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与中华文明(精)

黄河与中华文明(精)

1星价 ¥44.2 (6.8折)
2星价¥44.2 定价¥65.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114702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26
  • 出版时间:2020-09-01
  • 条形码:9787101147025 ; 978-7-101-14702-5

本书特色

1.逐段梳理,完整呈现黄河地理全貌
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你知道黄河究竟从哪里来,源头是什么样子的吗?
黄河九曲十八弯,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何画出壮丽的大河,中华儿女又如何建设大坝、水电站,让母亲河更好地造福人民。
从黄河源头直至入海口,逐段梳理流域面貌、重要支流、地理水利,信息量巨大。
全书彩印,配有大量精彩航拍图,更有高科技软件专业制作的黄河流域图独jia呈现。
2.从上古到当下,黄河流域的兴衰历史娓娓道来
中华文明如何在黄河流域兴起,*早的“中国”二字在哪里发现?
秦汉和唐宋是黄河流域的辉煌时期,黄河儿女繁衍生息,又由于战乱向其他地域迁移,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你的祖先,是不是就来自黄河呢?
我们的祖先对黄河做过怎样的探索,又是怎样一代代治理黄河的?
3.高屋建瓴,解析黄河形成原理和治理方案,展望未来
河流为什么对人类文明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黄河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为什么是黄的,它有变清的那一天吗?
黄河历史上曾经有过较长时期的相对安流,从中汲取经验,有助于当下的治理;梳理黄河流域璀璨的文明遗产,为当下继承与开发提供方向。
4. 历史地理领域一流学者葛剑雄教授新作,数十年心得汇于一书
葛剑雄教授,我国著名历史学者,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他师从谭其骧先生,也继承了老师对河流的研究,数十年来始终关注黄河,研究成果与心得尽汇于此书。既有翔实细致的具体数据、文献资料,又有历史传说、人物故事,更有宏观视野和理论构建。无论是想了解黄河,还是治理黄河、弘扬黄河文化,这本书都不容错过。

内容简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黄河安澜就是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欣欣向荣的保证和象征,对黄河的治理和对黄河文明的弘扬,也是党中央一贯放在重要位置的工作。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宣传阐释关于黄河治理的中央精神和决策部署,中华书局特邀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葛剑雄先生撰写《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葛剑雄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是历史地理领域的品质专家,他师承谭其骧先生,多年来一直关注河流文化领域。本书开首之“引言”部分,即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从理论角度为黄河治理以及黄河的重要性提供了充分论证。以下七章,首先梳理黄河地理全貌,随后从黄河如何孕育中华文明,古人对黄河的考察与认识,黄河为何浑浊而容易泛滥,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如何治理黄河等各方面娓娓道来,梳理黄河的历史沿革、地理变迁,展现黄河与中华文明的紧密联系。很后展望新形势下的黄河发展,指出黄河的治理已经取得靠前的成绩,河清有日,未来可期。

目录

引言 河流与人类文明

一、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二、人类与河流的互动

**章 大河上下

一、源在天上:黄河上游

二、中流砥柱:黄河中游

三、奔流向海:黄河下游

第二章 黄河—— 中国的母亲

一、无可争辩的地位:本土古人类的发祥地

二、农业文明的曙光,中华文明的起源

三、中国的来历

四、天下之中——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第三章 黄河儿女

一、商周时期:华夏的扩展

二、秦汉的开拓与移民

三、南迁的序幕

四、永嘉南渡

五、向西北和东北的迁移

六、怛罗斯的战俘和安史之乱后的南迁浪潮

七、靖康之乱后的南迁和金、元时的外迁

八、开发边疆

九、各族人民的大熔炉

十、黄河儿女的贡献

第四章 黄河之水天上来——探寻河源

一、导河积石

二、重源伏流

三、亲历河源

四、探寻河源

五、测定正源

第五章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一、大庆关沧桑和洛水、汾水入河之谜

二、变化莫测的下游河道

三、分流湖沼何处觅

第六章 俟河之清 人寿几何

一、世界*大的黄土高原:黄河泥沙及其来源

二、下游悬河:惊人的泥沙堆积

三、中游来沙,暴雨助虐

四、干支流的下切和侧蚀

五、沟壑的发育和塬的缩小

六、从统万城兴废看沙地的扩展

七、平原飞沙何处来

八、森林的消失

九、八百年安流谁创造

第七章 大禹的事业——历代治黄

一、大禹治水

二、战国筑堤,河道固定

三、瓠子堵口

四、贾让的“治河三策”

五、王景治河

六、高超合龙

七、贾鲁河的来历

八、潘季驯“束水攻沙”

九、靳辅和陈潢的贡献

十、近代水利学家的代表——李仪祉

第八章 黄河万古流

一、黄河能长期安流吗?

