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
读者评分
5分

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

1星价 ¥30.6 (4.5折)
2星价¥30.6 定价¥6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114525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68
  • 出版时间:2020-06-01
  • 条形码:9787101145250 ; 978-7-101-14525-0

本书特色

1. 十年磨一剑,于赓哲教授医学史研究新著。 多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医学史研究一流学者。 多篇论文发表于权威期刊,深获学界肯定。 钩沉史料,考镜源流,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硬核的学术论证解决问题。 2.跳出线性进步主义史观,还原传统医学真正样貌。 将传统医学从“科学还是迷信”的窠臼中拉回来,摆脱完全以近现代医学衡量传统医学的价值体系,解剖并展示与医学有关的各种社会因素分层、纠缠、融合的过程,呈现中国古代医学的真实面貌。 3. 历史学家的探索和思考,是否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 古人如何看待瘟疫? 瘴气是真实存在抑或只是出自人心的幻想? 神医是如何被塑造的?从汉代至宋代,医者的形象经历怎样的变化? 古代官方医学与民间有何不同? 从来没有一门自然学科像医学这样与普罗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又受到人的主观因素的巨大影响,尤其在只有经验医学、实践医学的古代更是如此。在摸索人与社会甚至人性的基本规律的时候,医疗与疾病是一个Excellent的窗口,医疗社会史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学术本身,更在于由此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定稿于2020年2月,正是新冠病毒肺炎肆虐的时期。面对疫情,人们重新开始思考疾病与人心、医疗与社会、中医与西医等问题,这本书就以中国中古时期(自汉至宋)的医疗史为主题,尝试发掘文字背后隐藏的史实,还原历史本来面貌,并提供一种思路,思考是否“在进步主义的拉扯之下,传统医学的样貌已经扭曲”,如何展示“史料话语权外医者、病者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模式”等问题,其切入点则既有医学史研究的宏观回顾,亦有唐代医学人物的神化过程、古代的卫生、古代对瘟疫的认知等许多具体案例。本书并非应急之作,其撰写历时近十年,于赓哲教授作为靠前医疗室领域首屈一指的学者,始终保持在该领域的学术敏感度和成果积累,本书即是他近十年学术成果和思考的体现。

目录

前言

导论 分层与融合——汉宋之间医疗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章 树木与森林——西学视角下的医学史研究

一、 医巫不分

二、 标还是本

三、 被遗忘的外科手术

四、 医学分科

五、 药典抑或百科全书

第二章 由《天圣令》复原唐《医疾令》看唐代官民医学分层

一、 官方医学教育体系内博士、学生出身问题

二、 医学分科问题

三、 民间、官方视野中的主要疾病

四、 医学教材中的《新修本草》

五、 小结

第三章 医家、病家与史家对医者形象的分层模塑

一、 寂寥的医家

二、 宗教属性与医药属性的博弈——以孙思邈神化为中心

三、 神乎其技

四、 史家、医家、病家的分层塑造

第四章 游离与主动——唐代医患关系

一、 病患必然导出医患吗

二、 汉宋之间医患关系

三、 医患关系的影响——作坊抑或工厂

四、 谁可借鉴

第五章 散落的卫生——现代视角的古史寻觅

一、 中国古代对“卫生”的认识

二、 中国古代“卫生”未成系统的原因

三、 中国中古时期城市散落的卫生“体系”

第六章 中古南方风土的分层研究批判

一、 风土——“族群边界”的观察切入

二、 自然、民俗与印象

三、 南土之恶

四、 研究余地

第七章 弥漫天地间——气与中国古代瘟疫的“致”与“治”

