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学生心理健康分析与危机干预研究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6397213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69
- 出版时间:2019-11-01
- 条形码:9787563972135 ; 978-7-5639-7213-5
内容简介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也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更具深刻的实际意义。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涉及每个年轻的生命,因此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必须与时俱进,因为心理活动既有其客观性,又有其历史性与文化性,辩证地、发展地看待大学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应对成长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危机,并主动地开展预防与干预工作,必然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心理危机知识,掌握心理危机预防的技能与方法,进一步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完善。 《学生心理健康分析与危机干预研究》根据当今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多角度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理论知识以及预防、应对与干预工作做了系统的介绍,共包括八章: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分析、大学生常见心理适应问题探究、大学生心理危机概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大学生自杀及其干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学生心理健康分析与危机干预研究》可作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指导用书,也可作为学生、教育工作者、家长等学习心理危机预防知识的参考用书。
目录
**节 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危机易感因素
第二节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危机
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分析
**节 心理健康状态等级
第二节 正常心理状态
第三节 异常心理状态
第三章 大学生常见心理适应问题探究
**节 新生适应不良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不良
第三节 情绪困扰
第四节 职业生涯规划
第五节 网络成瘾综合征
第六节 情感困惑
第七节 学习困扰
第四章 大学生心理危机概述
**节 心理危机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种类及高发群体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第四节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评估
第五章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节 危机干预理论探源
第二节 危机干预实践探索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
第六章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
**节 扩展视野下的危机干预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危机教育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
第七章 大学生自杀及其干预
**节 大学生自杀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大学生自杀的预防与干预
第三节 大学生自杀干预的方法
第八章 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节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节选
(一)哀伤辅导模式 由林德曼发展的“哀伤辅导”概念是当前危机干预理论*为重要的基础。林德曼强调在强烈的悲痛面前,人不能沉湎于内心的痛苦中,而要让自己感受和经历痛苦、发泄情感(哭泣或哀号),否则就容易产生不良后果。“哀伤辅导”的内容包括体验失去亲人的痛苦、接受失去亲人的现实、在失去亲人的情况下调整生活。目前,“哀伤辅导”理论在世界很多国家都得到蓬勃发展,其在危机干预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对丧失重要亲人的当事人进行相关辅导,可使其恢复信心、重新树立生活目标。 (二)平衡模式 平衡模式认为,危机状态下的当事人通常都处于一种心理情绪失衡状态,他们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当前的需要。因此危机干预的工作重点应放在稳定当事人情绪上,使他们重新恢复到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这种模式适合应用于危机的早期干预阶段。在早期危机阶段,个体处于极度茫然、混乱和自我失控状态,这一时期的干预工作应主要集中在稳定个体的心理和情绪方面,在其达到某种程度的稳定之前,不宜采取其他干预措施。 (三)认知模式 认知模式认为,危机导致心理伤害的主要原因在于当事人对危机事件或与事件有关的事实进行了错误的判断,而不在于事件本身或与事件有关的事实。该模式要求危机干预工作者帮助当事人认识到存在于自己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成分,重新获得思维中的理性和自我肯定的成分,从而使当事人能够实现对于危机的控制。认知模式较适合于那些心理危机状态基本稳定下来、逐渐接近危机前心理平衡状态的当事人。 (四)心理社会转变模式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人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心理危机是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危机的考察也应从个体内部和外部因素着手,除了考虑当事人的心理资源和应对能力外,还要了解当事人的同伴、家庭、职业、社区的影响。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将个体内部恰当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当事人有更多可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同认知模式一样,心理社会转变模式也适合于那些心理状态比较稳定的当事人。 (五)支持和干预技术 支持和干预技术用于危机的不同阶段,且侧重点各有不同。危机初期,当事人的情绪很不稳定、焦虑程度较高,这一阶段支持技术的应用旨在使当事人的情绪状态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可以运用暗示、保证、疏泄、改变环境、药物等方法,如果有必要,还可考虑短期的住院治疗。 在危机后期,干预技术占主导地位。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当事人学会应对困难和挫折的一般性方法,这不但有助于其渡过当前的危机,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当事人的适应能力。危机干预工作者在干预过程中的职能:帮助当事人正视危机、找到正确的应对方式;帮助当事人获得新的信息或知识;尽可能地在日常生活中为其提供帮助,帮其回避一些应激性事件;避免给予其不恰当的保证,敦促其接受帮助;等等。 (六)教育、支持和训练的社会资源工程模式 这一模式是在为一些面临危机的社会团体提供支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目的在于在人力资源有限时,可以通过训练团体领导的方式使其为大家提供及时的危机干预和减轻情感痛苦的服务,从而使团体内的心理健康资源得到*大的利用。这一模式也包括对其他人员如牧师和警察的培训,是开发环境支持资源的成功尝试。 (七)折中的危机干预理i仑 折中的危机干预理论是指从所有危机干预的方法中,有意识的、系统地选择和整合各种有效的方式和策略来帮助当事人。正因为如此,折中主义很少有理论概念,而是各种方法的混合物。 折中干预理论是以任务为指向的,它的主要任务如下。 ①确定所有系统中的有效成分,并将其整合为内部一致的整体,使之适合于需要阐释的行为资料。 ②根据对时间和地点的*大限度的了解,考虑所有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标准以评价和操作临床资料。 ③不确定任何特别的理论,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得到成功结果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不断的实验。 折中理论始终认同以下两种观点。 ①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危机都是独特的。 ②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危机都是类似的。 这是其可以将不同理论和模式进行整合的认知基础,其不局限于任何一种教条式的理论和模式,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将各种理论和模式结合起来,综合运用。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2.2¥45.0 -
女性生存战争
¥29.9¥66.0 -
我们内心的冲突
¥14.4¥42.0 -
自卑与超越
¥18.1¥39.8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6.7¥45.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8.4¥39.8 -
偏见
¥16.1¥56.0 -
书影三叠:人文学术访谈录
¥19.6¥58.0 -
咬文嚼字大赛场
¥12.2¥35.0 -
说文解字-影印本
¥13.2¥38.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1.2¥32.0 -
冬季里的春闱:1977年恢复高考纪实
¥25.0¥75.0 -
性心理学
¥18.4¥58.0 -
乡土中国
¥13.2¥26.0 -
中国人的名·字·号
¥10.0¥28.0 -
乡土中国-彩色插图版
¥15.3¥39.8 -
校雠蒙拾 读韩蠡解
¥7.4¥16.8 -
生活的科学
¥10.0¥36.0 -
人际交往心理学
¥13.0¥38.0 -
如何阅读不同的文本
¥14.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