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东北专电:大公报里的政声与民生

东北专电:大公报里的政声与民生

1星价 ¥36.0 (6.2折)
2星价¥36.0 定价¥5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0874461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50
  • 出版时间:2020-08-01
  • 条形码:9787500874461 ; 978-7-5008-7446-1

本书特色

民族在悲剧中的挣扎,亦无不于字里行间流注。直到*近,东北烽火中,吕德润、张高峰二先生的通信,还是我爱读的作品。据我私见,这类作品虽有点时间性,依然值得由记者公会或所属报社为印行单行本,作全国性推销。因为这些作品实在都比一些杂凑文学作品有骨血、有生命,而又对社会现实富于批评性。即以文章言,也大多明朗而健康,可为习作叙事范本。 ——沈从文 《湖南的西北角》序

内容简介

《东北专电:大公报里的政声与民生》是一部对1945至1948年发生在东北地区的国运民生《大公报》新闻记者所做的报道的叙事与评价。该书作为《北平电话:大公报里的战局与时局》的姊妹篇,按照年月顺序叙事,摘录了大量的当年大公报专电、通讯原文,并以“东北专电”作为书名,帮助还原了当时发生的各种事实,具有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目录

目 录:

引子 东北!东北!

**章 城头频换大王旗

撩开14年的隔膜

“先从山海关打出去”

扑朔迷离战与和

“东北除外”埋下祸端

军调小组来了

困难刚刚开始

难以联结的“三环”

长春、四平之战

蒋介石首次到东北

三易其主看长春

第二章 剪不断理还乱

东北停战无果而终

来自哈尔滨的消息

崩落中的沈阳

苏军“劫收”东北

日本“将来的可怕”

两位中共“大人物”

军事调处的末路

“支付一切”的“红军票”

东北交通进出两难

残破散乱的“珍珠” 

恶性循环的工业链条

这个冬天很难过

从欢欣到伤心

东北飘雪的时候

第三章 黑土地面面观

中共代表二三事

三下江南 四保临江

春天里的“冬天”

无尽无休看“劫收”

辽东半岛·鸭绿江

大连接收如鲠在喉

“请看今日东北之教育”

三位不带兵的“将军”

第四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

夏季大战序幕

昼夜拉锯战 

大公报记者“哭四平”

善后·水灾·饥荒

魏德迈39小时沈阳行

新闻专电里的“玄机”

陈诚“新政”无力回天

秋冬大战如卷席

“东北在变”变向哪里 

留下一个烂摊子

第五章 兵败如山倒

卫立煌接手“烫山芋”

双重严寒下的东北

“坐专机发专电” 

“北平电话”里的东北变局 

东北元老“发牢骚”

日渐干涸的黑土地

《观察》中的“烂污东北”

兵临城下前后

拔掉*后三颗“钉子”

回首东北三年


展开全部

节选

撩开14年的隔膜 1945年10月12日,熊式辉、蒋经国、张嘉璈等率东北行营40余 人从重庆飞抵长春,与苏军交涉主权接收。民营大公报的吕德润和官 方中央社的刘竹舟是当时仅有的两位随行记者。 自 1931 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1932 年伪满洲国成立,以山海关、长城一线为界,东北与关内隔膜长达 14 年,对许多读者而言,已经近乎一个陌生的异域,因此关内十分渴望了解东北的方方面面。吕德润到东北后,首先关注的就是它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民 情民意,*初发回的报道记述了长春所见所闻。 当时长春正值秋高气爽的*佳季节,抗战胜利,国土光复更带 来洋洋喜气。长春已从伪满“首都”、日本关东军本部变为苏联红军 总司令部的所在,街头到处飘扬着中苏两国国旗,悬挂着孙中山、 蒋介石、斯大林的大幅画像。街上行人皆面有喜色,而日本侨民则狼 狈不堪。吕德润写道: 十四年来日本压迫我们的同胞,有米不能吃,有衣不能穿,有话不能说。对农村用“出荷”搜集产粮,用开拓霸占土地;对都市严格实行配给制度,中国人只能吃高粱米和食盐,酱油每年发四次,每次四两,吃白米是经济犯。买卖黑市的东西,双方都有丧命的危险。知识阶级是思想犯,动不动就送入留置场。《康德新闻》是伪国 唯一无二的报纸,一切资料都是由日人发下,连伪满洲年鉴也是用日文印的。这些数不清的锁链把东北人民压得出不了一口气,朝不保夕。但是他们的心中却是一股烈火,加上东北人的强爽性格,于是“八一五”听到日皇投降的广播,所有的人民怒吼了,全东北每一个角落都在翻身。长春的民众赤手空拳,或拿着木棍、铁锤,疯狂似的寻找日本人和过去为虎作伥的伪警与特务。十四年作威作福的人到那时跪了下来,连有枪的日军也望风而逃。这复仇的洪流冲洗了这块新土地、旧河山。 反观投降后的日本人,大部分日军已被集中管理,有的运送到 西伯利亚去做苦工了。留在长春的日本人都很驯服,遇到穿军装的中 国军人甚至不敢直视,吕德润说:“一对日人夫妇和两个孩子走过我 们住的(行营)门口,站岗的苏军喝令他们快走,这群日本人作跳 跃式的急行,木屐几乎落下。我们升旗或唱国歌时,苏军也命令走 过的日本人立正。”他写道: 一部分日侨除了卖茶卖小吃外,*近有人集拢了一百多个少女少妇开了一个日本舞厅。舞女穿着木鞋和苏联军官大跳其舞,日本住宅贴着中苏国旗,日本人居留会在大街上贴着“敬贺中国人民解放万岁”的标语。几个日本人开的小杂货店内也请中国人维持场面,一个日本小孩也说“日本不好,中国好”。 吕德润注意到,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日本人对东北的城市化建设下了一番功夫,14 年间建设了50多个近代化城市,论面积沈阳*大,论投资长春*多。由于伪满“首都”在长春,因此日本人对长春精心规划布局,市内道路宽阔、整齐,绿化到位、漂亮,高楼大厦建筑之好,面积之大,与当时关内各大城市比较毫不逊色。日本人的住宅区多是带花园的小洋房,大建筑物则是公用机关或株式会社的办公处。街上多是日文招牌,大商店几乎清一色是日商,苏军进驻后,大多停业了,因此日用品缺乏,重庆来人的衣被都是费了很多周折才解决的。 矿方面,日本人在人员设备方面留下了相当的基础。苏军进驻后,许多厂矿或为苏军利用,或被破坏,加之电力不足,大多数已经停产。技术人员方面,基本以日本人为主,全东北的中国技术人 员只有两千多人,不及日本技术人员的一半。接收之初,东北工矿无论设备、器材、人才都十分短缺,要复工复产并不容易。 对于敏感的国共两党两军问题,吕德润的报道只提到两句话, 一是“苏军知道中央大员要来,*近组织了宪兵队似的机构,加强 维持地面和军风纪,专候中央来人,目前对各党各派的宣传活动都 暂时停止,免失公允”。二是“共产党在市面上还未公开活动,据说 也有一部分人在此工作,街上也常听到‘八路军’的字眼。苏方对电 讯宣传一直保持着友好态度”。

作者简介

张刃,1952年生人。曾任中国报协书记处书记、《工人日报》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著有《北平电话:大公报里的战局与时局》《一刀杂侃——转型年代批评笔记》《观察·印记——中国步入市场经济社会众生相》《闲话大公报》《大公报人张高峰》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