一、 气的思维与气的弥漫

二、 气、水、火——弥漫性的对抗

第八章 性病与中国的青楼文化——认知限制的历史

一、 性病的淋病阶段

二、 性病的梅毒阶段

三、 恐慌与排斥

第九章 备药图背后的唐宋医药文化背景变迁——以韩城盘乐村宋墓壁画为核心

一、 墓主身份的判断

二、 《太平圣惠方》与宋代社会思想中医学文本化的倾向

附录 论伯希和敦煌汉文文书的“后期混入”——P.3810文书及其他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后记 就在本书*终交稿的时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在肆虐。疫情对人心的激荡有目共睹,原有的生活节奏犹如被按了暂停键,几乎每个阶层都有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心境。面对疾病考验的时候,人性得以*真实地展现,身边的一切得以被重新认知。疾病与医疗能够集中展现人与社会的方方面面,虽然不是永远,但却经常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此时此刻我们也更加体会到,在摸索人与社会甚至人性的基本规律的时候,医疗与疾病是一个绝佳的窗口。 中国的史学脱胎于政治史,目前在整个史学框架中医疗与疾病似乎只是一个点缀。人*关心自己,生老病死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由生死问题衍生出人类的世界观和宗教,进而衍生出政治、社会、思想、学术、贸易、战争等诸多问题,短时段的因素被重视,长时段的“病”如何能在历史因素的剖析中被忽视?政治、经济、制度问题,有时不过是冰山之尖峰而已。古人受限于认知能力忽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疾病以及疾病应对思想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我们则受限于古人所写的史料的视角,实际上该跳出这个圈子了。历史地理学和环境史学已经着人先鞭,而疾病和“疾病应对”(包含但不限于医疗)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也值得强调。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直觉能够想到的当然是东汉末大瘟疫、明末大鼠疫那样直接影响王朝兴衰的显性事例,但实际上潜移默化者更多,挂一漏万,试举一二: 例如宗教无不以回答生死问题为己任,中国本土的宗教的诞生除了一般性的禳灾辟邪,对付疾病是根本任务之一,疾病反过来帮助了本土宗教的发展,东汉后期长期的疫病帮助了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兴起,太平道以符咒治病统辖信众,以拟国家化组织来对抗世俗政权,五斗米道以祛病为号召,以三官书等仪轨统治民众,在与世俗政权的对抗失败之后,道教大改革又转而以长生成仙为追求之目的,迎合上层社会,这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服食炼丹作为其副产品也是导致很多非理性历史因素产生的重要原因。再例如国家所挪用的祭天地与大傩仪式,其实就是由君主独占禳灾祛病的权力,完成君权与国家大祭司之间的融合,而世俗统治权与宗教统治权的合二为一,毫无疑问也是中国与西方走上不同历史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再例如现代史学常常将几乎所有政治人物假设为“理性人”,总要为他们的所有行为寻找“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动机,这有时是合理的,有时则是不合理的,因为不符合人性的特点。人的行为一方面有理性,一方面又有各种非理性甚至“不可理喻”,而这种非理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则是多种多样的,有来自性格的,有来自生长环境的,有来自宗教信仰的,当然也有来自疾病的。非得抱以了解之同情,才能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动机,否则我们面对的就不是人,而是机器。至于基层民间,他们日常生活的轨迹、希冀、恐惧莫不与疾病密切相关。除了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也非常值得重视,医疗社会史毫无疑问不应该缺席,因为人的精神、健康状况、疾病以及应对会影响到人的情绪、思维,甚至人生观。这几乎是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多少可以证明的。尤其在眼下这个时刻。 疾病比很多因素更能长远影响人类历史。细菌、病毒、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原虫们自人类不存在的时代就已经生存在地球上,它们必然伴随人类之始终,与气候、地理一起构成了人类的外部环境,人类只有不断改变自己来应对它们,这种改变会体现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尤其是思维模式和世界观。对疾病、医疗历史的研究,就是对影响历史发展深层次因素的研究。 谢谢诸位读者。

作者简介

于赓哲,1971年生,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及医疗社会史研究,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等海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多次获省部级学术奖励,2007年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已出版《唐代医疗疾病史初探》《隋唐人的日常生活》《唐开国》等多种著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