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方直解
读者评分
5分

经方直解

1星价 ¥31.2 (6.5折)
2星价¥31.2 定价¥48.0
商品评论(1条)
***(三星用户)

质量还不错

学术特色和行文风格颇具中西汇通学派的韵味

2022-08-13 15:45:17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320052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10,570页
  • 出版时间:2010-08-01
  • 条形码:9787513200523 ; 978-7-5132-0052-3

内容简介

本书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于一炉, 对原书条文进行重新整理编排, 并结合原书条文, 对人的生理病理、经方之医理药理进行阐释, 并于方后附名医医案。

目录

总论

太阳篇(抵抗开始篇)
桂枝汤
麻黄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加葛根汤
栝楼桂枝汤
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
竹叶汤

病转阳明篇(转归篇之一)
白虎汤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桂枝汤
竹皮大丸
大青龙汤
文蛤汤
麻杏石甘汤
麻黄升麻汤
苇茎汤
甘草汤
猪肤汤
葶苈大枣泻肺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续命汤
葛根芩连汤
黄连阿胶汤
白头翁汤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黄芩汤
黄芩加生姜半夏汤
竹叶石膏汤
三物黄芩汤
栀子豉汤
栀子甘草汤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厚朴汤
枳实栀子豉汤
栀子干姜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苦参汤
雄黄熏方
黄连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乌梅丸
泻心汤
调胃承气汤
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
鸡屎白散
麻仁丸
大黄甘草汤
厚朴三物汤
蜜煎导
猪胆汁导
桃核承气汤
抵当汤
抵当丸
下瘀血汤
土瓜根散
红蓝花酒
大黄廑虫丸
鳖甲煎丸
大黄牡丹汤
赤小豆当归散
枳实芍药散
排脓散
排脓汤
升麻鳖甲汤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
茵陈蒿汤
茵陈五苓散
栀子大黄汤
栀子柏皮汤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大黄硝石汤
猪膏发煎
硝石矾石散
风引汤
猪苓汤
当归贝母苦参丸
黄连粉

病转少阳篇(转归篇之二)
文蛤散
五苓散
苓桂术甘汤
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苓芍术甘汤)
真武汤
附子汤
泽泻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甘草汤
茯苓泽泻汤
苓术甘姜汤(肾着汤)
猪苓散
半夏厚朴汤
半夏散及汤
苦酒汤
小半夏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生姜半夏汤
半夏干姜散
大半夏汤
干姜人参半夏丸
橘皮汤
橘皮竹茹汤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枳术汤
小青龙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
桂苓五味甘草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茯甘五味姜辛夏仁汤
苓甘五味姜辛夏仁黄汤
厚朴麻黄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天雄散
旋覆花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泽漆汤
十枣汤
甘遂半夏汤
己椒苈黄丸
大黄甘遂汤
瓜蒂散
藜芦甘草汤
皂荚丸
射干麻黄汤
紫菀汤
蜀漆散
半夏麻黄丸
越婢汤
防己黄芪汤
防己茯苓汤
蒲灰散
一物瓜蒂汤
黄芪桂枝芍药苦酒汤
桂枝加黄芪汤
葵子茯苓散
牡蛎泽泻散
麻黄加术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桂枝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乌头汤
矾石汤
侯氏黑散
四逆散
小柴胡汤
小柴胡加芒硝汤
大柴胡汤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百合地黄汤
百合鸡子黄汤
百合滑石代赭汤
百合滑石散
百合洗方
栝楼牡蛎散
甘麦大枣汤
茯苓杏仁甘草汤
橘枳姜汤
桂枝生姜枳实汤
栝楼薤白白酒汤
栝楼薤白半夏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
薏苡附子散
乌头赤石脂丸
九痛丸
厚朴大黄汤
木防己汤
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大陷胸汤
大陷胸丸
小陷胸汤
三物白散

病转少阴篇(转归篇之三)
桂枝加附子汤
乌头桂枝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头风摩散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赤丸
薏苡附子败酱散
温经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
芎归胶艾汤
当归芍药散
当归散
白术散
麻黄醇酒汤
甘草麻黄汤
麻黄杏子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白通汤
甘草干姜汤
干姜附子汤
四逆汤
四逆加人参汤
茯苓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大乌头煎
柏叶汤
黄土汤
酸枣仁汤
炙甘草汤
防己地黄汤
八味肾气丸
栝楼瞿麦丸
赤石脂禹余粮汤
桃花汤
诃梨勒散

