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的金融学:哈佛金融通识课/米希尔.A.德赛
读者评分
5分

生活中的金融学:哈佛金融通识课/米希尔.A.德赛

1星价 ¥24.9 (4.3折)
2星价¥24.4 定价¥5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gua***(三星用户)

现代金融的人性视角

本书试图通过打通金融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帮助读者活用金融智慧,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风险、爱情、人际关系、梦想、失败等人生难题,掌控风险与回报,为读者理解现代金融提供了迷人的人性视角。

2021-02-27 11:47:18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64269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04
  • 出版时间:2020-08-01
  • 条形码:9787559642691 ; 978-7-5596-4269-1

本书特色

★哈佛商学院教授写给普通人的金融知识,真正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萃取而来的金融智慧。《生活中的金融学》没有复杂的公式和图表,而是用故事来梳理金融的核心概念。跨越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帮助读者活用金融原则,处理风险、爱情、人际关系、梦想、失败等人生难题,掌控风险与回报,收获智慧人生。 ★哈佛MBA毕业生的“*后一课”,哈佛教授赠送给毕业生的人生箴言。人们普遍认为金融行业冷酷无情,金融从业者也一直被误解和诋毁,本书为金融专业的学生和金融从业者提供了看待金融的新视角——金融,与人性息息相关。 ★诺奖得主、哈佛教务长、黑石集团副主席、学者、畅销书作者、金融从业者、各类媒体争先推荐。

内容简介

《生活中的金融学》缘起于哈佛MBA毕业生的“很后一课”,是哈佛商学院教授写给普通人的金融知识。一名篮球运动员,为什么要参加棒球、足球、高尔夫球等其他运动比赛?为什么对我们助益优选的人际关系,反倒不是很亲近的朋友?如何为房屋估值?购房比想象中不值?为什么CEO去世,公司的股价不降反升?年轻有为的高管,如何领导比自己资历更丰富的下属?还有文学作品《傲慢与偏见》与风险管理、当代艺术家杰夫·昆斯与融资杠杆、法国大革命与年金、约翰·弥尔顿……本书跨越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电影等多个领域,真正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萃取而来的金融智慧。 2016年诺奖得主奥利弗·哈特这样评价本书:米希尔·A.德赛是博学多闻的经济学家。在《生活中的金融学》中,他为读者理解现代金融提供了迷人的新视角,让我们看到了金融学的重要观念是如何体现在历史、文学和艺术领域的。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文学艺术与生活,人文学科的学生则可以学习金融知识,所有人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目录

自序

引言 金融和美好生活

**章 命运之轮

生活*基本的问题就是直面无序、混沌,摸索其中规律,不否认混乱,并且努力与之共处。保险就是用以解释这一切的核心隐喻——通过实践、实用主义和同理心。

第二章 风险交易

保险是用以管控一系列风险——比如死亡、寿命,或者天灾——的强大工具。但并没有保险涵盖我们在劳动市场或婚姻市场遇到的风险。幸运的是,金融借用保险的逻辑,创造出了两大风险管控工具——期权和分散投资。

第二章 论价值

从哲学角度看金融的估值理论就顺理成章了,我们不都在努力创造价值吗?金融对价值的探寻,就是我们对生存意义的求索。

第四章 成为你自己的制片人

这些孩子长大后,成了典型的代理人,因为需要被赞赏而不停地追求更多成就。但作为成人的委托人,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完成这种委托。

第五章 没有金融就没有爱情

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的金融活动到汽车产业兴起,再到网络时代伊始,金钱和爱情一直有不可否认的联系,而且越来越多的金融故事和并购的智慧,确实可以给如何经营爱情提供一些很好的见解。

第六章 梦想成真

正是对杠杆的巧妙利用,他才从金砖赌场走到了今天。《大力水手》今天就站在拉斯维加斯永利酒店的购物广场入口处——这里也是由杠杆浇灌的梦想之家。

第七章 转败为胜

破产不是通过简单的道德准则或者某些决策规则就能判断的。相反,破产是一个能够让人深切体会到相互竞争的责任的过程,就像美好生活一样。

第八章 为什么大家都讨厌金融

我们生活中的故事其实一共也不过那么几个。其中有些,如我们所见,讲的是空洞的积累和无止境的欲望。而有些讲的是心,是努力工作,如何选择就看我们的智慧了。而我推荐亚历山德拉.柏格森的故事。

