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共7卷)

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共7卷)

1星价 ¥759.0 (5.5折)
2星价¥759.0 定价¥138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814151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820
  • 出版时间:2020-03-01
  • 条形码:9787218141510 ; 978-7-218-14151-0

本书特色

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首部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光辉历程的多卷本通史性著作 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知名专家倾力打造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其他有关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准绳,坚持学术与政治的统一,坚持史论结合,系统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的发展历史,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苦卓绝过程,深刻发掘当代中国巨变的深层原因、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对于进一步推动学好党史、新中国史,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卷(1949—1956) **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方略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新中国诞生 第二章 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一、实现国家空前统一的局面 二、建立革命新秩序和稳固社会安定 三、改组旧社会经济和建立新经济秩序 四、初建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 第三章 保卫人民共和国的**战 一、反对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和侵占台湾 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三、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四、全国人民的抗美援朝运动 五、“打谈结合”与朝鲜战争的结束 第四章 土地改革运动和社会民主改革 一、新区土地改革的准备阶段 二、中国土地制度的变革 三、全国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四、恢复城市生产与工矿企业民主改革 五、扫除旧社会病害与净化社会环境 六、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和移风易俗 第五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实施 一、合理调整城市工商业 二、增加财政收入与扩大城乡交流 三、反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禁运 四、农业的恢复与互助合作事业 第六章 政治文化建设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推进人民民主政治体制建设 二、民族工作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 三、教育文化改革和社会各界思想改造 四、保持党政机关廉洁和惩治不法经济行为 五、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全面完成 第七章 开始逐步地向社会主义转变 一、从现在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思路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八章 开展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一、国家工业化与走向计划经济 二、**个五年计划建设的开局 三、国民经济高度运行与农产品统购统销 第九章 实行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全面开展 二、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统筹安排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第十章 过渡时期国家制度建设和事业发展 一、确立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 二、过渡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 三、文化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 四、推进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五、国家生活中的若干重大事件 第十一章 争取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 一、通过和平协商道路解决国际争端 二、谋求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 三、中苏友好合作与扩大对外交往 四、中美关系的折冲与进展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建立 一、提早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加快完成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四、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卷(1956—1966) **章 探索走自己的路 一、向现代科学进军 二、《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三、冒进与反冒进 四、中共八大的召开 五、改革管理体制 第二章 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二、整风运动的发动和全面展开 三、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 第三章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跃进”的酝酿与发动 二、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三、“以钢为纲”全民大炼钢铁 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五、教科文卫“大跃进” 六、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四章 纠“左”的努力 一、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 二、分清两种所有制的界限 三、整顿人民公社与降低高指标 四、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西藏民主改革 第五章 庐山会议与“反右倾” 一、庐山会议的召开与逆转 二、全党“反右倾” 第六章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一、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二、大幅度调整农村政策 三、国民经济调整的全面展开 四、调整知识分子政策与政治关系 第七章 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三线”建设的启动 一、编制“三五”计划 二、开启“三线”建设 三、提出现代化强国目标 第八章 “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一、重提阶级斗争问题 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三、文艺与学术领域的过火批判 第九章 维护国家主权和对外关系的新进展 一、坚持独立自主,反对大国沙文主义 二、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三、对外关系的新进展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卷(1966—1976) **章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一、“文化大革命”产生的原因 二、“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三、“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四、迅速升级、扩展的全面动乱 第二章 从“一月夺权”到省级革委会成立 一、“全面夺权”与对动乱的抵制 二、稳定局势的初步措施 三、动乱难以控制,趋于“全面内战” 四、全国省级革委会全部成立 五、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三章 “斗、批、改”运动与国民经济的“新跃进” 一、掀起“抓革命、促生产、促战备”的高潮 二、“斗、批、改”运动全面展开 三、“斗、批、改”运动的几项基本内容 四、国民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与“新跃进” 五、没有文化的“文化大革命” 第四章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一、借助动乱膨胀的宗派集团 二、围绕筹备四届人大展开的斗争 三、对陈伯达的审查及对林彪集团的严厉批评 四、粉碎林彪反革命阴谋集团 第五章 周恩来领导的1972年整顿 一、“批林整风”运动中对极左思潮的批判 二、周恩来领导开展的1972年全面整顿 三、周恩来整顿的中断 四、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五、外交战略的转变与开创外交工作新局面 第六章 动乱中召开的四届全国人大 一、否定全面整顿的“批林批孔”运动 二、围绕四届人大人事安排的斗争 三、四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及其内容 第七章 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全面整顿 一、接续1972 年整顿的1975 年全面整顿的背景 二、工业、财经领域里的整顿 三、邓小平主持开展军队整顿 四、整顿的全面展开和深入 五、“四五”计划的完成和拟定十年长远规划 第八章 “四五”运动和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 一、“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全面整顿的中断 二、伟大的“四五”运动 三、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四五”运动 四、“四人帮”又一次反扑 五、粉碎“四人帮”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卷(1976—1992) **章 粉碎“四人帮”和历史在徘徊中前进 一、粉碎“四人帮”后的政治社会形势 二、宽松政治氛围的升成 三、端正思想理论认识 四、打开国门接收国外新观念 第二章 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和调整社会关系 一、改革开放方针的确定 二、平反冤假错案的展开 三、平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 四、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五、合理调整社会关系 六、恢复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第三章 