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微南京 一代水工汪胡桢与南京“新村”建设

微南京 一代水工汪胡桢与南京“新村”建设

1星价 ¥27.3 (7.0折)
2星价¥27.3 定价¥39.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82838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28
  • 出版时间:2020-08-01
  • 条形码:9787559828385 ; 978-7-5598-2838-5

本书特色

对于汪胡桢,可能了解的人不多,不过对于水利界业内人士来说,这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当然可能也仅限于对其“一代水工”“中国连拱坝之父”等名号的认知,其他方面则基本一无所知。“微南京”丛书策划小组在对南京城市历史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汪胡桢的多重身份,其中*引人关注的就是他曾作为一名房地产精英,一度活跃于南京的城市建设领域。除此之外,他还是当时有名的水利教育家,为我国水利事业培育了一大批人才;他还曾参与翻译和出版了一批水利方面的图书,可以称得上一位多面手。正是这一发现促成了这本小书的诞生。 1927—1937年是南京民国政府大兴土木的十年,也被人们称为“黄金十年”,同时也是时局动乱的一个时期。而汪胡桢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偶然投入到南京的房地产开发事业中,将自己的“新村”建设理念发挥到了极致。他与他所创建的金陵房产建设社、乐居房产公司,先后开发了良友里、梅园新村、桃源新村、复成xin村、竺桥新村等一系列“新村”,成就了很多经典,给南京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民国建筑。 正如作者所说,这些“新村”是从民用建筑和居民社区回看“首都建设”的标本,不仅是难得的建筑遗产,也是难得的城市人文遗产。然而时至今日,这些“新村”早已不再“新”,大都淡出人们的视野,有的甚至已经“消失”,当年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实在是一种遗憾。于是作者写作这样一本小书,通过汪胡桢的这段房地产开发经历,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了这些“新村”的原貌,旨在使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老建筑得以浮出水面,回归到人们的视野当中,以期引起大众对南京民国建筑的更多关注,为其他学者专家研究和还原南京城市历史,提供另一种思路和可能。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南京历史文化的通俗学术型著作。其从有名历史人物之一——水利专家汪胡桢入手,挖掘了其水利专家身份之外的另一重身份——房地产精英。本书以大量的史料为基础,梳理了汪胡桢在南京“黄金十年”建设时期组建的乐居房产公司及其开发的房产,并重点对其中的几个“新村”进行了调查探访,从建筑本身、所涉人物及历史事件等方面还原了这些“新村”的旧貌,一定程度了反映了南京民国时期的繁华一面。

目录

前言

上编 汪胡桢的多面人生

不忘初心的“一代水工”

