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朱丹溪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朱丹溪

1星价 ¥27.9 (6.2折)
2星价¥27.9 定价¥4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323666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14
  • 出版时间:2017-09-01
  • 条形码:9787513236669 ; 978-7-5132-3666-9

内容简介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生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卒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元代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镇人。元代有名医家,滋阴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将其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称“金元四大家”。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等。朱丹溪援理入医,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将“气、血、痰、郁”作为临床辨证的纲领。朱丹溪之后受众者甚广,其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不仅对明清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促进了日本江户时代汉医后世派的形成与发展。本书内容,包括朱丹溪的生平概述、著作介绍、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及后世影响等。

目录

生平概述
一、时代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医学背景
(三)家族背景
二、生平纪略
朱丹溪年谱
三、从医经历

著作简介
一、现存著作
(一)朱丹溪本人所撰著作
(二)朱丹溪门人整理的著作
二、亡佚著作
三、托名朱丹溪的著作
四、与朱丹溪相关的著作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一)师从许谦,学习理学
(二)研读经典,融会贯通
(三)集金元诸家之长
二、学术特色
(一)阳有余阴不足论
(二)相火论
(三)“气血痰郁”学说
(四)养生理论
(五)批评《局方》之弊

临证经验
一、诊治法则
(一)诊法要领
(二)治疗原则
(三)特色治法
(四)组方特点
二、杂病诊治
(一)痰证
(二)中风
(三)痛风
(四)脾胃病
(五)鼓胀
(六)咳嗽
(七)哮喘
(八)疟疾
(九)痿证
(十)泄泻
(十一)诸痛证
(十二)眩晕
(十三)黄疸
(十四)血证
(十五)水肿
(十六)痈疽
(十七)妇科诸病候
(十八)儿科诸病候

后世影响
一、历代评价
二、学派传承
(一)丹溪学派的形成
(二)朱丹溪的弟子
三、后世发挥
(一)对“滋阴学说”的发挥
(二)对“阳有余阴不足论”的发挥
(三)对“气血痰郁”四伤学说的发挥
四、国外流传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朱丹溪》:  朱丹溪42岁时,以“倒仓法”治愈了其师许谦多年的顽疾,从而声名鹊起。据朱丹溪自述,许谦因患胃痛而多方求医,用药多“燥热辛香”,治数十年而变成“足挛痛甚”,自己料想已成废人,医生也已技穷。朱丹溪经过细心诊察,用防风通圣散连服半月,泻下“积滞如五色烂锦者,如桕烛油凝者”,近半月,病似退,又半月而进食稍增,但“两足难移,计无所出”。此后,朱丹溪得到“西域之异人”传授的“倒仓法”,得知此法对瘫痪非常有效。朱丹溪经多次实践,确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于第三年三月,将此法用于许谦。许谦服后泻下多次,又饮“轮回酒”数杯。调理半月后,便觉身体轻捷了许多,两足渐能活动,不久便行动自如了。  朱丹溪经过临床实践的不断探讨和总结,领悟到“集前人已效之方,应今人无穷之病”的弊端,体会到《和剂局方》用药偏于温燥,若滥用则流弊不少。同时,因其父亲死于“内伤”,伯父死于“瞀闷”,叔父死于“鼻衄”,幼弟死于腿痛,妻子死于“积痰”,都是由于“药之误也”,使得朱丹溪多有困惑而不得解,可谓“心胆摧裂,痛不可追”。继而,朱丹溪决定再度外出求师,以“为之依归,发其茅塞”。  元泰定二年(1325),朱丹溪45岁,已有医名,为寻找医学真谛,外出千里求师,渡钱塘江,千里迢迢来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后到宛陵(今安徽宣城),又上南徐(今江苏镇江),辗转建业(今南京),“但闻某处有某医,便往拜而问之”,“连经数郡”,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位适合自己的老师。后又到定城,得到“寒凉派”刘完素所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和“补土派”李东垣的书稿,耳目为之一新,但始终未得“的然之议论”。有人告知,杭州罗知悌医术高明,学问精湛,于是不顾夏日炎热,日夜兼程,匆忙赶到杭州求教。  罗知悌(?~1327年),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大约生于1238~1243年间,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年轻时入黄门为宦官,精于医学。其时,南方盛行《局方》之学,而北方刘完素则创“火热论”,倡言医学新理论。河间之学传于荆山浮屠,游行至江南而再传罗知悌于杭城。罗知悌得刘完素之学,复旁通张子和、李东垣二家学说,成为江南接受医学新思想的**人。罗知悌促进了北学南渐,开创了“医之门户分于金元”的新时代,名闻一时,曾以医术侍奉宋理宗,甚得宠厚。其好读书,善识天文、地理、艺术等。  朱丹溪“候门下三载”,1325年秋,罗知悌终于收他为徒。因“念其诚”,“尽以其术授之”。罗知悌当时年事已高,由朱丹溪伺诊,尽授其医术,朱丹溪因此而得以自创一家。据朱丹溪自述,罗知悌治病并无固定药方,诊病时必令弟子诊视脉状回禀,但卧听口授,用某药治某病,以某药监某病,以某药为引经,而一方之中,自有攻补兼用者,也有先攻后补者,有先补后攻者。这使朱丹溪深受启发,大悟古方治今病,焉能吻合?而以古方治今病,正如拆旧屋凑新屋,须经匠人之手方可,这即是“随时取中”之意。《格致余论·张子和攻击注论》记有这样一则医案:“因观罗先生治一病僧,黄瘦倦怠,罗公诊其病,因乃蜀人,出家时其母在堂,及游浙右经七年。忽一日,念母之心不可遏,欲归无腰缠,徒而朝夕西望而泣,以是得病。时僧二十五岁,罗令其隔壁泊宿,每日以牛肉、猪肚、甘肥等,煮糜烂与之。凡经半月余,且时以慰谕之言劳之。又日:我与钞十锭作路费,我不望报,但欲救汝之死命尔!察其形稍苏,与桃仁承气,一日三帖下之,皆是血块痰积方止。次日只与熟菜、稀粥,将息又半月,其人遂如故。  ……

作者简介

  杜松,女,1978年出生,辽宁省丹东市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医学博士,中医基础理论专业;从事中医诊法理论研究、中医名家学术思想研究、现代重大疾病的中医诊疗理论研究、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参编《温病大成》《中医学导论》。《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编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辽宁省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975”计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首席科学家;2002年至2015年期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医痰证理论研究、中医名家学术研究、日本汉方医学研究。主编《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等。著有《日本汉方医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