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史资治(历史中的领导智慧)

读史资治(历史中的领导智慧)

1星价 ¥30.2 (7.2折)
2星价¥30.2 定价¥4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820304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162页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308203043 ; 978-7-308-20304-3

本书特色

王永昌的文字简洁有力,史例详实,寥寥数语,历代贤君良相、先师圣哲的领导智慧便已跃然纸上。此书几经删润,堪称融合中国古典政治智慧和现代领导治理的力作。 ——肖如平,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永昌的文字凝聚了他对历史与现实的广泛思考。古人在历史关键时刻一言一行背后的深意、在命运转折关头一举一动暗含的玄机都被揭示于笔端。如何知人用人、广得民心,何为率先垂范、公而忘私,这些与当代治理息息相关的答案于书中皆有深入浅出的阐释。 ——周光凡,浦东干部学院教授 历史的洪流滚滚而逝,古人的智慧却历久弥新。王永昌的历史杂文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点,披沙拣金,淘尽千古明君贤臣,将其处事之智、立人之德、为政之道娓娓叙来,再发以灼见真知。令人有酌古准今,见微知著之感。 ——司马路,头条号大V、青年作家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涉及的主要人物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领导人物们, 选取的故事则主要是这些杰出领导人物治国理政的故事, 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其对现代领导和社会提供的智慧和启示。全书共分十四部分, 导言统括介绍了中国领导人物的特点, **到十三章, 则分别从“以天下为己任”“劳其筋骨矢志不移”“君臣之道”“将有将器”“务得人心”“识人之法”“将将之道”“宽严相济”“率先垂范”“明智与决策”“政治诀窍”“交往艺术”“自助者天助”等层面对中国历史上的领导智慧进行了论述。

目录

导言 中国领导人物的特点
中国领导人物的谋略至今仍为世人所瞩目
中国领导人物广阔的活动舞台
中国领导人物成长的文化传统
中国领导人物特别讲究治国之道和实行仁政
中国领导人物十分重视斗争策略和以智取胜
中国领导人物特别重视招贤纳才和用人之道
中国领导人物有容天下之量
中国领导人物注重个人修养

**章 以天下为己任
予而勿夺
蔺相如、寇恂不记私仇
孙膑“发疯”胜庞涓
韩信的胯下之辱
刘邦忍辱救父
张良奇遇一老翁
敢触怒皇帝的古弼
宁侮身而不辱国的范仲淹
李泌出于公心保韩混
拒受皇帝赐予特权的大臣
不为女婿走后门的宰相
为国而死,正是大吉
李世民大义灭亲

第二章 劳其筋骨矢志不移
朝夕逸游的隋炀帝与老骥伏枥的曹操
唐太宗论炀帝之失和治天下之难
君臣纵论君主骄奢之害
志高苦大是领导的人生境遇
疾风知劲草
逆境是良药
搬砖砺志
酸甜苦辣成圣人
知所以败,不复败
卧薪尝胆
天下安定,尤须谨慎

第三章 君臣之道
君行八德
人主的十思和九德
权力如魔物
上君尽人之智
知人善任数刘邦
宰相有宰相的事
老隶吏的梃杖
适度授权于人
沉迷酒色,丧志丧命
雄心奋发,励精图治

第四章 将有将器
豁达大度的刘邦
容人小过,必有回报
只听一人之言必成孤家寡人
唐太宗作诗悼谏臣
勇于检点过错
明君兼听,暗君偏信
唐太宗重用政敌之臣
唐太宗奖励言过其实的皇甫德参
忍小忿而存大信

第五章 务得人心
为官为政,以民为本
得天下有道,得民心亦有道
君舟民水
诸葛亮七擒七纵取人心
诸葛亮以信为本
李渊行赏取人心
冯谖买义
晋文公战必以义
宋太宗不杀李继迁之母
约法三章取人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第六章 识人之法
是没有贤能良士还是漏而不知
识人是基本要求
孑L子的识人法
李克的人物鉴定法
六正六邪的人物评鉴法
魏徵的识人秘诀
管仲论值得信赖的人
凌弱必附强,抑强必扶弱
李斯谏秦始皇逐客
知而知之
知而不知

