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768355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12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557683559 ; 978-7-5576-8355-9

本书特色

●如果你认为语法只是关于名词、动词和虚拟语气的,恩菲尔德的这本书将改变你对语言的看法。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往往总是过于关注语法和词汇的使用,但其实,交谈才是语言的生存所在。为什么有些人说话总是被别人打断,为什么有时候会出现几个人同时说话的情况,我是怎么知道对方马上就要说完而我要马上开口说话的时机的,当我没有听清对方的话时应该如何解决才是*有效的方式,交谈中哼哼哈哈的词背后有什么重要的意义。这本书都能给你答案。 ●交谈中一些看似已经司空见惯的事情其实都是交谈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这本书趣味十足,利用很多日常交谈中有趣的例子,揭开交谈背后的奥秘。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简介

?人们平均回答一个问题的时间与眨眼的时间大致相同,均为 200 毫秒左右。 无论哪种语言,回答“否”比“是”需要更多的时间…… 正是这些事实以及其他类似的规律,将我们带向人类独特语言能力的核心。 长期以来,从哲学到心理学、人类学再到语言学等学科的学者都致力于揭开塑造语言可能性的人类思想的特性。他们专注于理解语言是如何工作的,比如语言是什么样子的、孩童是如何学习语言的、语言在脑海里是如何运作的。但他们很少能说出日常交谈中的来龙去脉。但其实,交谈才是语言的生存所在,是语言很常使用的媒介。孩子们是通过交谈学习母语的,语言是通过交谈来世代传承的。 ?为什么有些人说话总是被其他人打断? 交谈中的沉默与停顿代表着什么? 为什么对方问出的问题你一定要做出回应? 交谈是没有脚本可以遵循的,我们不能提前确定交谈的内容和时长,也不能确定人们说话的顺序。有时,交谈中会出现明显的停顿和沉默,有时又会出现几个人同时说话的重叠。这些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它们的背后隐藏了哪些关于交谈的规则?不同语言之间的交谈习惯又有哪些不同?“呃”“嗯”等看似微不足道的词语在交谈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在这本《交谈的要素》中,语言学家N.J.恩菲尔德将会为你一一揭晓交谈背后的奥秘。

目录

引言 语言的核心

人类独特语言能力的核心

无法在书籍中找到的语言内容

第1章 交谈的规则

人类的共事能力

交谈中的约定和道德责任

交谈中的问题预示

交谈中的叙述规则

第2章 把握交谈的时机

轮换中的重叠与间隔

轮换的声音信号

轮换的语法结构信号

不同语言的交谈时机

第3章 1秒提示窗口

会话机的协作性

标准*长沉默时间

认知加工造成的延迟

1秒提示窗口

期待答案与非期待答案

第4章 交谈秩序的信号

um与uh的信号作用

mm-hmm与uh-huh的信号作用

交谈中的社会互动

第5章 交谈中的关联性

动物界的交流与互动

交谈中的关联性

第6章 交谈中的修复

交谈中的修复

强修复与弱修复

不同语言之间的修复差异

第7章 通用词”Huh?”

不同语言中的Huh

通用词Huh

结论 人类的语言能力

人类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的社会基础

语言的时间轴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在人类语言能力的研究方面,我们即将迎来一场全面的科学革命。为了顺利完成这场革命,新一代的语言研究者必须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之间架起跨越鸿沟的桥梁。一方面是我们对会话机的理解,即没有明确形式的人类社会认知和互动,就没有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语言是一种私人的、有特定信息操作目的的计算系统。 这些有关语言本质的观点引出了关于人类语言能力的长期争论。人类具有一种其他物种不具备的天生能力,促使婴儿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在没有正式指导的情况下学会他们接触过的语言。 语言科学家从两种意义上描述了这种能力,我们可以称之为广义和狭义: 意义 1. 人类的语言能力(广义上): 人类所具备的某种能够让语言只存在人类这个物种中。 意义 2. 人类的语言能力(狭义上): 人类所具备的某种能够让语言只存在人类这个物种中,这就是天生的语言知识。 意义 1 是一条公理。我们知道这一说法是正确的,为研究确定是什么类型的能力留有余地。意义 2 是具体的假设,有时被称为通用语法。 诺姆·乔姆斯基和他的同事早就提出,人们对语言规则有着与生俱来的感知。结构依赖规则提出语法是参照语法短语而不是单词来定义的。依据此规则,我们可以把“John ran away”改为“Away ran John”,这就像是颠倒了单词的顺序, 但这条规则不能被称为“颠倒单词的顺序”。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一点,是因为不可能把“The boy ran away”改为“Away ran the boy”,规则必须是指更高层次的结构,例如语法短语 (the boy)。 再来看看邻接原则,它限制了句子中哪些部分可以移动。如果我说“He bought a green shirt”,你可以用“What”代 替“a green shirt”,然后把它移到句子的开头构成一个问句: “What did he buy ?”邻接原则限制你只能移动短语的一部分。英语语法规则不会让你说出“What did he buy a green”这样的句子。 *后一个例子是递归,当一个过程的输出被用作再次运行相同过程的输入时,产生了理论上无限长的新结构。“He knew it”这句话可以通过插入“Mary was a lawyer”来展开,于是我们得到“He knew Mary was a lawyer”。这句话又可以嵌入新的句子“Bill said he knew Mary was a lawyer”;“Kim thought Bill said he knew Mary was a lawyer”,等等。 这三种形式的规则往往被当作语言能力必须由与生俱来的知识构成的证据,而这些知识在本质上是语言学的。不过许多语言学家却持不同观点,认为语言没有与生俱来的知识。许多人认为,我们对语言的认识完全是根据经验建立起来的,而上面提到的三种规则是由非语言特有的心理能力形成的。这些能力除了学习和处理语言之外,还具有认知和行为功能,例如一般统计学习、意象思维和隐喻。包括阿黛尔·戈德伯格(Adele Goldberg)、琼·拜比(Joan Bybee)和伊娃·东布罗夫斯卡(Ewa Dabrowska)在内的语言学家利用这些想法来解释人们如何学习和使用语言,而不必依赖先天语言知识。按照这种观点,人类的语言能力就像下棋的能力一样。人类是唯一会下棋的动物,但我们并不是生下来就会下棋的。 过去 30 年,语言学家就这些关于语言能力的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争论不休。这些争论使我们在语言理解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是因为争论双方都对语言和认知这两个关键概念使用了同样狭隘的定义,也就强化了主流研究中的大部分盲点。“语言”主要是指单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性质,而“认知”主要是指单词、短语和句子在大脑中的抽象结构。很多语言学家把重点放在短语内部的语言结构上, 但很少关注短语之间作为交谈或更大范围语境内的关系。他们还研究了信息在个人脑海里是如何传达的,而不是合作使用语言时社会认知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简介

[澳] N.J.恩菲尔德(N.J.Enfield) 悉尼大学语言学教授,悉尼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高阶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语言与认知研究小组研究员。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