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象与原理:黑格尔论述市民社会的不同视角

现象与原理:黑格尔论述市民社会的不同视角

1星价 ¥34.6 (7.2折)
2星价¥34.6 定价¥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088888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78
  • 出版时间:2020-09-01
  • 条形码:9787560888880 ; 978-7-5608-8888-0

本书特色

刘心舟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法哲学原理》作了系统的对比研究,从中发现围绕着现代性问题,黑格尔的这两本书在视角上呈现出一种市民社会在主观意识中的“现象”与客观发展中的“原理”的相互关系。这一切入问题的角度本身,至少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尚属新奇并耐人寻味。 刘心舟的独到之处,在于**,她把《精神现象学》中的黑格尔理解为一种“主观意识介入其中”的黑格尔。第二,她把《法哲学原理》中的黑格尔,看成是一个跳出了自己的主观意识经历,从而能对市民社会采取一种客观分析的黑格尔。 摘自本书序《现代性中的伦理困局》 陈家琪(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

内容简介

本书对黑格尔早期《精神现象学》和晚年《法哲学原理》所提出的两种市民社会理论分别进行梳理,比较它们的不同,揭示它们的对应关系,并讨论了黑格尔前后期对市民社会的态度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本书适合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者、学生、哲学爱好者阅读。本书对黑格尔早期《精神现象学》和晚年《法哲学原理》所提出的两种市民社会理论分别进行梳理,比较它们的不同,揭示它们的对应关系,并讨论了黑格尔前后期对市民社会的态度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本书适合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者、学生、哲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序 绪论 **章 意识视角下的教化王国——主体的分裂与市民社会自治 **节 意识视角:主体性的觉醒与现实王国的分裂 一、从自然意识到精神 二、怀疑主义与意识的经验科学 三、教化作为自身异化的精神 第二节 所有权:现代市民社会的基石 一、主体的分裂:道德和权利 二、权利的分裂:人权或公民权 三、所有权作为“天赋权利” 第三节 分工与财富:经济关系的体系化与绝对化 一、劳动分工作为社会组织的形式 二、封建农业与城市商业之争、土地权力的祛魅 三、从权力到财富:“反政治的政治哲学” 第四节 原子个人与经济关系的统治: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基本诊断 一、自由意识与劳动概念一现代的成果与问题 二、原子式的个人与“散文气味”的时代 三、教化王国的分裂——权力与财富的善与恶 第二章 知识视角下的伦理世界——重返伦理实体 **节 知识视角:合乎理性的知识与和现实的和解 一、何谓知识及知识的体系 二、知识视角下的市民社会:外部国家 三、知识视角下的自由:从“选择的自由”到“必然的自由” 第二节 道德、法权和警察:从“所有权”回到“人权” 一、道德的独立价值 二、作为个体性原则的法权 三、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务 第三节 需要的体系:自下而上的合法化 一、具体的社会:分工和等级 二、对经济关系之体系的批判:贫困问题 三、如何解决贫困:从家庭内部救助到社会救助 第四节 教育、等级和同业公会:市民社会的深度伦理化 一、教育的双重功能:技能知识与伦理知识 二、家族伦理的替代者:等级和同业公会 三、从伦理到政治参与 第三章 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调和何以可能——逻辑的与历史的论证 **节 理解“罗陀斯”:自上而下的合理化 一、三种错误的国家观 二、现代国家的理念:特殊利益和普遍精神的统一 三、从市民社会中警察权到国家中的行政权 四、从市民社会中的政治参与到国家中的立法权 五、社会舆论对代议制的补充 第二节 历史哲学的尝试 一、历史与时代精神的变迁 二、历史哲学视野下的市民社会及“历史的终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心舟,同济大学-柏林洪堡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南昌大学哲学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古典哲学、政治哲学。出版译作:《尼采》、《韦伯与马克思》、《能源自治》(合译)。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