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我就是我:童年期自我意识的惊人顿悟

我就是我:童年期自我意识的惊人顿悟

1星价 ¥27.4 (5.6折)
2星价¥27.4 定价¥4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71701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64
  • 出版时间:2020-11-01
  • 条形码:9787520717014 ; 978-7-5207-1701-4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心理学爱好者、研究者,关注儿童成长发展的父母本书不是一本列满一条条育儿实操、拿来即用的实用工具书,而是一本指引你的自我觉醒之书。当你一页页翻看它的时候,你会被深深地吸引,这种吸引源自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渐渐回忆起了童年时的自己,渐渐和书中的一个个故事的主人公一起,开启追溯*初的自我、重新发现自我的奇妙旅程。

内容简介

你可曾记得经历这样的时刻——在那一时刻,你突然清晰地意识到“我就是我,我是独立于他人的独特存在”?这种汹涌澎湃的感觉,就像一种从天而降的启示。 本书是发展心理学中自我意识诞生时刻的本研究专著。荷兰有名儿童心理学教授多尔夫·科恩斯塔姆研究了童年期自我意识的现象学发现。作者通过收集、挑选一系列不同的人对童年的回忆,追踪了儿童对自我建构的过程,儿童的自我意识诞生,以及这种特殊体验发生时的时间、空间、事物等环境和条件。作者探究了这一现象对自我认同的重要性,并在近期新的研究中阐明了这种体验产生的大脑神经作用机制。此外,作者对这一主题已有的相关研究作了梳理,包括荣格、萨特和斯皮格尔伯格等有名心理学家、思想家的相关研究。 童年期的经验影响人的一生,但是孩子自己很难意识到这些,新晋父母也往往容易失察某些关键点。本书从儿童自我意识的突然萌发揭示个体心理的质变性成长,让个人更能了解自己,也让父母从中更理解孩子,从己身观照彼身,为个体成长、儿童心理研究和家庭育儿实践提供了某种启发。

目录

推荐序

译者序

自序

**章 从文学中的自我意识顿悟案例开始

第二章 “我就是我”:自我与他人的分离

第三章 “这是我的身体”:对身体的自我察觉

第四章 镜子:通过镜像建构自我意识

第五章 光明与黑暗:室内

第六章 光明与黑暗:室外

第七章 共情:知觉相对性的顿悟

第八章 空间:突然,我看见了我自己

第九章 时间:自我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

第十章 不寻常案例:其他类型的童年自我意识发现

第十一章 超验体验:自我作为精神总体的一部分

第十二章 科学观点: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

第十三章 赫伯特·斯皮格尔伯格(1904 -1990)

