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错图笔记
读者评分
5分

海错图笔记

1星价 ¥41.9 (7.0折)
2星价¥41.9 定价¥59.8
商品评论(4条)
路飞的***(三星用户)

从作者微博过来的,

2024-03-11 21:52:39
0 0
ztw***(三星用户)

内容有趣,包装完好

2022-06-14 17:14:45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72277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0
  • 出版时间:2020-11-01
  • 条形码:9787521722772 ; 978-7-5217-2277-2

本书特色

 一本多元解读清代海洋生物图谱《海错图》的科普书。
 特别设计“海错图笔记的笔记”栏目,提炼生物学、博物学相关知识点,扩展主题认知。
 将海洋生态、生物保护的理念贯穿全书,激发读者了解、探索海洋世界,兼具好奇之乐、认知之广。

内容简介

本书是多元解读清代海洋生物图谱《海错图》的科普书。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作者张辰亮通过考证北京、台北两地藏品《海错图》中的原图,以专业科学传播者和博物达人的视角,从生物学、博物学及生活美学等角度,讲述中国丰富的海洋及滨海生物、植物和风土人情。物种涉及鱼类、鸟类、甲壳类、海洋哺乳动物及滨海植物等30余种,“足迹”遍布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生物保护的理念贯穿全书,以科普工作者的专业度和号召力,激发读者去了解、探索海洋世界,兼具好奇之乐、认知之广,开卷有趣亦有益。
针对青少年阅读群体,这本平装版选用大开本,放大部分展示物种特征的图片,更利于小读者辨识、理解;特别设计“物种知识”栏目,提炼生物学、博物学相关知识点,扩展主题认知;增加生僻字注音,让阅读更顺畅。