第七章 将将之道
尊之以礼,给之以名
明于知将,以爱驭将
真诚对待和信赖部下
大动干戈保部下
楚庄王不辱失态之臣
信任部属不可朝三暮四
听信谣言,必误大事
齐威王细察明断
怎样赏罚皇亲国戚的功过
对亲信不可酬劳过早
怎样处罚旧臣部属的错误
卫青不杀败军部将

第八章 宽严相济
恩威兼施
唐太宗的讨伐与怀柔
宁越献计还尸体
孙子杀宠妃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又敬又畏与又严又爱

第九章 率先垂范
领导人物须勤奋
唐太宗身先士卒
一个裴矩为何判若两人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韩非子的领导艺术论

第十章 明智与决策
智者与明者
无智名,无勇功
张良之智
范蠡之明
自我磨练
智明不当是陷阱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宋襄公的“慈悲”
切忌“暴虎冯河”
善于退却
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摸着石头过河的诸葛亮

第十一章 政治诀窍
直直曲曲
上善若水
中和平衡
委曲求全
水至清则无鱼
难得糊涂

第十二章 交往艺术
礼之用,和为贵
上下融洽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言谈与人格
画蛇添足与化险为夷
巧言乱德

第十三章 自助者天助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生死有命
天命可信,不可全信
命乃在天与天亡我也
塞翁失马
展开全部