后 记

致 谢

注 记

注 释


展开全部

节选

金融和美好生活 “华尔街与大街”a 的比喻风靡大街小巷,反映出的是大家对金融的一个普遍观点,那就是金融汲取的价值比其创造的要多。同时,“金融是多么重要”这个意识也逐渐深入人心。从退休金到买房、教育投资,生活无处不金融。人们对金融既怀疑又好奇,再加上金融本身的神秘,更让人们对它又爱又恨。 这就给金融从业者带来了很多麻烦。他们必须解释清楚自己的工作及其合理性,才能重新赢得人们的信任。他们需要证明金融活动实际上是能创造价值的。对个人来说,在这样一个被打上了消极标签的行业工作,也会给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因为人们对金融业不抱希望,从而导致金融从业者自己也对金融业不抱什么希望,进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我们如何才能让每个人都接受金融这个概念呢?我们该如何让金融重拾道德观念,从而让金融行业有所改善呢? 本书想另辟蹊径,透过人性看金融,让人性回归金融。金融要解决的问题和它所使用的工具、原理,放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故事里*容易理解。在这里,我们不再只用规则和愤怒解决金融问题,而是回到金融的核心概念和金融的初衷,这样才能确定金融是在创造价值,而非单纯地索取。通过将这些核心概念融入文学、历史、哲学,我们希望人们与金融产生共鸣,让金融远离腐败。 将金融与故事联系起来缘于一个偶然的发现。2015 年春,我再次陷入一个以前经常陷入的窘境——在*后一刻想尽办法兑现承诺。我答应了给哈佛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毕业班上“*后一课”。所谓的“*后一课”,其实是一个传统,教授为毕业之际的学生送上几句人生哲理。这个传统是为了让大学回到过去那个更纯真的时代。这一刻,我们都回归了大学*本真的概念,课上不再仅仅是专业化知识的传播,正如一百五十多年前约翰.亨利.纽曼所说:“任何知识的大体概念都可以在家从书本上学到;但个中细节、色彩、声调、气味和它栩栩如生的活力,这些只能让过来人言传身教。” 我一开始拖延了一段时间,本来打算躲回熟悉的领域,于是我将讲座的主题定为近期美国企业的金融发展,题目就叫“慢镜头下美国的杠杆收购”,主要讲述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并扭转近期的股份回购风潮。我的论点很明确,它会很有煽动性,而且为了让我自我感觉更加良好,我还对自己说,我讲的内容比其他满是空话的“*后一课”干货更多。 在我定下题目之后,我见了一位好朋友兼同事。去年,我们俩还就如何通过逼迫自己面对新挑战来提高自己进行过一系列辩论。在我将自己的决定告诉他后,他沉默了。我体会良久,才理解他无声的质问:“真的吗?你认为这是他们毕业之际所需要的人生箴言?你认为你需要这个吗?” 他的沉默让我意识到,若果真如此,我才真的是错失了良机。他的友谊给了我力量,让我鼓起勇气思考对我来说什么才是新挑战,那就是让社会科学家放弃数据和熟悉的经济学模型。于是我决定放弃熟悉的主题,转而选择谈一谈美好的人生。但是我不过是个普通的中年人,我对生活的美好又有多少了解? 很久以来我一直有一个困扰,那就是人们普遍认为市场经济,尤其是金融行业,是一个冷酷的领域,只有避而远之,才有可能得到幸福生活。人们已经对诋毁金融习以为常,先入为主地认为金融对世界贡献的价值少之又少,更别说其背后有什么智慧可言。金融业高层笨拙地将金融比作“神旨”更是帮了倒忙,加深了人们心中金融并无智慧的印象。 但这种对金融、对市场的抵触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有问题的。首先,拒绝承认金融与市场是智慧的源泉,对解决这个问题就毫无助益。许多高学历人才从事着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的工作,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金融事务上。我们说金融没有价值,就是在鼓励金融从业者从事毫无是非观,把个人的、道德的自我和工作隔离开来的工作。这是难以持久的。你能一辈子从事没有智慧、准则和价值观的工作,还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吗? 先不说这种想法有多么不切实际,它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我的许多朋友和学生都很爱金融、市场、商业等,他们认为这些事物是对生命的肯定。然而在他们的理解中,金融确实绝非神旨,在金融工作中,他们也没有感受到真正的乐趣。难道冷酷而缺乏道德价值的东西,真的能给人带来乐趣和专业领域的成就感吗?如果这种普遍的认知无用且错误,与之相反的观点又该是怎样的呢? 意料之中,我选择的新题目就是“生活中的金融学”,但其实我自己都不敢说理解它的意义。接下来的数周里,我惊讶地发现,将金融与生活联系起来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难。