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文化中国·边缘话题·第五辑:陈寅恪·自由独高标
读者评分
5分

文化中国·边缘话题·第五辑:陈寅恪·自由独高标

1星价 ¥17.4 (3.0折)
2星价¥17.4 定价¥5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ztw***(三星用户)

质量很好内容经典

2024-11-17 21:08:25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884065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0
  • 出版时间:2020-06-01
  • 条形码:9787548840657 ; 978-7-5488-4065-7

本书特色

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

内容简介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陈寅恪:自由独高标/文化中国边缘话题》描写了陈寅恪跌宕起伏又充满传奇的一生,从幼年陈寅恪开始,一直到陈寅恪去世,从当时的大环境和陈寅恪个人的行进轨迹,向读者展示了陈寅恪的心历路程。

目录

引言 澡雪见精神
**章 凭栏一片风云气
——山河岁月,波澜人生
**节 从“读书种子”到四大导师
1.在留日大潮中
2.复旦的“学霸”
3.蒿目时艰多乡愁
4.他乡通读《资本论》
5.“试水”新政权
6.天才成群地来
7.辨伪识真,变废为宝
8.文献主义的浸染
9.坚持中国文化本位论
10.举荐之趣和《与妹书》
11.艰难蜕变
第二节 八干里路云和月
1.撤离北平
2.奔赴长沙
3.转战蒙自
4.昆明讲史
5.牛津梦断
6.投入选战
7.滞留香港
8.难舍桂林
9.爱上成都
10.复归清华
11.艰难抉择
第三节 康乐园的美丽和忧愁
1.南岭温情
2.自由高歌
3.好事多磨
4.书生反击
5.暮年膑足
6.人生绝唱

第二章 遥望长安花雾隔
——书生意气,家国情怀
**节 在香港沦陷的日子里
1.进退维谷
2.港大任教
3.著书立说
4.香港沦陷
5.无课可上
6.度日如年
7.浩然之气
第二节 对科学院的答复
1.历史所所长的人选
2.请君出山
3.百无一用是书生
4.对科学院的答复
5.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第三节 学人的辉煌
1.一代大家
2.治史成就
3.新考据学成就
4.区域文化成就
5.宗教学成就
6.语言学成就
7.教育成就
8.诗歌成就

第三章 种花留与后来人
——薪火相传,润物无声
**节 从清华到中大
1.执教清华
2.执教联大
3.执教西大
4.执教燕大
5.执教中大
第二节 教授的教授
1.何谓“教授的教授”
2.吴宓教授之教授
3.冯友兰教授之教授
4.季羡林教授之教授
第三节 可以托付生命的弟子
1.蒋天枢
2.刘节
3.王永兴
4.许世瑛
5.陈守实
6.翁同文
7.汪筏
8.金应熙
9.周一良