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和总结历史经验 一、理论工作务虚会与四项基本原则 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补课” 三、党的建设任务的提出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制定 四、《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四章 新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出台 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转与新的冒进倾向 二、新调整方针的酝酿和提出 三、国民经济调整的艰难展开 四、调整工作初步完成 第五章 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与创办特区 一、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的兴起 二、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三、经济特区的酝酿和启动 四、引进技术、资金,发展三资企业 五、城乡个体工商户的出现 第六章 改革领导体制和恢复民主与法制 一、党的组织建设的恢复与加强 二、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起步 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 四、审判林彪、江青集团主犯 第七章 调整军事战略和外交方针 一、军事战略的调整与百万大裁军决策 二、和平解决两岸关系的构想 三、调整外交方针,实行全方位外交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和全面改革纲领的制定 一、党的十二大的筹备和召开 二、农村新经营体制的确立 三、新时期的全面改革纲领 四、进行全面整党和提出干部“四化”方针 第九章 城乡改革的全面展开 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小城镇模式的出现 三、对外开放领域的进一步扩大 四、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第十章 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三步走”战略 一、党的十三大的筹备和召开 二、《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与党的建设新要求 三、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初步明确 第十一章 治理整顿的开始和一系列“两手抓” 一、价格双轨制的出现 二、经济体制改革矛盾的凸显 三、治理整顿的全面展开 四、一系列“两手抓”方针 第十二章 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和治理整顿目标的实现 一、“八九”政治风波的平息 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三、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和加强党群关系的决定 四、发展睦邻关系,打破西方“制裁” 五、治理整顿目标的胜利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卷(1992—2002) **章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一、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 二、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第二章 推进市场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一、推进市场化改革与经济高速发展 二、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与行政区划调整 三、社会事业发展与民生的显著变化 第三章 经济总量“翻两番”和制定跨世纪的宏伟纲领 一、加强宏观调控与经济“软着陆” 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与确定跨世纪发展目标 三、确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确立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四章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着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五章 军事战略的转变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 一、军队建设总要求与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 二、实施“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思想 三、跨世纪军事战略构想与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第六章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新世纪 一、确定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二、确立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三、“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与经济制度新突破 四、确定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 五、推进科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第七章 应对金融危机和重大考验 一、从容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二、战胜1998 年特大洪水 三、进行两场重大的政治斗争 第八章 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整体“小康” 一、推进各项体制改革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二、加强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三、人民生活整体进入“小康” 四、着眼全面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九章 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与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 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二、两岸关系的突破 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台独” 第十章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走出去”战略 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二、实施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 第十一章 拓展全方位的外交新格局 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二、全方位外交新格局的进展 第十二章 战略机遇期和确定行动指南 一、面向21 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思考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三、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四、中共十六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卷(2002—2012) **章 制定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一、新世纪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三、中国进入小康社会 第二章 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适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 三、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 第三章 提出和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逐步提出 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四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三、抓住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四、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章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倡导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四、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章 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抗“非典”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二、牵动民生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三、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发展 四、坚决处置关系千万家的食品安全事故 五、实现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 六、全面防控甲型H1N1 流感 第七章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及战略重点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组织实施 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与培养创新型人才 五、航天信息科技与生物技术的新发展 第八章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由来及其内涵 二、坚定不移实施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推广绿色行动走向生态文明 四、统筹区域总体发展 第九章 农村改革发展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一、加强“三农”工作的新举措 二、全面部署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三、“大部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十章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查处大案要案 二、制定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三、着力健全惩防腐败体系的《实施纲要》 四、依法专项治理权钱交易的商业贿赂 五、审计严查违法违规及其制度化建设 第十一章 抗击特大自然灾害和成功举办奥运会 一、万众一心抵御南方暴风雪 二、众志成城抗击汶川大地震 三、“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 四、进一步加快地震灾区恢复重建 