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吴鞠通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吴鞠通

1星价 ¥24.8 (5.5折)
2星价¥24.8 定价¥4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324247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70
  • 出版时间:2017-09-01
  • 条形码:9787513242479 ; 978-7-5132-4247-9

内容简介

吴瑭,字配珩,号鞠通,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卒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江苏淮阴人,清代有名医家,温病四大家之一;著有《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等。吴鞠通明确提出了四时温病的范围和种类,为温病病种的划分确立了理论依据;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焦辨证理论,确立了三焦分证的治疗原则,总结了辛凉解表、清热化湿、透营清热、养阴生津等治法,并创制了银翘散、桑菊饮、三仁汤、加减复脉汤等治疗温病的方剂。吴鞠通不仅精通温病,而且通晓内伤杂病诊治,在妇科、儿科疾病的辨治上也颇具特色。刘寨华编著的《吴鞠通》内容包括吴鞠通的生平概述、著作简介、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后世影响等。

目录

生平概述
一、时代背景
二、生平纪略
(一)潜心苦读,历十七载
(二)瘟疫流行,活人甚多
(三)谨慎求真,著书立说
(四)献身医学,大医情怀

著作简介
一、《温病条辨》
二、《吴鞠通医案》
三、《医医病书》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一)以《内经》为本
(二)学宗张仲景
(三)取法吴又可
(四)师承叶天士
二、学术特色
(一)温病三焦辨治理论
(二)温病病因病证特点
(三)温病治疗方法
(四)温病治疗禁忌
(五)温病三焦用药特点
(六)温病“救阴保津”论
(七)温病“五大危重证”论
(八)温病服药论
(九)温病辨舌论
(十)温病辨脉论
(十一)温病验效方
(十二)温病医案选析

临证经验
一、内科杂病诊疗经验
(一)内科杂病诊疗特点
(二)内科杂病验案选析
二、胎产病诊疗经验
(一)胎产病辨治特色
(二)妇科病、胎产病验案选析
三、小儿病诊疗经验
(一)小儿病辨治特色
(二)小儿病验案选析

后世影响
一、历代评价
二、学派传承
三、后世发挥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吴鞠通》:  一、学术渊源  吴鞠通注重继承中医经典,博采众家之长。其在温病学方面的学术思想,禀承《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同时吸收和借鉴吴又可、叶天士等明清医家的学术成就。正如他在《温病条辨·杂说》中所述:“《灵枢》《素问》《神农本经》《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为医门之经;而诸家注论、治验、类案、本草、方书等,则医之子、史、集也。经细而子、史、集粗,经纯而子、史、集杂,理固然也。学者必不可不尊经,不尊经则学无根柢,或流于异端。然尊经太过,死于句下,则为贤者过之。”他还指出,《温病条辨》“悉遵《神农本草经》《内经》《难经》《玉函经》《临证指南》,以及一生体验为准”。《温病条辨·凡例》云:“故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总之,吴鞠通以中医经典为根柢,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强调以实践体验为准。  (一)以《内经》为本  吴鞠通重视经典,尤其视《内经》为经中之经,其学术思想受《内经》影响*深。《温病条辨》是其基于《内经》理论,并博采历代名贤精妙,结合自身实践经验而写成。正如《温病条辨·凡例》所述:“瑭故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为是编之作。”首先,其将《内经》理论作为该书的立论基础,故在书中开篇列《温病条辨·原病篇》,引用《内经》19条原文,均为温、热、暑病之论,并加以精辟的解释,阐明温病之本始。内容包括温病的病因、发病、病机、临床表现、辨证方法、鉴别诊断、预后和治法及善后调理等。吴鞠通将《内经》之论置于卷首,显然是将其作为辨治温病的指导思想。吴鞠通指出,温病之病名源于《内经》,且温病的病因与运气有关,与气候反常的温热有关。并非寒邪,这与传统的伤寒概念截然不同。温病的发病季节,多发于春而不限于春季,包括各个季节。温病的病机为正邪交争,治则为“泻其热”“实其阴”。要清热养阴,注意保正气,存津液;亦注重预防,强调治未病。温热病发病都是以发热为主证,但需要五脏分证论治。吴鞠通通过“引经十九条”的阐释,告诉后世温病学理论是建立在《内经》的基础之上,即早在《内经》时温热病的辨证论治大纲就已初步形成。  其次,《温病条辨》的三焦辨证和三焦治则理论,也都源自《内经》。吴鞠通将《内经》的“三焦”之论,运用到三焦证治理论之中。如《灵枢·营卫生会》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又日:“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分别用上、中、下三焦,代表人体不同部位的脏腑及其生理功能。吴鞠通正是在深刻领会这些论述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温病的发生、发展与三焦所属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理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  ……

作者简介

  刘寨华,女,1976年出生,黑龙江省黑河市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博士,中医基础理论专业;从事中医藏象理论研究、中医养生理论研究、中医名家学术思想研究。参编《中医学概论》《中医学导论》《古代中医时病医案》《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辽宁省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975”计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首席科学家;2002年至2015年期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医痰证理论研究、中医名家学术研究、日本汉方医学研究。主编《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等。著有《日本汉方医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