求真务实的水利教育家

土木工程学翻译家

死而后已的出版家

中编 汪胡桢的房地产事业

早期的房地产开发实践

进军房地产业之前

从合作建房到公司运作

乐居房产公司发展始末

下编 乐居房产“新村”探秘

良友里初试身手

梅园新村美名扬

桃源新村的联排公寓

复成新村——幸存的经典

消失的竺桥新村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房地产开发的经典之作 之所以说复成新村是房地产开发的经典之作,主要是基于以下一些分析。 现在的南京民国建筑,人们比较津津乐道的还是行政建筑、公共建筑、文教科研建筑、纪念建筑、使馆建筑、官邸建筑、宗教建筑等,但对民国时期的住宅建筑,相比较而言,关注度就不大了。即使有所关注,也仅限于颐和路公馆区。 由于《首都计划》将颐和路一带定义为**住宅区,加之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众多高官入住此区域,这一带就成了所谓的“官僚上层阶级住宅区”,故而广泛认为这一带的住宅是民国时期*高档的。其实这样的观点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南京相当数量的民国住宅都建于 1933年之后。至 1949年,这些住宅大都换了多次住户。比较大规模的变动有这样两次(正常的房产买卖除外):一是 1937年 12月南京沦陷以后,二是 1945年 9月抗日战争结束以后。现在颐和路公馆区挂牌了不少国民党高官的公馆,但这些人大都是 1946年左右才入住,而 1949年前就离开了,实际入住的时间*多也就两三年,故将这里定义为“官僚上层阶级住宅区”显然有点牵强。 现在的颐和路 8号被称为“阎锡山公馆”,其实阎锡山只是 于1949年 4月14—22日在这里住了几天而已 1935年 2月 18日的《朝报》上刊有阿凡的《京市新住宅区杂记》一文,对当时颐和路一带的新住宅区有段描述,可见当时那里的荒凉: 为了所谓监工的职务关系,搬到京市**新住宅区来居住已三个月了。地址在清凉山下,由山西路西行即至,原来是些荒凉崎岖的坟地田野,由市政府收买了转卖给民众盖屋居住的。 新住宅区的道路是市府计划营造的,现正开着夜工赶筑,什么牯岭哪,天竺哪,宁海哪……名目繁多,为外人所不详知。所以一般工人告诉亲戚朋友,都说是在山西路做工,有人要往新住宅区来,也说:“我到山西路去。”…… 其实*初入住颐和路一带的住户中,铁道部的人员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他们之所以选择在这里购置房产,和这里距离铁道部近有关。 购置房产,一是要看地段,二是要看开发商的实力。 复成新村建成出售时,**新住宅区基本都还是荒地,且远离市区,也没有什么市政配套设施。从地段上讲,复成新村则有着巨大优势。从交通环境看,其东边是秦淮河,西边是京市铁路,新村周边马路系统完善,水陆道路畅通;从人文环境看,东边隔河有南京**公园、公共体育场、通俗教育馆、中央大学工学院,西边有公安局教练所、南京女子中学、太平路商业中心,生活较为便捷。按现在的说法,复成新村处于绝对的黄金地段,故乐居房产公司才会对复成新村有这样的宣传:“本村与南京商业中心之太平路、*优美之**公园及公共体育场、富有诗意之秦淮河均甚邻近,而空气清新,宜于居家,在首都无出其右。”[1] 开发商的实力,首先体现在其核心理念上,还有就是资金保障以及设计能力。在这些方面,乐居房产公司都具有一定优势。 **新住宅区位于颐和路一带,自 1933年起,陆续建成住宅 287处。**新住宅区开始建设的时间和乐居房产公司成立的时间基本是一致的。就建筑体量来说,至 1937年12月,乐居房产公司所建的房屋已非常之多,仅梅园新村、桃源新村、复成新村、竺桥新村就接近两百幢了,一家公司开发的房产就快赶上**新住宅区了,其实力确实不容小觑。 现在南京的民国建筑(尤其是颐和路公馆区一带)大都为西式风格住宅楼,也多为学者所推崇,但我们感觉这些楼房的设计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从西方照搬过来的,并没有什么创新性可言。 1930年 10月中原大战结束后,很多人就开始考虑在南京买地建房了,而此时西式住房的建筑图纸也及时在市场上出现了。那段时期,有关西式住房图纸的出版物较多,所以可以推测南京的民国住宅设计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此。例如1930年 11月 18日的《中央日报》**版上就刊有共和书局发布的信息: 《首都计划》公布时,颐和路一带还是荒地,没有什么高大建筑, 更谈不上配套的市政公共设施[《*新南京全图》(1927年),上海中华书局 ] 美国*新式住宅图出版 定价洋:二元。实价洋:一元六角 编辑者:杨健士 那时留学归来的人也很多,例如南京*大的营造厂“陈明记”老板陈烈明的儿子陈裕华,于 1931年获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后回国,1933年出任“陈明记”营造厂总经理兼技师。这些人都从国外带回了很多西方的建筑图纸,自然都会派上用场。 更有甚者,有些人自己还设计画图建房。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就是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的妻子杨步伟。杨步伟在《一个女人的自传》中说,她在兰家庄“房子的设计画图等等都是我打草稿,再给人画蓝图,包工的人也就照葫芦画瓢做”,“没料到车房顶上加的一间和正房接头的地方,因为车房低了四尺接不起头来,人走不过去,只可以跳下去。无法办,只得在上面加了一个台子,下面的楼梯才可以通过去,人人看了都要莫名其妙一下。朋友们以后都笑我这个好设计家,他们一盖房子就说不要像赵太太样,楼梯下不去,上面加一个台子”。 相比而言,乐居房产公司在住房的设计上有自己的创新。 乐居房产公司在 1937年 3月 15日的《中央日报》**版上刊登《乐居房产有限公司迁居新厦**贡献》公告,一是告知公司迁址到中山路 69号,二是展示了*新的复成新村房屋的效果图,称*新的房屋为“便殿式住宅”。由效果图可知,此为中式平房,为中国的宫殿式建筑,完全不同于其他西式楼房。应该说,这是“首都黄金十年开发”期住宅建设*辉煌也是*后的作品了。 此图展示的是复成新村*西边的几幢“便殿式住宅”的效果图。 2017年 6月7日采访复成新村时,老居民说 20世纪五六十年 代曾见过复成新村 28、30、32号的房屋,屋顶为琉璃瓦,漂亮之极 现在复成新村 28、30、32号屋顶已不见琉璃瓦,外围环境也较 糟糕,让人难以想象其八十多年前的风采了 [1] 南京乐居房产股份有限公司:《复成村房屋说明书》,1935年 12月印制。参见蔡晴、姚赯《南京近代住区的营建特征与保护观念初探》,《华中建筑》2006年第 11期。

作者简介

尹引,南京地方文史研究者。与友人组建“微南京”人文工作室,编录有《南京愚园文献新编》《宁墨公诗集》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