第十四章 自我意识发生机制:我们大脑中的备用网络

第十五章 问与答


展开全部

节选

儿童可能发生的*令人惊奇的一种情况,就是突然意识到他是一个独立的人。这种顿悟在儿童的意识中突然出现时,对他自身的影响有如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通常有过这种体验的儿童,都对此印象深刻。 几个世纪以来,学者们一直努力探寻意识、自我意识等现象的起源。现代发展心理学也致力于确定儿童是怎样及何时形成自我意识的。研究表明,一般而言,儿童的自省能力是逐渐在其心智成熟中发展起来的。我在第十二章里对迄今已知的在儿童早期的这种心智发展做了简要总结。但也有些孩子,会在年龄较大的时候,突然以一种新的方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种体验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刻骨铭心。即使在长大以后,一些成年人也仍然记得和这些体验相关的细节和情景。 把这些体验从早期童年记忆中识别出来非常重要。我们每个人都有**份记忆或*早的记忆,它们通常是日常生活中不怎么重要的一些事物。人们*早的记忆大多始于3 岁,但也有一些人始于2 岁,还有一些人则完全不记得5 岁前的事情。*早的记忆几乎总是比较平凡的,尽管它们可能在情感上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重大。 本书的主题是自我意识的突然顿悟,这通常发生在年龄较大的孩子身上,大多在7 岁以后,有的甚至发生在青春期。能够记住儿童时期此类启示性事件的成年人并不是很多,但仍远超过我的想象。看看我收到的许多有关这个主题的信件和邮件就很清楚了。大多数人认为他们是唯一一个有这种“奇怪的记忆”的人,因为他们此前从未看到或听到任何有关此类体验的信息。 但他们到底为什么联系我,告诉我他们的故事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有必要回溯一下。几年前在瑞士,一位瑞士朋友给我展示了一段录音,这是著名的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的英文采访录音。这段磁带录制于1959 年夏,当时荣格已经84 岁了。荣格在开始时的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采访者: 您还记得您**次感受到个体自我意识的时候吗? 荣 格: 那是在我11 岁的时候。某天上学的路上,我突然之间从迷雾中走了出来。这就好像我刚置身于大雾中,在雾中行走,然后我走出了它!我知道了,是我!我就是我!接着,我就想,那我之前是什么。我发现,我是……我之前一直是在迷雾中,不知道把自己与外物区分开来。我其实是万千事物中的一个罢了。 采访者: 那现在看来,这是与您当时生活的某一特定情境有关,还是说它只是青春期的正常功能呢? 荣 格: 嗯,这个比较难回答……嗯……据我的记忆,在此之前没发生什么事情可以解释这突如其来的自我意识。 采访者: 您没有……比如说……正和您的父母争吵或者发生类似的事情? 荣 格:不,没有。 我也说不清为什么我唯独对这一段采访有强烈的感觉。是在他的叙述中,我看到了自己青春期的一些东西吗?我确实记得有两件事情和荣格的描述有些相似,尽管相似之处不足以触发似曾相识的感觉。不,我觉得更可能是因为我早就对儿童的这种突然顿悟产生兴趣了。很多年前,我刚开始学习心理学时,我读到我的祖父,一位荷兰教育学教授,写的关于海伦·凯勒的文章。当时他对海伦7 岁时的一次体验很感兴趣。 谁是海伦·凯勒?在她生命中的那个特定节点,她进行了怎样的飞跃式发展?海伦一岁半时因疾病而完全失明、失聪,也因此她的语言功能未能进一步发展,她成为一个暴躁的、不守规矩的小女孩。她的父母在绝望之余找到了家庭教师安妮·沙利文,请她来负责小海伦的教育。这位被请进海伦家里来履行职责的老师,显然是一位极富耐心、爱心和智慧的女性。 安妮曾在一封写给熟人的信中提及海伦的事,海伦的传记作者多罗茜·赫尔曼对此也有描述:大多时候,安妮尝试通过在海伦的手心上用自己的手指写字,来鼓励海伦也尝试用手指描摹,以此将海伦熟悉的物品名称和常用的动词教给她。 据那封信所说,一天清晨,安妮带着海伦去花园的泵房,一边让水轻轻地流过海伦一只手的手心,一边在她手心上写下“water”这个单词(海伦的另一只手拿着一个杯子)。安妮记录了之后发生的一幕: 这个单词和清凉的水流过她手心的感觉是那么贴切,贴切到似乎吓了她一跳。她扔掉手中的杯子,静静地站在那里,像被定住了,面庞焕发着不同寻常的光彩。她多次拼读“水”这个单词。然后,她蹲下来,问“地”怎么说,又指向井泵,指向格子架,还突然转过来问我的名字。我拼读出“老师”这个词。就在那时,保育员带着海伦的小妹妹也来到了泵房,海伦指向保育员,拼读出了“婴儿”这个词。在回屋的路上,海伦兴致盎然,学习了她触碰到的每一个物体的名称。就这样,短短几个小时,海伦的词汇量增加了30 个,其中有“门”“开”“关”“给”“走”“来”,等等。

作者简介

多尔夫·科恩斯塔姆(Dolph Kohnstamm),荷兰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前荷兰莱顿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发展心理系主任,多年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组织并领导七个国家的心理学家,首次尝试对儿童早期的人格特点进行跨文化研究,出版了《父母描述的儿童人格》(Parental Descriptions of Child Personality)、《婴儿到成人期气质与人格的发展结构》(The Developing Structure of Temperament and Personality)等专著,在国际儿童人格及儿童个体差异的发展研究领域非常具有影响力。曾于1997年首次访问中国,并通过北京金色雨林学习能力研究中心资助了几名家境困难但有学习能力障碍的学生。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