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214242228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63
- 出版时间:2020-04-01
- 条形码:9787214242228 ; 978-7-214-24222-8
本书特色
不同于一般的戏剧本位研究,本丛书把戏曲与地方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把研究重点聚焦在“历史”与“文化”上,通过对各剧种所处地域的历史分析,突出阐述了各剧种鲜明的地域特色,特别是其反映出的风土人情、审美意趣,并进一步揭示了这些剧种独具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及它们在所流传地区业已成为地方名片的积极作用。同时还兼顾学术与通俗、研究与普及、历史与现状,形式上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对保护和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是靠前首部专门研究汉剧与汉派文化的著作。在充分掌握文献史料的基础上,作者系统考述了汉剧在武汉及其周边孕育与形成的历史,还原了清末民国年间汉剧“四派归一”的繁荣景象,揭示了武汉近代都市化进程中汉剧在演出场所、舞台表演和伶人组织管理方面的变革。本书还从“人”的视角观察艺人、观众在汉剧与汉派文化互动关系中的独特意义,重点考察了清末民初大批进城汉剧艺人的本地化,以及汉剧科班对汉剧艺人的培养情况。汉剧票友、票社与汉剧名角的双向交流,汉剧艺人在武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为和表现,都诠释了汉剧与武汉及汉派文化之间的不解之缘。
目录
绪论**章汉剧的孕育、形成及近代的繁荣
**节明末清初“楚调”的兴起与衍化
第二节清中叶皮黄腔兴盛与汉剧的形成
第三节汉剧“四大河派”的形成与传演
第四节“四派归一”与汉剧的近代繁荣第二章近代武汉都市化进程与汉剧变革
**节近代武汉都市化进程与戏曲文化消费
第二节戏院的出现与汉剧演出模式的变革
第三节汉剧公会与行会管理方式的变革第三章汉剧艺术中的汉派文化因素
**节武汉方言与汉剧的特殊行腔方式
第二节汉剧十大行脚色体制与汉派文化
第三节汉剧戏目与汉派文化的历史沉淀第四章汉剧演出与武汉码头文化
**节武汉港口贸易的历史概貌
第二节商帮、行会与近代汉口的会馆演剧
第三节武汉码头人群的戏曲消费第五章汉剧演出与武汉民俗文化
**节观众捧角与都市文化生活
第二节汉剧演出与民俗文化生态
第三节汉剧戏神崇拜与演出习俗第六章汉剧艺人、票友在武汉的时空分布
**节周边进城汉剧艺人的本地化
第二节汉剧科班、学校对汉镇艺人的培训
第三节汉剧票社、票友与名角的互动
第四节汉剧人与武汉历史“大事件”结语重要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简介
陈志勇,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课题七项,在《文艺研究》《中山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学术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出版有《民间演剧与戏神信仰研究》《广东汉剧研究》《汉剧史论稿》(合撰)等著作。
-
艺术教育
¥7.0¥26.0 -
奇普.基德的设计世界:关于村上春树.奥尔罕.帕慕克.尼尔.盖曼.伍迪.艾伦等作家的书籍设计故事
¥45.6¥169.0 -
观众心理美学
¥8.0¥29.8 -
柳公权楷书.玄秘塔
¥3.0¥12.0 -
(精)莫奈手稿
¥45.3¥138.0 -
宋苏轼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5.4¥20.0 -
绯闻艺术史
¥23.1¥68.0 -
上下五千年(上中下)
¥44.1¥58.0 -
人物造型解剖(九品)
¥11.6¥45.0 -
(精)哗众取宠(八品)
¥18.9¥59.0 -
王翚山水册页选2
¥2.4¥5.2 -
纸上交响(平装)
¥9.9¥23.0 -
宋黄庭坚徐纯中墓志铭
¥2.3¥7.8 -
礼乐文化与中国审美形态
¥21.5¥58.0 -
花与女组画
¥4.3¥4.8 -
《中国画在西方:66幅海外馆藏珍品》
¥22.0¥58.0 -
齐白石草虫册页精品-经典画库
¥9.6¥30.0 -
名画中的狗(八品)
¥23.8¥68.0 -
管领风骚三百年 近三百年学人翰墨 叁集
¥16.5¥50.0 -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八品)
¥18.6¥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