节选

  《读史资治:历史中的领导智慧》:  **章 以天下为己任  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说: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想要成就大事业者和身为社会楷模的大人物,可谓正人君子,而身为正人君子,总是以建立万民同乐的理想社会为己任的;而凡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整日蝇营狗苟的小人物,往往是以获得眼前利益为乐趣的。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诸葛亮认为,君子只有不受蝇头小利的诱惑,才能有远大的志向。他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  致远。  孔子的学生曾子认为,士人应以施行仁政于天下为己任,所以他说,读书的人和为人君臣者,应该刚强而坚毅,因为他们的责任重大,道路遥远。以施行仁政于天下为己任,这责任不能不说重大;至死方休,这道路不能不说遥远。  领导人物非凡夫俗子,一般总要以事业为重,以国家利益为先,不执着于一时一地之得失。“大凡人臣事君之道,公而忘私”,“事君者果能以公胜私,于治天下何难?若挟其私心,则天下必不能治”,这是康熙皇帝说的话。  姜太公说:“天下并非君王一人所有,而是天下人所共有。”所以只有将天下之利分享给天下万民者,才能得到天下,而想独占天下之利者,则会失去天下。  这些话尽管是为帮助君王夺取、治理天下而说的,或者是为统治者维护既得利益而献的谋略,但却道出了一个普遍规律:与民分享天下之利,勤政亲民、公而忘私、先人后己的领导人物,才能获得万民拥戴和赞誉,从而得到天下,治理万民;如果为君者想独占一切权益,专政独裁,为所欲为,横征暴敛,自私自利,必然要失去天下,葬送事业,为万民所抛弃。  予而勿夺  《韩非子》记载着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有一次,齐景公和手下官员晏子外出游玩,他们登上柏寝台,一边望着齐国的景色风光,一边议论着齐国大事。  齐景公问道:“国家现在实在太壮美了,以后谁能够维持这个国家呢?”  晏子回答说:“可能是田成氏!”  景公大吃一惊,有点不悦,而后问明理由。晏子回答说:“田成氏确实有能力掌握齐国人民的心,他向君王要求给大臣加爵禄并施与恩情。借给人民小米时用大斗量,而在人民归还时却用小斗量,施予人民以恩惠。杀牛时他自己只取一盘肉,其余皆分给家臣了。同时,经常注意市场物价,使物品价格不比产地贵。主公您重收夺轻施予,而田成氏却厚施于民。齐国遭受饥荒时,路边饿死的人数不胜数,可是在田成氏管理的地方,人们却乐意去找田成氏帮忙,所以很少有饿死的人。因此,周围的人都很崇拜田成氏,恩及广远,大家都想到他所管理的地方去生活。田成氏的仁德广受人民的颂扬,所以我认为将来的天下可能要为田成氏所有了。”  景公几乎流出了眼泪,然后问道:“这实在令人悲哀,我的天下将被田成氏夺取,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晏子劝他说:“请您别担心,如果您想要把这些夺回来的话,那就要接近贤士,远离奸佞,治乱世,轻刑法,救贫济穷,怜恤孤寡,把恩惠施予不足者,这样一来,人民必然会对您心悦诚服,田成氏便无法夺取您的江山了。”  可是,后来齐景公并没有多施予少夺取,田成氏势力越发壮大,*终夺取了齐国江山。  由此可见,领导人对人民、对他人应该多施恩惠而少夺取。一个单位的领导多为手下的人着想,一个企业和公司多为顾客服务,而不唯利是图,就能为手下和顾客所信任和赞誉,这样的单位和公司就能生机勃勃,兴旺发达。治理国家也是这样,使民乐而不使民苦,使民喜而不使民怒,使民事业有所成就而不加以破坏,多利民而不害民,多给予而少夺取,国家才能繁荣安定,领导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天下才能长治久安。  “予而勿夺”的道理,是很值得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深思的。  蔺相如、寇恂不记私仇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因在与秦国的交涉中大涨赵国威风而立了大功,被赵王拜为上卿,位置排在名将廉颇之上。  廉颇自恃战功卓著,对蔺相如只凭口舌之劳而官位居然在他之上很不服气,于是就对人说:“我遇到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一番。”相如听说后,就常常故意不同廉颇碰面。每当要参加早朝,他就说自己有病不能去,以免与廉颇争席位的左右而发生不快,误了朝廷大事。有一次,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来了,马上让车夫躲避开去。于是他手下的门客们都不高兴,认为他太软弱可欺,连手下也蒙羞受耻,有些人就想离开。相如一再劝阻他们。他对门客发问:“你们看廉颇比得上秦王吗?”门客们回答:“不如秦王。”相如又说:“秦王那样威风,我也敢在朝廷中斥责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很愚笨,难道偏偏害怕廉颇将军吗?我考虑的是,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和廉颇在。如果我们两虎相斗,那就必有一死。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安危为重,将个人私仇、得失放在一边。”  廉颇后来听到了相如的这些话,感到十分惭愧,于是解衣露体,背负荆条,由门客引到相如家里请罪。从此以后,他们两个结为刎颈之交,誓同生死,共同为国效力。  光武帝刘秀复兴汉室时,两个功臣贾复和寇恂间也同样有类似的故事。一次,贾复的部将在颍川杀了人,当时寇恂正好任颍川太守,就将贾复的部将逮捕并处死刑。贾复以为这有辱他的尊严和威信。后来一次带兵经过颍川时,他对手下的人说:“见到寇恂一定要将他杀死。”  ……

作者简介

  王永昌,哲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文史馆馆长,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首席专家,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先后在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哲学硕士、博士学位,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从事政策研究工作,在杭州市江干区任区委书记,杭州市委常委(秘书长),绍兴市市长、市委书记,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  有译著、专著《人与恶》《实践观念论》《实践活动论》《飞翔吧,浙商》《走在山坡上的中国》《金融资本文明论》《自由·代价·价值》等十余本,学术论文300多篇,调研报告和决策建议数十篇,诗歌《九月杭州桂花香》(被选为G20杭州峰会歌曲)《把春天的记忆拉长》《浙商之歌》《玉兰花开春天来》《我总是深深地把你牵挂》《雪中的等待》《美丽花园好浙江》等近百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