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知文库丛林:澳大利亚内陆文明之旅

新知文库丛林:澳大利亚内陆文明之旅

1星价 ¥31.9 (6.5折)
2星价¥31.9 定价¥49.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6842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08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108068422 ; 978-7-108-06842-2

本书特色

唐·沃森的作品中没有任何一部可以与《丛林》的精湛相媲美,每一页都趣味盎然,倘若有人想全面了解澳大利亚的现在、过去或者将来是什么样子,我会迫不及待地将本书塞到他手上。他从吉普斯兰一个家庭牧场上天真无邪的小男孩写起,正是这个小男孩眼中的各种新奇,将读者引向澳大利亚一个至关重要的精神源泉——丛林,这种源泉赋予他所见、所做的每一件事以初露端倪的活力。 ——罗杰·麦克唐纳德《时代报》 一部令人愉悦、博学多识、顽皮幽默、引人入胜之佳作……犹如一个硕大而鲜美多汁的魔法布丁,大部分内容超乎想象……仿佛一位和善而雄辩的大叔正在给我们讲述他所熟知的神学、文化、土地、野兽、花草以及灌木,每桩每件都极为刺激。 ——托马斯·肯尼利《周末澳大利亚人》 洗练优雅而不失头脑冷静的文学—历史史诗,令人着迷而不忍释卷,激励认真思考到底是什么造就了澳大利亚的民族认同以及我们所认为的自己。 ——保罗?戴利《卫报》(澳大利亚)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走进澳大利亚内陆,探秘那些或繁荣或衰落的丛林小镇,佐以童年在维多利亚州吉普斯兰的经历和回忆,带我们在澳大利亚的风景和人物中展开一场启示性与趣味性兼具的旅程。正如西进运动塑造了美国人的民族性格一样,丛林也被视为澳大利亚人的精神之源。对于澳大利亚人而言,丛林不仅指长满桉树的自然环境,还代表一种引以为傲的人文精神。丛林精神体现的是澳大利亚乡村的生活方式、乡村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念。丛林人与自然博弈,像桉树一样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他们天生寡言少语,甚至听天由命,却足智多谋,注重实效。