讲座结束后,作为工商管理硕士的学子们,反应之热烈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更多——那些不再那么高高在上,而是真正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萃取而来的金融智慧。职业中期的管理者尤其喜欢这个观点,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挑战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之前也有过这种情况:我在兑现承诺的过程中,意外地得到了远远大于投入的回报。 作为将金融核心理念与如何使生活更有意义结合起来的手段,讲座已经算是很成功了,但这和写书完全是两回事。金融与生活的联系,给能欣赏商业的人群讲一个小时不是问题。但足够我写出一本书,传达给形形色色的人吗?是讲座还是出书? 在为这些问题感到困扰时,我突然想起,我见过的*精准的对金融的定义并非来自教科书,也不是来自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的特别报道,而是出自一位塞法迪犹太人于 1688 年在阿姆斯特丹用西班牙语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在《困惑之惑》(Confusion De Confusiones)中,约瑟夫.德.拉.维加生动地描述了让当时众多目击者着迷的初期市场经济。当时动荡的市场只有一家公司的股票,那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其势力与影响力放在今天,应该堪比谷歌、阿里巴巴和通用电气的合体。 德.拉.维加的一些理念看上去有些老旧,比如他写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红利发放“有时是以香料的形式……完全由董事随心而定”。但故事的其他部分也出人意料地有现实意义,比如,他为过低利率如何催发泡沫经济、破产企业该如何重组等提出了一种解释。 他并没有枯燥地描述这些市场的本质,而是用讲故事的形式——故事的主体是一个商人、一个哲学家和一个股东的对话。商人和哲学家分别代表了实干家与思想家,因为不懂金融市场的运行原理,于是一同向股东请教。 当哲学家说自己对金融市场知之甚少时,股东对金融的描述让我*为欣赏:“我必须得说,亲爱的老先生,如果您对这神秘莫测的欧洲*公平、*狡诈的事,这世界上*高尚、*声名狼藉之物,这世界上*精致、*粗俗的商业一无所知,那么您实在是位无知的人。因为它是学术的精华,是欺诈的典范,是智慧者的试金石,是鲁莽者的墓碑,是*有用的宝藏,是灾难之源,像西西弗斯一样永不得闲,也是被捆绑在永不停止之轮上的伊克西翁。” 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德.拉.维加就展现了金融的至善和至恶——正是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其他故事中的金融。我一直喜欢故事,但身为经济学家让我不再相信故事,而现在我要再来看看它们了。 很快,我就开始在文学、哲学、历史,甚至流行文化中寻找金融的影子。一旦看出了个中相似之处,我就一发而不可收。我开始理解金融为何与这些领域联系甚深。许多人不信任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因为他们认为市场、金融都站在人性的对立面。但事实也许恰恰相反。金融,其实和人性息息相关。 从另一个视角举个例子。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认为,所谓责任与义务,根植于“世界上*古老的人际关系,即买家与卖家的关系,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这是史上**次人与人之间出现了高下之分,在这个例子里,个人**次开始以其他人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尺。至今,还没有哪个文明尚未发现这种关系。设定价格,衡量价值,确立等价物进行交换——这一切在人类形成的早期思维中占据了很大的空间,甚至这个过程就是思维本身。这就是所谓精明的*早起源:……人类形容自己是一种会评判价值的生物,一种会定价、会衡量的生物,人类‘天生就要算计’”。 摆脱了将金融、市场经济与人性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后,我决定写一本书,将二者联系起来。我希望用这种联系来纠正金融,让它更易于被人们所了解。 后面的章节可以以任意顺序阅读,但我对全书的结构安排是有深意的。希望读者仅仅通过读几个故事,就能不知不觉地上一堂金融课,并体察金融的直觉。 虽然很多人都喜欢将金融学类比为物理学,但更贴切的类比其实是生物学。就像分子生物学,金融也有一个分支专门研究生活大厦*重要的一块砖,这个分支就是“资产定价”。金融的另一个分支叫作“公司金融”,类似于社会生物学,主要研究我们所观察的世界中偶然的、混乱的部分。本书就遵循将金融大致分为这两部分的理念。 前三章主要讨论资产定价的*基本问题——人们该如何面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风险?