二、悬河会落地吗?

三、黄河能变清吗?

四、黄河流域能保持繁荣吗?

五、中华民族复兴,黄河文明永葆青春

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来源

展开全部

节选

无可争辩的地位:本土古人类的发祥地
现在的黄河自西向东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和自治区,而在历史时期,黄河下游还曾经流过今河北省、天津市、安徽省、江苏省四个省市,整个黄河下游总冲积平原的面积共约25万平方千米。今天的海河水系是在公元3世纪以后才开始出现和形成的,而黄河夺淮的历史直到1947年才*后结束。因此,历史时期的黄河流域面积比今天要大,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千米。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一直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早在汉代就被尊为“四渎”(当时认为四条*大的河流,即黄河、长江、淮河、济水)之宗。黄河一向被称为哺育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黄河流域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在黄河流域以外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辽河流域、燕山山区等地新的考古发现,有人对此说法提出了异议,有人认为有关黄河在中国早期文明的地位的历史应该重写,或者说中华文明不止这一个摇篮。还有些人认为,黄河自古以来带给中国人民的只是灾害,黄河对中国弊大于利,甚至黄河是近代中国落后、封闭的根源。
如果我们尊重历史事实,不抱任何偏见的话,就可以十分明确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根据迄今为止的科学研究包括考古发掘的成果,上述看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特别是近年公布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结论,已经对这些质疑作了明确的回答。
遗传学家研究人类基因结构普遍的共同性及其流传分布的过程,肯定人类都起源于东非,大约在8万—10万年前迁入中国。但另一个无法否定的事实,是在中国境内的确发现了大量在10万年前就存在的古人类及他们留下的遗址、遗物。对这些古人类及他们存在年代的鉴定,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那么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这些古人类以后全部灭绝了,所以今天的中国人完全是来自非洲的古人类的后代;一是尽管今天的中国人主要是来自非洲的古人类的后代,但在中国本土的古人类并没有完全灭绝,其中一些人已经融合于外来的人口中。
我认为,无论*终的结论是什么,在探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时,中国本土古人类的存在和活动都不应忽视。举个*简单的例子,从非洲迁来的古人类到了中国以后为什么选择某些地方定居呢?除了当时当地的自然条件外,有没有此前的本土古人类活动造成的因素或留下的条件呢?所以讨论本土古人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还是有意义的。
考古学一般将距今二三百万年至一万年左右的时间段称作旧石器时代。在中国境内已经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大约有两千处,其中近一半分布在黄河流域。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早的古人类是蓝田人,距今已有70万—115万年,1963—1964年发现于陕西蓝田县公王岭,*新的研究成果认为蓝田人的年代还应更早。其次是北京猿人,亦称中国猿人,距今约70万年,1927年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发现于黄河流域的距今3万—1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还有山西襄汾县丁村的丁村人、陕西大荔甜水沟的大荔人、山西阳高县许家窑的许家窑人、内蒙古乌审旗萨拉乌苏河(即红柳河)的河套人等,时间稍晚的人类文化遗址还有山西朔州市寺峪遗址、河南安阳县小南海洞穴遗址、山西沁水县下川遗址等。这些遗址不仅分布面广,内容丰富,而且持续时间长,具有连续性。如北京周口店的遗址,既发现了约7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也发现了距今18000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
当然,黄河流域之外也已经发现了重要的古人类遗址,如目前我国*早的元谋猿人的化石是在云南元谋县发现的,距今约170万年。还有安徽和县的和县人,也有三四十万年的历史。此外有马坝人(广东韶关)、长阳人(湖北长阳)、柳江人(广西柳江)、资阳人(四川资阳)、左镇人(台湾台南)等。但除了元谋猿人外,其他的都晚于蓝田人和北京人,数量和延续性方面还不能与黄河流域相比。
所以,尽管其他地区也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但黄河流域无疑是*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发祥地,所起的历史作用自然要大得多。

作者简介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著名学者,尤精于历史地理、人口史等领域。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著有《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等,主编有《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