目录

第1 章 皆大欢喜

第2 章 劳作丛林

第3 章 何谓丛林

第4 章 丛林不朽

第5 章 庇护亡灵

第6 章 文化碰撞

第7 章 努力生存

第8 章 翠绿花园

第9 章 城镇乡村

第10章 泛洪平原

第11章 万物皆硕

第12章 等候火灾

附录 澳大利亚国徽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丛林:澳大利亚内陆文明之旅》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唐·沃森(Don Watson)的力作,2014 年由企鹅出版集团出版,之后立刻在澳大利亚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唐·沃森出生于维多利亚州的吉普斯兰地区,先后就读于乐卓伯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莫纳什大学,获博士学位。他不仅是一位广受好评的作家,还是一位资深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家,曾在墨尔本大学等研究机构长期从事历史研究工作,并为电视剧和舞台剧撰写政治讽刺脚本。他20 世纪50 年代担任过维多利亚州工党领袖约翰·凯恩(John Cain)的演讲撰稿人,后曾是澳大利亚总理保罗·基廷(Paul Keating,1991 年12 月—1996年3 月在任)的演讲稿撰写人和顾问,直到1996 年基廷落选。之后,他出版了许多颇受欢迎的非小说类书籍,包括《流血之心的回忆》(Recollections of a Bleeding Heart,2002)、《死刑:公共语言的衰落》(Death Sentence: the Decay of Public Language,2003)、《美国之旅》(American Journeys,2008)和《灵活的学问》(Bendable Learnings,2009)等,并屡获嘉奖,其中享有盛誉的当属这部《丛林》。
丛林对于澳大利亚人而言,其含义包罗万象。它既囊括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沙漠、草原、热带雨林,还展现出耕地景观——田园地产、小农场和乡村城镇。它包括了城市以外的任何地方,是腹地、内地、内陆。丛林不仅由地理和生态所界定,还由人类活动赋予含义。它是一个文化概念。人们认为它拥有不同寻常的身份。这种身份包括某些“典型”的性格特征:丛林人像桉树一样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此外,他们天生寡言少语,甚至听天由命。他们讨厌做作和浮夸,足智多谋,注重实效,不把时间浪费在语言的推敲和抽象的推理上。
与自然的博弈塑造了丛林人,也使他们在危难时刻众志成城。森林大火、干旱和洪水使他们以一种“伙伴情谊”紧密相连。“伙伴情谊”是在丛林中诞生的。某种保守的意识形态也是丛林身份的一部分。有时它被称为乡村社会主义。丛林人通常反对工党和工会,在社会问题上持保守态度,强烈支持自由市场。但与城市里的寄生虫和游手好闲者相比,他们也觉得自己被忽视、被低估。他们的政党——国家党表达了这种或多或少相互矛盾的立场:他们坚定独立、热爱自由企业,但他们也要求政府补贴、财政救济和其他种类的特殊待遇。
丛林是边疆。边疆塑造了新世界国家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在边疆关闭后仍长期存在。那里的人们忍受着大自然的残酷无情,为后来者舍身取义。我们不仅钦佩探险家和先驱者的事迹,而且向他们致敬。边疆的故事是澳大利亚白人创造的神话。将近十分之九的澳大利亚人生活在沿海城市及其广阔的郊区,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只居住在三个城市,丛林空空如也。大多数澳大利亚人不仅住在城市里,而且很少离开城市,他们对丛林一无所知。澳大利亚经济严重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乡村城镇正在消亡。然而丛林继续对澳大利亚的政治和澳大利亚人的身份产生深刻的影响。它仍然是许多澳大利亚文学、艺术、电视和电影的背景和主题。它仍然需要关注。边疆永存不朽。
这似乎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丛林在澳大利亚“一枝独秀”。城市无论在哪里都是千篇一律。但是澳大利亚丛林的景象和声音独一无二。飞禽走兽、花鸟鱼虫、阳光和寂静都是地球上别样的风景。即使没有走过这道美丽风景的数百万澳大利亚人,似乎也莫名其妙地觉得,这些景象定义了澳大利亚。旅游业也持同样的观点:人们从海外来不是为了参观城市景观,而是来这里观看考拉、鳄鱼和毒蛇。
这本书关注的是丛林与澳大利亚的文化矛盾。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神话?自白人定居以来,丛林的故事仅仅是一部关于恢复、适应和进步的史诗吗?这一切都是必要的吗?作者试图阐明边疆社会的核心矛盾,即被渲染为人类进步的、无可指责的故事,到头来也是一个残酷和无情破坏的故事。欧洲侵略者以进步的名义,包括据说是由基督教所带来的进步,摧毁了一个有五万年历史的文明,这个文明的特点与丛林关系密切,并具有根据需要塑造它的非凡能力。欧洲人以一种更高文明的名义,即田园和农业文明,破坏了自然环境。澳大利亚人声称他们所挚爱的丛林不再是欧洲人当初发现它时的模样。在许多地方,包括主要的河流系统,乡村是一片废墟。《丛林》讲述了一个辉煌的创新和惊人的无能的故事,一个人类的胜利和悲剧性的失败的故事,一个无敌大自然帮助人类实现希望又泯灭希望的故事。就像大多数的人类故事一样,它既展示了美好的愿望,也揭露了令人厌恶的动机——许多模棱两可的动机。
这本书与科学和自然史也有关系。它的主要话题*终还是归结到自然。是什么使澳大利亚的景观和环境成为现在的模样?是什么让它如此坚韧,同时又如此脆弱?生态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为什么会崩溃?自然对澳大利亚的人类居民有什么影响?人类居民对自然又有什么影响?当这么多的破坏已经造成,澳大利亚人应该重新思考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就像近年来作者出版的另外几本书一样,《丛林》讲述欧洲人因贪婪和傲慢未能吸取澳大利亚原住民可能传授给他们的教训,以及这种失败的后果现在对我们来说是何等的显而易见。
由此可见,本书内容涉猎广泛,可谓一部澳大利亚丛林发展史的“百科全书”,无论对澳大利亚本土居民,还是对中国的澳研人来说,无疑都是上乘之作。
品读如此佳作,令我受益颇多,但将其译成中文,却使我“苦不堪言”。唐·沃森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作家,还是一位重量级的语言学家、一位顶级的语言大师。作者知识渊博,语言考究,时而类比,时而隐喻,时而反讽,书中涉及当地风土人情、气候物产,且常引澳大利亚本土文学、艺术作品,很多都是我所不熟悉的,也没有固定译法,常常令我担心不能忠实地表达作者的原意。为此,我曾两次赴澳查阅相关资料并拜会唐·沃森先生,以期更好地传达原作的神韵。

作者简介

唐·沃森(Don Watson)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和公共演讲家。长年为澳大利亚的传奇电视剧《男仆报告》撰写政治讽刺剧本,电影作品则包括《控告上帝的人》和《激情》。在过去三十年,他在政治、历史和文化方面的文章及评论屡屡见诸澳大利亚各报刊,出版的专著好评如潮、畅销不衰,包括《流血之心的回忆》《死刑》《沃森的遁词词典》《美国之旅》《灵活的学问》《从林》《恶词》等。已两次荣膺《时代报》年度图书奖和独立书商年度图书奖,还曾获全国纪实文学奖、《信使邮报》年度图书奖、阿尔弗雷德·迪肯美文奖、澳大利亚文学研究学会年度图书奖、沃克利奖、新南威尔士州长文学奖、菲利普·霍金斯澳大利亚文学金奖等。曾长期担任澳大利亚总理的演讲撰稿人,并定期举办职业写作艺术工作坊。现与作家克罗伊·胡珀及两个孩子居住在墨尔本。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