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变与常:顾颉刚古史观念演进之研究(1923-1949))

变与常:顾颉刚古史观念演进之研究(1923-1949))

1星价 ¥54.9 (5.6折)
2星价¥54.9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6195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7
  • 出版时间:2020-03-01
  • 条形码:9787520361958 ; 978-7-5203-6195-8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探讨顾颉刚自1923年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以后,其古史观念在其学术发展的各个阶段是否存在改变,如果存在,改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基于此,本书首先厘清顾颉刚提出“层累”说时的古史观念,然后依循其学术发展历程,分别考察他在民俗学、沿革地理学、边疆与民族等领域辗转探索的动机和宗旨,以及这些探索与其古史考辨的学术关联。在此基础上,考明1923至1949年间,顾颉刚古史考辨的特点存在哪些“变”与“不变”,其古史观念是否存在根本性改变。

目录

绪论
**章 顾颉刚的早年
**节 “祖母手自塑铸的一具艺术品”
第二节 成才路上的喜与愁
第三节 在学术与政治之间徘徊
第四节 北大求索

第二章 顾颉刚考辨古史的基本观念及其特点
**节 “层累”说与四个“打破”
第二节 顾颉刚考辨古史的基本特点

第三章 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民俗探索的史学底色
**节 “层累”说的思想来源还是古史考辨的辅助
第二节 “层累”观念在民俗探索中的淋漓发挥
第三节 另一种“社会史”

第四章 现代考古学、唯物史观社会史的兴起与1930年前后顾颉刚的古史观念
**节 《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与“层累”说的关系
第二节 现代考古学对顾颉刚古史研究的影响
第三节 唯物史观与顾颉刚的古史研究
第四节 1930年前后顾颉刚治学阶段的改变与古史观念的不变

第五章 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沿革地理研究与“古史辨”的关联
**节 顾颉刚沿革地理研究的缘起及实践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沿革地理研究的旨趣
第三节 《禹贡半月刊》的创刊动机
第四节 顾颉刚古史考辨方法与视角的调整

第六章 民族危机影响下顾颉刚的治学理念与古史观念
**节 顾颉刚“为学问而学问”理念的坚持
第二节 辛未访古与顾颉刚“为学问而学问”理念的调整
第三节 百灵庙之行与《禹贡半月刊》办刊旨趣的调整
第四节 “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历史论证与“古史辨”的学术关联

第七章 20世纪40年代顾颉刚治学阶段的演进与其古史观念
**节 《浪口村随笔》的原初形态及其修订发表的思想背景
第二节 顾颉刚古史观念的不变
第三节 顾颉刚对中国古史“层累”造成叙述体系的调整
第四节 1940年前后顾颉刚治学阶段的转变

结论
附录一 唯物史观与1949年后顾颉刚的古史研究
附录二 顾颉刚著述编年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变与常:顾颉刚古史观念演进之研究(1923-1949)》:  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发动“古史辨”,大刀阔斧地摧毁旧古史系统,所凭借的方法主要是受胡适启发所得的“历史演进方法”。这一方法能够发挥效力的重要原因,是其背后依托着历史进化观念,即历史现象遵循一定的进化层次,一时代有一时代的特点。如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叙述审定史料之法时所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体;大凡思想进化有一定的次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即有那个时代的思想。①正因相信文字、文体、思想存在进化的次序,他们才会梳理其“历史演进”系统,进而就其“反常”处,展开考据辨伪。  就顾颉刚而言,不仅其以“层累”说为核心的古史考辨遵循着“历史演进”的观念,他还将之应用于民俗研究,写出《孟姜女故事的转变》等经典著作,流风所及,更被称为“历史的民俗学派的开创者”。②可以说,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在古史学与民俗学领域开疆拓土,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历史演进”的观念和方法。但到30年代,胡适在关于《老子》年代问题的争论中,却亲自披挂上阵,质疑了历史演进方法的有效性。  胡适和顾颉刚关于《老子》年代问题的争论,前文已有分析,下面再略述当时学界争论情况,作为考察顾颉刚辨伪视角调整的背景。老子其人其书年代问题,本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公案。20世纪争论再起,缘于梁启超批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将老子置于首位,认为“《老子》这部书的著作年代,是在战国之末”。③随后,冯友兰、钱穆、顾颉刚等纷纷站到梁启超一边,主张“晚出”说。④胡适则“完全处于孤立的被包围状态,当时*优秀也*活跃的学者……全都起来反驳他的观点。梁文未平,钱文又起,钱文未平,而顾颉刚又起”。①于是,1933年胡适发表《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予以回应。  就当时情况而言,学者无论主张“晚出”还是“早出”,实际都无法提供比对方更为直接有力的新证据。所以,胡适的回应避开了正面论证自己的主张,他是通过批评对方考据方法的“危险性”,以削弱对方“证据的价值”的方式,维护其“早出”主张。由于“晚出”论者的考据方法,几乎都集中在上述《中国哲学史大纲》所提文字、文体、思想系统诸方面,所以,胡适便起而否定了自己早前的方法主张。他提出利用文字、文体、思想系统等考证《老子》年代的做法,不能免除论者“主观的成见”。因为思想的演变并不必然遵循着从“幼稚”到“高明”的进程,同一种观念、信仰,可以出现在不同时代,所以,“思想线索是*不容易捉摸的”,试图为思想演变建构出一条严整的时代线索,是不可靠的,而试图利用《老子》书中某一种观念在这条线索中的有无来判断《老子》成书年代,就更不可靠;至于文字、文体、术语等,同样不具有整齐划一的时代性,既不易确定其起于何时,更不易知晓其演变的全部历史,所以,利用文字、文体的时代特征考证《老子》年代,同样不可靠。②总之,胡适批评“晚出”论者的具体问题虽多,但归结到一点,其实就是梳理思想、文字、文体等“历史演进”系统的方法夹杂了论者的主观立场,因而其提供的证据缺乏客观性。所以,胡适在文末提出,除非“晚出”论者提供更有力的证据,否则,《老子》年代问题,只能“展缓判决”。  ……

作者简介

  李政君,河北南皮人。201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获中国史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2018年出站后留所工作。2019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现为该所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史。在《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月刊》《史学理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等刊物转载。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