构思本书让我意识到了保险对于金融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保险对我的世界观的重大影响,所以**章主要通过弗朗西斯.高尔顿的高尔顿钉板、作家达希尔.哈米特、哲学家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还有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讲述风险与保险的基本常识。 第二章将保险的逻辑推展到两大关键的风险管控策略——期权与分散投资,与应对不确定性的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本章主要借简.奥斯汀、安东尼.特罗洛普和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作品来分析金融。有了风险与保险的基础,第三章我们将分析风险与回报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是如何决定价值创造的条件的。约翰.弥尔顿、塞缪尔.约翰逊以及天资的寓言将成为我们的向导。 金融的“资产定价”分支旨在通过考虑资产带来的风险,以及承担这些风险所获得的回报来评估资产的价值。很多人不相信市场经济是确立真正价值的机制。本书的**部分,围绕价值的问题——价值从何而来,我们应当如何衡量它——从多个角度将金融和人性联系起来。 资产定价为风险和价值提供了很有力的观点,但这是以忽略了生活中的混乱因素为代价的。事实上,资产定价的起源就是那个讲述了一个小岛上生活着一群人的故事,岛上的人各自拥有不同的果树,只能拿自己树上的水果与他人进行交换。资产定价只考虑了所有者与孤立的资产之间的关系,因此去掉了大量的复杂性,比如企业,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资源、信息不对等。这些混乱恰是我们每天生活中都要遇到的,而这就是公司金融的内容。 再接下来的四章讨论的就是这些混乱的因素。第四章讨论了投资人与其拥有的潜在的经营性资产之间的关系,以及由同样怀有其个人动机的第三方来参与将出现何种结果。由此凸显出的委托人(股东)与代理人(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正是公司治理的问题,甚至恐怕是现代资本主义*核心的矛盾所在。如梅尔.布鲁克斯《金牌制作人》和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在长篇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所展示的,委托代理问题也是我们在生活中有意或无意地代表他人利益时十分好用的基本模型。 既然已经介绍了公司的概念,我们就可以考虑一下,公司应该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进行组合,也就是所谓的“合并”。在第五章里,我们将比较其与恋爱的异同,通过探讨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和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兴起,以及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并购失败案,阐述爱情与金融千丝万缕的联系。接下来的两章通过探讨负债的概念,以及过度负债的后果——破产,综合讨论了资产定价的风险以及混乱、复杂的公司金融。艺术家杰夫.昆斯和威廉.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让我们得以从一个更个人化的角度理解借款的承诺。而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美国殖民时期*富有之人传说般的陨落,以及对美国航空公司破产的案例分析,让我们了解了过度借贷的风险和义务冲突的益处。 *后一章希望能综合全书,给全书各章所提出的高尚的金融概念与当下金融的相悖之处赋予一点合理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以及西奥多.德莱塞在其作品中阐述了人们眼中典型的金融;而薇拉.凯瑟在其作品中提出了人们应该如何做到与全书各章所提到的合理的金融概念相符的行为。之后全书以一个简短的后记和详细的参考书目(包括深入阅读的建议书目)作为结束。 本书带领大家略观了金融的两大分支——分子生物学(资产定价)与社会生物学(公司金融),希望通过这场剖析金融之旅,还大家一个有血有肉、有生命的金融,让大家更好地掌控生活中的风险和回报。

作者简介

米希尔.A.德赛,现任教于哈佛商学院与哈佛法学院,主要教授金融、税法和创业等课程,同时还为哈佛在线教学的HBX平台开发在线金融课程。其在企业金融、国际金融和税收政策方面拥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曾数次受邀至美国国会参加听证会,在全球多家大型企业和组织担任咨询顾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