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文献、区域社会与国家治理

地方文献、区域社会与国家治理

1星价 ¥92.8 (7.8折)
2星价¥92.8 定价¥11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6674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91
  • 出版时间:2020-08-01
  • 条形码:9787520366748 ; 978-7-5203-6674-8

内容简介

2017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中心与杭州师范大学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在杭州举办了以“地方文献、区域社会与国家治理”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近代社会史靠前学术研讨会。本书为会议论文集结而成,分“学术回顾”“地方治理与区域社会”“新观念与社会演变”“传统社会与革命新生”四个专题,在延续“区域社会”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对“国家治理”这一新概念的讨论。

目录



一 学术回顾
三十年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范式转换
中国社会史研究四十年

二 地方治理与区域社会
民国时期城市寺庙管理及其困境——以北平社会局对安化寺纠纷的监管为例
从“民间机制”到“官方体制”:清及民国时期江西的“义图”
妥协与对抗:清代以来洞庭湖区的渍涝灾害及其因应之道
1933-1937年间华北白银走私与中国各方应对探析
底层政治:民国北平东岳庙道士的日常生活与社会治理
上海工部局早期市政权的建立与扩展(1854—1863)
“教养兼施”的实践、成效与困境:民国浙江救济院研究(1928—1937)
出仕、保证与同乡:明清同乡京官印结
授之以渔:土山湾孤儿院与近代上海孤儿救济

三 新观念与社会演变
晚清科举改革和书店的应对之道
发现“青年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年问题调查的兴起
从个人经历到公众记忆:作为全球史的近代社会史书写——以20世纪前西方人对“杭州”的描述为例
以场域理论视角反思近代中国新闻业
早期宗教传统与实践

四 传统社会与革命新生
绅士的分裂:咸同之际山东乡绅刘德培的抗官之路
知识青年奔赴延安:一项战时交通社会史的考察(1937-1945)
国民党训政时期的区乡公所与自治行政——以广东为中心
张啸林建议蒋介石开征遗产税考析
展开全部

节选

  《地方文献、区域社会与国家治理》:  20世纪90年代,海外学者讨论市民社会、公共领域、国家与社会关系,也影响到国内学术界,先是政治学后是历史学。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近代史、明清史乃至整个中国史研究领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更多地表述为“社会与国家”,体现出自下而上从社会看国家的研究立场。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有王宇信、徐义华《商代国家与社会(商代史·卷4)》,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孟宪实、荣新江、李肖主编《秩序与生活:中古时期的吐鲁番社会》,刘后滨主编《日常秩序中的汉唐政治与社会》以及杜常顺、杨振红主编《汉晋时期国家与社会论集》都反映了编者对政治史与社会史结合的追求。明清史领域探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成果较多,代表性的成果有郑振满《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吴琦主编《明清地方力量与地方社会》。李治安主编“基层社会与国家权力研究丛书”9种。近代的相关研究则有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还有马小泉《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徐小群《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自由职业团体在上海的兴起:1912-1937》等。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学学者李友梅《制度与生活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变迁》(《解放日报》2008年12月18日)提出,“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与社会生活实践始终存在无法摆脱的张力,提出尝试构建“制度一生活”的分析框架,以“自主性”为观察对象,更有效地呈现和解读这一社会变迁过程。这一想法或许也适应于社会史研究。社会史学者也在研究实践中敏锐抓住了制度与生活的关系,如刘永华《明代匠籍制度下匠户的户籍与应役实态——兼论王朝制度与民众生活的关系》(《厦门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杜丽红《制度与日常生活:近代北京的公共卫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可以预见,随着日常生活史、新制度史研究的展开,“制度与生活”的研究视角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结构与生活的社会史  新时期社会史强调对于社会群体的研究,重视从群体关系的结构探讨社会。有别于以往比较单纯重视生产关系而兼顾法权关系的探讨,从阶级关系向等级身份的研究转变,或者说将两者结合起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到9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批研究的成果。如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会结构研究》,朱绍侯《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张泽咸《唐代阶级结构研究》,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韩大成《明代社会经济初探》,经君健《试论清代等级制度》《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聂宝璋《中国买办阶级的发生》。  着眼于社会结构的研究,通贯性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冯尔康主编《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沈大德、吴廷嘉《黄土板结——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探析》。不同时期社会结构探讨方面,有李天石《中国中古良贱身份制度研究》,吴琦《明清社会群体研究》,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1897~1927)》等。  新时期社会史的重要特征是强调全方位研究普通民众的生活,社会史除了重视社会结构,同时重视社会生活。前述社会生活史研究著作之外,还有宋镇豪《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商代史·卷七)》、蔡锋《春秋时期贵族社会生活研究》、彭卫《汉代社会风尚研究》、秦新林《元代社会生活史》、李长莉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朱汉国等《20世纪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社会生活卷(1900-1949)》《20世纪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社会生活卷(1949-2000)》论述了民国与20世纪下半叶的社会生活。  ……

作者简介

  周东华,浙江杭州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有基督教会与近代中国的教育史、社会公益史、医疗社会史等。出版专著《民国浙江基督教教育研究》。在《社会学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多篇为《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赵晓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出版专著《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本土和现代的探索》《当代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域外资源与晚清语言运动:以圣经中译本为中心》。主编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吴耀宗卷》《赵紫宸卷》等六部论著。在《近代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经济学动态》《清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