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7152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81
  • 出版时间:2020-08-01
  • 条形码:9787520371520 ; 978-7-5203-7152-0

本书特色

《资源与社会:以商周时期铜器流通为中心》借助了微量元素分组和铅同位素分析等科技方法,将科学数据置于考古学背景下进行解读。在针对铜器生产来源和流通体系的研究中,首先根据铜器形制、纹饰、铭文、铸造水平等因素建立既反映文化属性又反映生产属性的考古学分类标准。在此分类标准基础之上,结合微量元素、铅同位素分析,探讨不同类别铜器使用原料来源的异同。由此可将铜器类别与原料类别进行对应,从而判断铜器的生产来源;进一步结合其他地区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则可复原铜器的流通体系。依此思路,该书对商至西周时期铜器资源的生产、流通情况做了系统研究,结合其他考古学线索,认为早中商时期、晚商时期和西周时期的资源流通模式各有特点。

内容简介

资源与社会的关系是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本书以商周时期铜器资源为中心,首优选行系统性的考古学研究,再针对性的开展科技分析,以“形”、“工”、“料”结合的思路全面复原了商周时期铜器的生产和流通体系。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其他类别的资源,参考考古学材料以及甲骨卜辞和金文等文献资料,提出早中商时期、晚商时期和西周时期存在着各具特征的资源流通模式。三个时期可分别用“筑城聚珍”、“器料官营”以及“授命分器”来概括。很后,作者以中心与周边的关系为视角,阐释了资源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及其机理。本书以全新的思路与方法系统性的构建起商周时期的资源与社会体系,同时也为考古和科技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典型案例。

目录

**章 绪论
**节 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商周时期青铜器生产体系及矿料来源研究
二 商周时期其他类别资源的研究
三 相关的理论性探索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与思路
二 微量元素分组法的原理与应用
第四节 本书研究采用的相关标准
一 分期标准
二 数据测量和采集标准

第二章 商时期——由“筑城聚珍”到“器料官营”
**节 商时期的采矿与铸铜遗址研究
一 采矿遗址研究
二 铸铜遗址研究
第二节 “筑城聚珍”——早、中商时期以城为中心的资源获取模式
一 商文化区域内的中央与地方——郑州商城与盘龙城
二 商文化区域外的周边地区——中商时期的城洋铜器群
三 小结
第三节 “器料官营”——晚商时期的铜器流通体系
一 商文化区域内的铜业资源分配
二 商文化区域内、外间的资源流通

第三章 “授命分器”——西周时期的铜器流通体系
**节 西周时期的采矿、铸铜遗址研究
一 采矿遗址研究
二 铸铜遗址研究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铜器流通体系
一 姬姓诸侯
二 非姬封国
三 腹心之地——周原遗址
四 王土之外——高砂脊与炭河里遗址
五 其他地点
第三节 金文所见的铜料与铜器
一 带“金”字铭文
二 带“作”字铭文
三 小结

第四章 资源与社会
**节 初现分封——早、中商时期
一 早、中商时期的铜器生产格局
二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流通
三 中心与周边视角下的资源流通
第二节 集权之始——晚商时期
一 晚商时期的铜器流通体系及铜料流通网络
二 商王朝与长江流域土著文化的关联
三 中、晚商之变一资源、政体、礼制
第三节 分封定国——西周时期
一 西周铜器的流通体系
二 原始瓷器的流通
三 资源体系与分封制度
第四节 商周时期的资源流通模式——王朝资源系统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索引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黎海超,男,1988年生,内蒙古赤峰人。于武汉大学考古系获本科、硕士学位,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获博士学位,牛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四川大学考古学系副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考古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物分析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主要为商周考古、科技考古。目前已在《考古》《江汉考古》《考古与文物》、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Archaeometry,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金道瓷行——商周时期北方地区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特别资助等各类项目多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