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网络视角下的系统风险与宏观审慎政策

金融网络视角下的系统风险与宏观审慎政策

1星价 ¥37.2 (3.8折)
2星价¥36.3 定价¥9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967298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7
  • 出版时间:2020-09-01
  • 条形码:9787509672983 ; 978-7-5096-7298-3

内容简介

  《金融网络视角下的系统风险与宏观审慎政策》聚焦金融网络视角下的系统风险和宏观审慎政策问题,以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为基础,较为全面的讨论了金融网络的稳定性、网络条件下的系统风险度量、金融网络结构与金融稳定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重点对金融网络条件下的系统风险的形成、扩散及影响机制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探讨了金融体系高度关联背景下的宏观审慎政策选择。  在方法上,《金融网络视角下的系统风险与宏观审慎政策》基于不同信息,构建了多种金融网络模型,开展了对系统风险形成机制的多角度分析,为未来的系统风险模型构建打下了基础。

目录

**章 导论
**节 问题、背景与意义
一、宏观审慎政策与系统性风险
二、研究的背景
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金融体系的关联性特征
一、中国金融体系复杂性与关联度
二、金融体系关联度变化的诱因
三、金融体系关联度变化的影响
第三节 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宏观审慎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节 宏观审慎的内涵及演进
一、关于宏观审慎
二、宏观审慎的演变
第二节 宏观审慎政策的基本要素
一、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
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三、宏观审慎政策的分析基础
第三节 宏观审慎政策的实践进展
一、国际层面的实践进展
二、早期的国别经验
三、各国宏观审慎政策的制度安排
四、我国的宏观审慎政策实践

第三章 宏观审慎政策的新进展
**节 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与互补性策略相关的外部性
二、与资产抛售和信贷紧缩相关的外部性
三、与相互关联性相关的外部性
**节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及其有效性
一、现有工具情况
二、审慎政策工具的使用规则
三、国际经验
第三节 宏观审慎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关系
一、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二、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从理论到制度设计
三、宏观审慎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关系
第四节 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一、审慎工具效果的实证研究
二、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研究:三类分析模型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近期研究
**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冲击来源
一、互联性风险敞口
二、传染机制
三、放大机制
第二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方法
一、特定来源系统性风险指标
二、全局性系统性风险指标
第三节 金融网络模型相关研究进展
一、网络实证研究
二、金融网络理论研究
第四节 系统风险模型开发与应用
一、各国系统风险模型开发与应用情况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系统风险评估模型
三、各国系统风险模型比较
第五节 中国系统风险模型开发思路
一、系统风险模型的思路与技术框架
二、风险冲击的动态机制与时间窗设计
三、金融结构方程
四、建立网络模型

第五章 基于银行间支付与结算数据的金融网络模型
**节 截面维度上的宏观审慎政策
一、截面维度上的审慎目标
二、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
第二节 金融网络结构与宏观审慎政策
一、金融网络与金融风险
二、金融网络与宏观审慎政策
第三节 金融网络理论模型
一、定义流动性风险
二、风险传递机制与均衡支付向量
第四节 基于支付结算信息的实证
一、数据来源与说明
二、银行间网络结构的描述
三、金融机构关联程度实证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分析
**节 现有相关讨论
一、基于CoVAR的分析
二、复杂系统方法
三、直接与间接贡献法
四、政策实践中的识别方法
第二节 系统风险度量:“系统风险曲线”
一、宏观审慎政策目标下的系统风险
二、网络条件下的系统风险
三、系统风险曲线
第三节 系统风险的成本分担
一、对“直接贡献”的衡量
二、对“间接参与贡献”的度量
第四节 基于支付结算数据的实证
一、数据说明
二、估计“系统风险曲线”
三、“直接贡献”的衡量
四、“间接参与贡献”的度量
五、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水平分析
第五节 我国金融网络动态演进:2007~2012年
一、金融网络整体稳定状态的刻画
二、中国金融网络的稳定状况跟踪
三、系统风险曲线:2007~2011年

第七章 基于金融市场信息的风险传染效应分析
**节 基于Shapley值的风险贡献
一、基于资产负债数据的系统风险贡献
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测度
三、主要测算思路
第二节 基于上市银行资产结构的实证
一、上市银行资产结构情况
二、主要银行系统风险贡献情况
第三节 基于股价信息的机构问金融冲击传递
一、变量和数据选择
二、基于GVAR方差分解的网络分析法
三、全样本金融冲击传递结构及其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金融冲击动态传递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一、动态关联结构
二、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网络结构、风险扩散与系统性风险形成
**节 理解金融网络
第二节 相关的文献综述
一、理论研究
二、关于网络传染效应的实证
三、关于网络理论的研究
第三节 银行网络模型构建与结构参数设定
一、银行网络模型构建
二、个体冲击与风险扩散传递机制
第四节 风险扩散与动态传递效应模拟
一、银行资本充足水平与风险扩散
二、银行间市场风险暴露与风险传染
三、网络关联性与风险传染
四、网络集中度与风险传染
第五节 流动性风险与货币市场波动
一、抛售与价格
二、变现风险模拟
第六节 非均匀连接网络结构影响
一、非均匀网络模型扩展
二、非均匀网络结构影响模拟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选择
**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索引
专家推荐表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贾彦东,统计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副研究员,现任职于人民银行。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建模、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货币政策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及系统风险模型开发和应用等。2009-2011年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以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和特别资助项目;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