第十二章 应对全球金融风暴和维护民族地区稳定 一、与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金融风暴 二、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三、中国经济形势率先回升向好 四、坚决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大局稳定 第十三章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一、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提出 二、统筹实施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三、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实践与成就 第十四章 不断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一、坚决反对“台独”势力与《反分裂国家法》 二、两岸关系的新变化与反“台独”活动的新举措 三、新世纪对台政策的积极影响及成效 第十五章 谋划新世纪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 一、推动建设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维护和调整大国之间的关系 三、不断改善周边国家关系和外部环境 四、在多边外交舞台上发挥大国作用 第十六章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变迁 一、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 二、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三、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卷(2012—2019) **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 一、中共十八大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 三、“十二五”规划完成和“十三五”规划制定 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 二、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三、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三章 全面依法治国迈出重大步伐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 三、全面深化司法改革与建设高素质法治队伍 四、全民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五、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四章 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二、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发力 三、反腐败斗争形成压倒性态势 四、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 第五章 制定实施重大发展战略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二、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三、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第六章 国防军队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港澳台工作有进展 一、国防军队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二、港澳台工作有进展 第七章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 二、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四、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第八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 一、中共十九大召开与踏上强国新征程 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召开 三、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 第九章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稳步进行 一、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背景和启动 二、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 三、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施 第十章 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 一、较好完成宏观调控目标 二、三大攻坚战有力推进 三、社会文化事业加快发展 四、外交、国防军队、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 第十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成就 二、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和前进部署 三、坚持科学的改革开放方法 四、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格局 第十二章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二、贯彻落实党的建设总要求 三、继续自我革命,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四、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 附 录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组织撰写了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 本书所叙史事,始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结于2019 年书稿完成。全书共分七卷,前后贯通共和国70年发展中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等各领域,其中包括国体和政体、中央与地方、中国与世界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和不同时期人民生活的变化,以及经济变革、政治发展、社会变迁带来的人口、环境、教育、城镇化、社会分层、利益结构等相当丰富又复杂交织的历史内容,依时间顺序,分卷次予以叙述。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届全体会议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从此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起点,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并不宽松的国际环境中,依靠社会主义制度,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将一个近代史上不断走向衰败、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发展成为独立自主、巍然屹立于国际社会、以坚定的步伐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这无论如何是一个奇迹。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历史发展,“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这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主线的科学概括。 中国的成功有哪些独特的背景、内容、原因和经验?中国的崛起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又是如何渐次解决的?中国的崛起向世界贡献了哪些独特经验?中国的复兴还会经历哪些考验,还需要进行哪些探索?这些问题对于中外有识之士始终具有特殊的魅力。 二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共和国史研究出现空前活跃局面,从官方到民间,从科研院所到高等学校,从资料发掘到专题研究,从宏观叙事到微观考察,从译介国外学术动态到向国外介绍国内研究成果,都有许多值得重视的新观点、新成果、新方法。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提升,当前学界对共和国史的认识已经今非昔比。 历史学的发展,一是要靠史料的发掘和积累,一是要靠认识方法、分析方法的提高、更新。历史事实是既定的,一旦发生了就不可更改,历史研究必须忠实于史实。但是,认识历史的理论、方法、分析框架却是在不断发展、更新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历史可以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论高度和深度。在理性的、专业的研究和写作中,应该注意学习、借鉴国外一些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和成果。但我们觉得,迄今为止,开放的、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仍被证明是观察和解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及国际事务的科学、有效的分析工具,这是我们写作这部《通史》的理论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形态,不断开拓着我们的研究视野,提升高认识高度,给我们与时俱进的勇气与追求。用它来审视当代中国史,会有许多新的视角,产生一些新结论、新认识。 国家的发展、规律性的揭示和对未来的正确把握,需要深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的支撑。谁在这方面做得好,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和主动权,就能顺应历史潮流引领时代发展,就能真正让历史智慧之光照进现实。一个对历史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一知半解或采取虚无主义、实用主义态度的民族,无法企及“历史的高度”,无缘于历史的自觉。

作者简介

郑谦,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庞松,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研究员 罗平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 武国友,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主任、第三研究部主任 陈述,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改革开放新时期教研室原主任, 研究员 柳建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副教育长 沈传亮,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 张化,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赵鹏,《中共党史研究》杂志编辑,博士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