡的审美观照与哲学思考,有识之士们才得以展示其对人、人生价值的集中思索、热切关注与深沉浩叹。生死之谜,深刻地影响着诗人作家的情绪心态,使中国文学的内蕴为之丰富深邃。从《诗经》开始,中国文学就充满了对美好生命的珍视,对死亡的恐惧与无奈。至汉末、魏晋时期,伴随着社会动乱,生命的大量消亡,文人的生命意识空前觉醒,文学也进入一个自觉的时代,感叹生命短暂、渴望在有限的人生中享受生命,实现人生价值的作品多起来。到了初唐,诗人从美的短促性中认识了永恒,一个*缥缈,又是*实在,令人惊喜,又令人震怖的存在,在它面前一切都变渺小了,一切都没有了。自然认识了那无上的智慧,就在那彻悟的一刹那间,恋人也就变成哲人了。“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到李白,更是把这种少年气盛发展为豪壮。“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一种巨人式的感伤,带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盛世之后的白居易,以他平静的中人心态,在凡俗的日常生活中,身体的细腻感触中,具体的感悟着生命的存在,病痛的折磨,使得他对生命的思索更加可触可感。 一、病痛的折磨,生命凋衰的无奈 白居易在幼年即身体多病,在渭村期间,母亲的去世,幼女的夭折,无疑是雪上加霜,使他原本就虚弱的身体状况愈差。他时常感到肢体虚弱,浑身乏力;头发斑白,脱落稀疏;身体消瘦,衣带渐宽。特别是眼睛的昏暗,视物模糊,使他精神上更是有了沉重的负担。这些凡俗的人生体验,撞击着白居易的心灵,使他遭受着折磨,感到痛苦无奈,也使他在无奈中反思超越,追寻到无忧无虑的超然、仕途穷通的释然。当然,也难免会产生及时行乐的念头,这也是现实生活的痛苦在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回旋,看起来消极,却也是诗人在痛苦中力求解脱的正常心理。 元和六年四月,母亲病故,白居易回到渭村。初夏,即赋诗《首夏病间》:“我生来几时?万有四千日。自省于其间,非忧即有疾。老去虑渐息,年来病初愈。忽喜身与心,泰然两无苦。况兹孟夏月,清和好时节。微风吹夹衣,不寒复不热。移榻树荫下,竞日何所为?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内无忧患迫,外无职役羁。此日不自适,何时是适时。”这是白居易回到渭村的**首叹病诗。诗歌开篇诗人即自问自答:“我生来几时?万有四千日。”感叹自己年已四十,四十岁的男子正当人生之盛年,应是身体康健,精力旺盛之时。诗人却接着说:“自省于其间,非忧即有疾。”回忆四十年的生命历程,总是处于忧虑与疾病的折磨之中。白居易同年所作另一首诗《病气》,更是清楚地揭示自己病痛已久的状况:“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齐生。”诗歌题为《病气》,气者,指致病之气。诗歌前两句说:“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开篇即点出自己病之根源:一个“情”字。白居易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亲情、恋情、友情,无不在他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多情自会多烦忧,情动于中,必牵于外,自然会引起身心之痛。所以后两句诗人接着感叹:“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齐生。”白居易降生时,即带来疾病,幼年就体弱多病。身体基础差,又多愁善感,自然身体状况一直不佳。面对自己体弱多病的状况,诗人在平和的语气中,透露着无奈。 写于《首夏病间》之后的《自觉二首》,更为具体地描写了衰病的状态:“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夜寝与朝餐,其间味亦薄。”这首诗在开篇点名自己四十岁,但诗人说四十岁算不上老,然而忧伤使身体早衰,前一年已是“二毛生”,头发已经花白,今年一颗牙齿脱落,这是身体衰病的明显特征。“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诗人形、神俱损,形骸的损耗,由于从小就虚弱的身体,更是“忧伤…心事”,这里暗含着此诗之前所作的一首《慈乌夜啼》中深沉的失母之悲,亦是《自觉二首》其二中“朝哭心所爱,暮哭心所亲。亲爱零落尽,安用身独存”的深哀剧痛。这种骨肉亲情、生死离别之哀,“结为肠间痛,聚作鼻头辛”“悲来四支缓,泣尽双眸昏”。过度的悲伤使诗人行动迟缓,不尽的哭泣使得双眼昏暗。“所以年四十,心如七十人。”《沐浴》一首:“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今朝一澡濯,衰瘦颇有余。老色头鬓白,病形肢体虚。衣宽有剩带,发少不胜梳。自问今年几,春秋四十初。四十已如此,七十复何如?”这首诗通过沐浴,描写自己的身体状况,引发人生感慨。常人沐浴之后,是神清气爽,诗人却是衰瘦疲惫。“老色头鬓白,病形肢体虚。”再次感叹盛年两鬓斑白,身体虚弱无力。“衣宽有剩带,发少不胜梳。”更是写到身体的日渐消瘦,头发不仅过早斑白,而且脱落稀疏,甚至经不住梳子梳理了。此情何堪?悲情郁结于胸,诗人并没有任其汩汩宣泄,而是平和发问“自问今年几?”淡然回答:“春秋四十初。” ……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6.0¥76.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24.5¥49.0 -
清朝穿越指南
¥21.6¥45.0 -
人类酷刑简史
¥32.5¥59.0 -
万历十五年
¥16.3¥25.0 -
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31.3¥68.0 -
朱元璋传
¥25.0¥3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9.5¥38.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1.7¥39.0 -
两晋其实很有趣
¥9.1¥35.0 -
消寒图:珍重待春风
¥19.7¥58.0 -
至道无餘蕴矣:梁漱溟访谈录
¥21.8¥68.0 -
胡同里的姑奶奶
¥25.0¥78.0 -
硬核原始人
¥19.5¥65.0 -
创造圣经的城市
¥18.6¥58.0 -
中国近代史
¥10.2¥20.0 -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28.9¥45.8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第七部
¥15.2¥29.8 -
谁是剽窃者: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战争
¥15.8¥45.0 -
中国通史
¥34.7¥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