第四章 患难朋友犹梦存
——高山流水,灵犀相通
**节 王国维:风义平生师友间
1.王国维之死
2.忘年交
3.永恒的纪念碑
第二节 吴宓:双星银汉映秋华
1.双星初识
2.双星再聚
3.昆明避难
4.再聚成都
5.生命会晤
6.肝胆相照
第三节 傅斯年:天下英雄独使君
1.两代姻亲
2.四年同学
3.慧眼识珠
第四节 四女史:红巾翠袖谁揩泪
1.知音冼玉清
2.知心黄萱
3.知交高守真
4.贤内助唐篑
结语 声远听风铃
附录一 陈寅恪与敦煌学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凭栏一片风云气  ——山河岁月,波澜人生  **节 从“读书种子”到四大导师  1.在留日大潮中  1840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击穿了大清帝国深闭固拒的铜关铁锁,也催醒了一部分优秀士人去睁眼看世界。随着1901年更加屈辱的《辛丑条约》尘埃落定,“救亡图强”成为时代主旋律,一批批青年学子跨海渡洋,去向打败了中国的“先生”——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偷经学艺,以期收拾山河,振兴中华。这时,已从南昌移家江宁(南京)的陈三立也打算将两个儿子——衡恪、寅恪送往日本求学。他在1901年秋冬之交(《辛丑条约》刚签订不久)写有七律《晓抵九江作》以抒心志:  藏舟夜半负之去,摇兀江湖便可怜。  合眼风涛移枕上,抚膺家国逼灯前。  鼾声邻榻添雷吼,曙色孔篷漏日妍。  咫尺琵琶亭畔客,起看啼雁万峰巅。  这是一首直指《辛丑条约》的嫉世忧时之作,是没有问题的。其颔联、颈联直吐胸中愤懑而破腔排空,苍凉悲切又怀有希望。末旬那高翔于“万峰巅”上的“啼雁”,正是其希望所寄。诗中“曙色”“啼雁”,既泛指当时的留洋或留日浪潮,又暗喻即将投入这一浪潮的两个爱子——他们既是国家复兴的希望,也是白戊戌维新以来遭到重创的义宁陈氏家族再度崛起的希望。  中日甲午战败后,举国震惊之余,人们开始瞩目日本。陈宝箴、陈三立倾力参与的戊戌维新运动便以日本为效法对象。日本政府为缓和甲午之后的对立情绪,遂邀请中国派遣学生留日。1896年,驻日公使裕庚因使馆工作需要,招募戢冀翠、唐宝锷等十三人到日本留学,开留日之先声。到1900年,留日学生总数已达一百四十三人。  从1901年起,鉴于《辛丑条约》带来的困境,清政府大力提倡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并许诺留学归来分别赏给功名、授以官职。1905.年,清政府又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出国留学遂成为知识分子救亡图存与发展自己的一条出路。而日本政府则企图通过留学生来培植它在中国的势力,顺带获取一些外汇;日本中下层人士希望和中国友好,加强文化交流,也主张吸引中国留学生赴日。在两国朝野的鼓动下,一时留日学生势如潮涌。据统计,1901年留日学生人数为两百七十四人,1902年夏为六百一十四人,1904年为一千四百五十四人,1905年冬为两干五百六十人;1906年夏为一万二千九百零九人,年底达一万七千八百六十余人,为留日学生人数的*高峰。  1902年3月24日,年仅十三岁的陈寅恪,在南京长江码头登上了日本轮船“大贞丸号”,幸运地成为皇皇留日大潮的一员。  作为世家子弟的陈寅恪,虽然家世已经没落,但仍能靠着亲戚的关系来赢取这次赴日留学的机会——尽管只是白费。这样的机会,举目四万万中国人不是谁想有就能有的。为他带来幸运的是他的亲舅舅俞明震。  俞明震(1860—1918),字恪土,在陈寅恪出生那年的1890年中进士。这进士好像是专为小陈寅恪中的一样——在陈寅恪十三岁这年,俞明震已凭进士资历做了江南(南洋)陆师学堂兼附矿务铁路学堂的总办(即校长,实于1901年就任)。其时俞明震受两江总督刘坤一委派赴日本视察学务,兼送江南陆师学堂及附矿务铁路学堂二十八名学生官费留学日本,于是顺便把两个外甥陈衡恪、陈寅恪送出国门,带到日本。  陈寅恪后来回忆说,他于赴日途中,在上海碰见了李提摩太——就是那位先前在中国大力鼓吹西学,狂热支持维新变法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用熟练的汉语夸奖陈氏昆仲的此次东洋求学:“君等世家子弟,能东游甚善。”能得到这位差点成为光绪皇帝顾问的洋人如此称赞,少年陈寅恪当然“甚喜”;但当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还不在此,而是这位“老外”那口流利的京片子(即北京话)。这件看似不经眼的事,却成为以后陈寅恪去发奋通晓二十多国外语的一个重要诱因。  陈寅恪抵日后,即与长兄衡恪一道,以舅舅俞明震家族随员的名义,获日本外务省批给的“家族滞在”签证,以“听讲生”的身份,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学中有周树人(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笔名鲁迅)、林伯渠、李四光等。是年底,衡恪获官费留学生名额,仍在弘文学院补习日语。两年后,即1904年夏,陈寅恪在暑期中返回祖国,同仲兄隆恪一同正式考取官费留日。是年秋,他再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1905年冬,陈寅恪因脚气病日益严重,已不能再坚持学习,遂于寒假之时,与陈衡恪、隆恪一道从东瀛归国,此后再未踏上前后呆了三年多的这片所谓“日出扶桑”之土。不过衡恪、隆恪则于1906年返日继续求学,相继获得大学文凭;周树人、林伯渠、李四光等也先后学成归来,只有陈寅恪仅为弘文学院的高中肄业生,没有文凭。  陈寅恪求学日本的三年多是否失败了呢?不然。**,这三年多,他已全面掌握了日语,这是他平生精通的**门外国语言。第二,在这三年多,他大体了解并能剖析日本历史和社会风俗的流变及现状。第三,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对日本学术文化的由来、特点及其内容作了较深入探讨。因为有了这些铺垫,陈寅恪尔后才能顺利完成像《元白诗笺证稿》这类涉及日本文化的力著。更重要的是,由于陈寅恪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心理具有深刻认识,所以后来方能在抗战未起之时即识透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抗战中坚持民族大义,抗战末期为盟军出谋划策。  尽管如此,从当时的表象看,陈寅恪在日本的三年多求学可谓星光暗淡,这让望子成龙的陈三立颇为不甘,一直耿耿于怀。这反倒为陈寅恪更多的留学经历开启了大门,为他更远更开阔的读书之路留下了空间,为其*终修炼成“读书种子”埋下了伏笔。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