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医学

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医学

1星价 ¥85.1 (4.3折)
2星价¥83.2 定价¥19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871536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710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558715365 ; 978-7-5587-1536-5

内容简介

  《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医学》由一批长期奋战在一线从事中西医结合危重病临床工作的、具有丰富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经验的专家和中青年不错职称专业人员共同编写。各位编者在查阅了大量的靠前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临床知识和经验编写了该书。  《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医学》由浅入深地介绍了急危重症医学的基本问题、临床常见危重病、急性器官功能障碍及危重病常用诊疗技术,内容全面详实,并有很好的临床可操作性,同时用较大的篇幅阐述了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联系,论述了中医中药在危重病治疗中的应用,这也是该书的特色所在。

目录

**篇 绪论
**章 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学的概念和发展概述
**节 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学的概念
第二节 古代医学对急诊的贡献
第三节 近现代中医急危重症学发展概况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学学科特点
第二章 中医内科急症的治疗
**节 中医内科急症的治则与治法
第二节 中医内科急症的常用治疗措施
第三节 中医内科急症针灸学应用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发展现状
**节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内涵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优势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的优势和发展
**节 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的优势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的发展前景
第五章 重症监测
第六章 重症营养支持
**节 肠内营养
第二节 肠外营养
第七章 镇静与镇痛
第八章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节 水钠代谢失调
第二节 常见的电解质紊乱
第三节 代谢性酸中毒
第四节 呼吸性酸中毒
第五节 代谢性碱中毒
第六节 呼吸性碱中毒
第七节 混合性酸碱失衡

第二篇 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常见症候
第九章 昏迷
第十章 心悸怔忡
第十一章 胸痹心痛
第十二章 呕吐
第十三章 抽搐
第十四章 厥脱

第三篇 内科急症
第十五章 院内感染与抗菌药使用
第十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节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
第二节 肺水肿
第三节 重症哮喘
第四节 呼吸衰竭
第五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第六节 重症肺炎
第七节 肺血栓栓塞症
第八节 肺脓肿
第九节 胸腔积液
第十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十一节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十七章 循环系统疾病
**节 心力衰竭
第二节 致命性心律失常
第三节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第四节 高血压危象
第五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六节 心脏瓣膜病
第七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八节 心肌疾病
第九节 心包疾病
第十节 休克
第十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节 急性消化道出血
第二节 急性胃肠扭转
……
第四篇 妇儿急症
第五篇 急性中毒和物理损伤
第六篇 急救诊疗技术
第七篇 急危重症护理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医学》: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定义,一直没有一个内涵确定、外延清晰的科学定义。作为“新生事物”的“中西医结合”,源于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毛泽东的讲话,可以按照逻辑学规定语词定义方法下定义:中西医结合指的是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药学。但这是一种不严格的定义方法。毛泽东的讲话强调中、西医药两种知识的结合。中、西医药知识的结合,是指两种医药学的认识成果和经验,包括理论、方法等知识的综合统一和融会贯通,不能把中西医结合仅仅理解为经验层次或常识层次的“中药加西药”等。  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概念有不同理解和认识,原因之一是认识层次不同。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概念,在3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也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或含义。①在常识性质的概念框架中,人们自发地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认识,来源于经验,依附于经验表象。有人认为“中西医结合是指用中西医两法治病”,有人认为“中西医结合是中药加西药”,甚至有患者把“看了西医又看中医”也称为中西医结合等。这些认识不仅是对中西医结合的经验性、常识性理解,是非本质性认识,而且从逻辑学角度讲,还混淆了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两个概念。②在科学性质的概念框架中,中西医结合就是综合统一中、西医药学知识,创造新医药学、内科学。这是对中西医结合本质的理性认识及对中、西医药学内在联系的本质性认识而形成的科学概念及其内涵。③在哲学性质的概念框架中,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指两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结构类似的知识系统辨证统一的学科,反映的是在哲学层次对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的理性认识。  还有一种是按照逻辑学揭示概念内涵的定义方法,即揭示中西医结合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定义。如果直接用毛泽东讲话原文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内涵给其下定义,则可用更精炼简短,又不失原意的语句将其定义为:中西医结合就是综合统一中、西医药学知识,创造新医药学。实践证明,通过中西医结合研究,不仅可以产生医学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而且在我国已产生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等新学科。标志着已形成了“综合统一中、西医药学知识”在现阶段的有着确定性内容的、相对独立的中西医结合知识体系。其内涵反映了中、西医药知识结合发展的规律,把握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律。通过科学研究,逐步把中、西医药知识综合统一、融会贯通(即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新医药学知识。所以,中、西医药知识的结合与创造新医药学紧密联系,构成一个辨证统一、辨证发展的完整命题,反映了中西医结合的本质属性。另外,这也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化、融合化发展趋势和规律,体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观。  总之,中西医结合一词,在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指向。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追求的是科学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不了解在不同层次概念框架中,概念具有不同性质和特征,也是造成混淆概念或认识模糊的原因之一。  二、中西医结合的外延  中西医结合的外延也就是指它的适用范围。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不仅内涵明确,而且有明确的适用范围。**,中西医结合学科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逐步形成且不断发展,为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综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或综合学科。其形成的诸要素有:①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②建立了临床实践基地;③建立了科研基地;④有独立的学术团体;⑤已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15种学术期刊;⑥出版发行中西医结合不同学科的医学专著达百余种;⑦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有关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制度及技术职务考试制度等均设置了中西医结合系列;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形成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第二,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中国已被确立和设置为一门独立学科。根据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进展,以及构成一门学科概念的三要素——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或研究任务,其定义为“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在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综合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系统结构与功能、人体系统与环境系统(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第三,中西医结合医学又连续划分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其中临床医学有分出内科学、外科学等,内科学又划分出心血管病学、消化病学……这些学科不仅出版发行了专著,还有相应的教材,标志着中西医结合医学知识更加系统化、体系化。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一方面要正确认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性质,它是通向毛泽东科学预测的新医学的过渡性概念;另一方面不能混淆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结合医学概念。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中西医结合概念外延化所反映的具体对象(事物)之一,是确指反映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本质属性的一门具体临床学科。另外,其他如中西医结合方针、事业、人才、机构、方法、医学模式等,标志着中西医结合是一个内涵明确,外延清晰,能客观化地被肯定的医学新概念。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