病转太阴篇(转归篇之四)
桂枝加桂汤
奔豚汤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大黄汤
小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
当归建中汤
厚朴七物汤
大黄附子汤
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
旋覆代赭汤
附子粳米汤
大建中汤
理中丸
桂枝人参汤
吴茱萸汤
麦门冬汤
薯蓣丸

病转厥阴篇(转归篇之五)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节选

  《经方直解/民间中医拾珍丛书》:  【附】名医医案选录  一、师曰:予忆得丁甘仁先生逝世之一年,若华之母于六月二十三日亲至小西门外观看房屋。迨回家,已入暮。曰:今夜我不能亲视举炊,急欲睡矣。遂盖被卧,恶寒甚,覆以重衾,亦不温。口角生疮而目红,又及似热证。腹中和,脉息浮紧有力。温覆已久,汗仍不出,身仍无热。当时天时炎暑,但予麻黄二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服后温覆一时,不动声色。再作一剂,麻桂均为三钱,仍不效。更予一剂,如是续作续投,计天明至中午,连进四剂,了无影响。计无所出,乃请章生次公来商。次公按脉察证,曰:先生胆量,何其小也?曰:如之何?曰:当予麻桂各五钱,甘杏如前。服后,果不满半小时,热作,汗大出,臭气及于房外。二房东来视,掩鼻而立,人立房外内望,见病者被上腾出热气,于是太阳病罢,遂转属阳明,口干渴,脉洪大而烦躁。乃以调胃承气汤下之。嗣后病证反复,调理月余方愈。周身皮肉多作紫黑色,历久方退。(《经方实验录》)  二、汪某,以养鸭为业。残冬寒风凛冽,雨雪交加,整日随鸭群蹀躞奔波,不胜其劳。某晚归时,感觉不适,饮冷茶一大盅。午夜恶寒发热,咳嗽声嘶,既而语言失音。曾服姜汤冲杉木炭末数盅,声亦不扬。晨间其父伴来就诊,代述失音原委。因知寒袭肺金,闭塞空窍,故咳嗽声哑。按脉浮紧,舌上无苔,身疼无汗,乃太阳表实证。其声喑者,非金破不鸣,是金实不鸣也。《素问·咳论》云:“皮毛者,肺之合也。”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形寒寒饮则伤肺。”由于贼风外袭,玄府阻闭,饮冷固邪,痰滞清道,治节失职之所致。宜开窍宣肺气,不必治其喑。表邪解,肺气和,声自扬也。疏麻黄汤与之。麻黄9克,桂枝、杏仁各6克,甘草3克。服后温覆取汗,易衣两次。翌日外邪解,声音略扬,咳嗽有痰,胸微胀,又于前方去桂枝,减麻黄为4.5克,加贝母、桔梗各6克,白豆蔻3克,细辛1.5克,以温肺化痰。继进两剂,遂不咳,声音复常。(《治验回忆录》)  三、陈某,年六旬。小贸营生,日在风雪行走,冬月感寒……病人云头痛甚,不能转侧,足筋抽痛,不能履地。稍移动则痛欲死,发热无汗,脉紧有力,乃太阳伤寒证也。即以麻黄汤取汗,果微汗出而头足痛减,稍能进食,以其元气素亏,继进桂枝新加汤四剂,痛减,食更增,调理月余,始能外贸。(《古方医案选编》)  四、本村宁某之亲戚,男性,年30余,自外地来就医。得嗜睡病已4年,终日倦卧而睡,呼之虽醒,移时又睡,外出行路倒于路旁,立时即睡,深以为苦,虽四处求医,又皆不效。乃细察问其素体,又毫无他疾,堪称健壮。只其脉象略见浮濡,当属阳气不振。沉思良久,不知从何处方。回忆《灵枢·口问》篇有“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阳气盛,则寤矣”之句,但其未言人阳气因何不盛,病因何在又不得知,据何立法处方实乃犹豫不定。忽又忆起柯韵伯阳气开阖之论。人之嗜卧乃阳气从阖而不得开,当用麻黄汤从太阳以开阳气,使其开而不闺则病自除,乃处麻黄汤,试与服之。麻黄3克,桂枝10克,杏仁10,甘草6克,升麻3克,党参20克。水煎服,日2次。不料两剂服完,病人复诊时却欣喜万分,连连诉说睁开眼了,已不再想睡觉了。病已转愈,乃依原方,麻黄用至10克,再服两剂,病未复发,乃欣然而归。一年后相遇,诉其病已痊愈。(《六经辨证实用解》)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