目录

目录

**章 介部

海和尚

龟脚


珠蚌

瑇瑁

毛蟹

第二章 鳞部

带鱼

鳄鱼、鼍

人鱼

石首鱼、黄霉鱼

河豚

墨鱼、鸔乌化墨鱼

鲥鱼

海马、药物海马、七里香

飞鱼

珠皮鲨、海鳐、锦魟、黄魟

刀鱼、鮆鱼

双髻鲨、云头鲨、黄昏鲨

章鱼、章巨、鬼头鱼、寿星章鱼

神龙、闽海龙鱼、曲爪虬龙、盐龙、螭虎鱼、蛟

第三章 虫部、禽部、兽部及异象

海蜘蛛

金丝燕

海獭

海市蜃楼、雉入大水为蜃


展开全部

节选

珠蚌
【珍珠之母,与月同辉】
导语:广西合浦的海中,有几个隐秘的“珠池”,珍珠贝在里面静静地躺着,等待着月圆之夜。 珠出合浦
中国*有名的珍珠,在版图的*北端和*南端。
北有东三省大江里的“东珠”,南有广西合浦大海中的“南珠”。《海错图》中这幅《珠蚌》图里画的,就是合浦的珍珠。
汉代时,合浦面积超级大。汉武帝设置的合浦郡,包含了今天广西、广东好大一片地方,甚至整个海南岛也是它的。这个郡坐拥半个北部湾,而北部湾正是珍珠的热点产地。所以,合浦珍珠在汉代就名声在外了。
明清时,合浦已经缩成了一个县的名字,属于廉州府管辖。虽然很多海域在行政上已不属合浦县,但百姓依然按汉朝习惯,把北部湾出产的珍珠都称作“合浦珠”。
南海珠池
聂璜引用《廉州府志》的记载,说廉州府城东南八十里,有一片叫“珠母海”的海域,海中有几个“珠池”,珍珠就藏在
这里。
聂璜说珠池有三个:平江池、杨梅池、青婴池。其实不止。今人考证出了七大珠池:平江池(注:今北海南康石头埠海域)、杨梅池(注:今北海福成东面海域)、青婴池(注:今北海龙潭至合浦西村海域)、白龙池(注:今北海营盘镇白龙海域)、乌泥池(注:今广东廉江市凌录至合浦英罗海域)、断望池(注:今北海兴港镇北暮至营盘镇婆围海域)、永安池(注:今合浦山口镇永安海面)。
这些都是渔民几千年来摸索出的珠蚌密集海区。看看地图,它们都位于平静的海湾,风浪小,还有河流注入,带来了营养,正适合贝类生长。
唐代的《岭表录异》说:“廉州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谓之珠池……池虽在海上,而人疑其底与海通,池水乃淡。”把珠池说成岛上的淡水池塘,这是望名生义。其实珠池只是对大海中珠蚌聚集区的一种比喻,不是真有个池塘。
不过有些珠池,比如乌泥池,在落潮时会露出一些弧形的沙洲,像是池塘的边缘,这样看来,宋代的《岭外代答》中所说“海上珠池若城郭然”倒是言出有据。
生死采珠
官禁民采珠”,是《海错图》里看似随意却很重要的一句话。*好的产珠地往往被朝廷控制,比如明洪武年间,白龙池旁建起了一座“白龙城”,除了海防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监管珍珠的采集,进贡到宫里。当年这座城的采珠业火热到什么程度?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城墙里掺杂了大量的珍珠蚌碎片。这是一座真正的珍珠城。
坐拥海量珍珠,当地百姓却不能名正言顺地拥有它们。明的不行,走暗的。“合浦民善游水采珠……巧于盗者蹲伏水底,剖蚌得好珠,吞而出。”
听上去很简单,实际情况惊险至极。比《海错图》早60多年问世的《天工开物》里,记载了那些用生命采珠的往事。
农历三月,渔户先极恭敬地祭祀海神,然后登上采珠船。这种船比普通船宽,上有好多草席。经过海面漩涡时,把草席扔到海上,压住浪,稳住船,如果船*终没有翻,那么就度过了**劫。
到了珠池,采珠人用长绳系腰,拿着篮子跳进水里。水特别深,“极深者至四五百尺(一百多米)”,憋一口气的话肯定回不来。所以他们研制了一种呼吸管:用锡做成弯环长管,一端露出海面,另一端罩住口鼻,用皮带缠紧在耳颈之间,防止漏水。
含着管子到达海底,赶紧捡蚌进篮。一旦呼吸困难,就拽绳子,让船上的人拉他上去。寒冷的水底让人体温过低,所以一出水就要赶紧用煮热的毛毯盖住采珠人,稍迟一刻就会冻死。
冻死算好的,至少有全尸,遇到鲨鱼那就一点儿办法都没有了。据《岭外代答》载,船上的人若是看到“一缕之血浮于水面”,就会“恸哭,知其已葬鱼腹也”。
河珠海珠
珍珠分海水珠和淡水珠,海水珠由大珠母贝、马氏珠母贝等莺蛤科贝类出产。淡水珠则由三角帆蚌等蚌科贝类出产。产珠的原理都一样,都是异物进入壳肉后,贝类为了保护自己,一层层分泌珍珠质包住异物而产生的。
合浦珍珠是海水珠,而聂璜的一句略带自豪的“吾乡湖郡尤善产珠”,说的是淡水珠,因为聂璜是浙江人,那里河湖密布,适合淡水珍珠贝生长。今天中国*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地,就在浙江的诸暨。
另类珠母
能产珍珠的动物,当然就是珍珠的妈妈,也即“珠母”。据聂璜自己的经验,珠母有多种,除了经典的产珠贝类,其他螺类、蚶类也能产珠,而且“淡菜(贻贝)中之珠尤多”。可知他在吃淡菜时一定没少硌牙。
如今网络上也经常出现“在贻贝、牡蛎里吃到珍珠”的新闻。珍珠本来就不是珍珠贝的专利,砗磲、椰子涡螺、唐冠螺、扇贝都能产珠,在市场上以“美乐珠”“孔克珠”等名字流通。虽不是主流珍珠,但也有一批小众爱好者,品质好的话,比正经的珍珠还要贵。
我觉得这些另类珍珠更有趣,它们往往是橙黄、粉红之类跳脱的颜色,表面还有繁复精彩的火焰纹。似乎没有高贵的身份压着,就可以长得恣意一些。
种珠秘术
珍珠之珍,在于它的偶然性。一百个野生珠蚌,不见得剖出一枚珠。就算有,也常是歪瓜裂枣,能得到一枚正圆、光泽好、无瑕疵的,太难了。
但据聂璜透露,他那个年代已经有了一种“种珠术”,像种菜一样种珍珠。“其初甚秘,今则遍地皆是矣”。
具体方法他也披露了:“取大蚌房及荔枝蚌房之*厚者,剖而琢之,为半粒圆珠状,启闭口活蚌嵌入之,仍养于活水,日久,其所嵌假珠吸粘蚌房,逾一载,胎肉磨贴,俨然如生。”把厚贝壳雕成的珠子塞进活蚌,让它长成珍珠,说明中国人早就掌握了珍珠形成的原理。
那么问题来了,反正已经种了,为什么还要种“半粒圆珠状”,不是整粒圆珠?
一位叫“何拙手”(啥名儿啊这是)的人告诉聂璜,种珠人不是不想种圆珠,他们种过,种完了养在水盆里观察,发现蚌一开盖活动,珠子就“圆活不定,随水滚出”。所以才改作半圆珠,这才“乃得依附,日久竟不摇动,而且与老房磨成一片”。
珍珠都是圆的,半圆的珠子卖得出去吗?别替古人操心。他们经常把珍珠劈成两半,镶嵌在刀柄、马鞍上,这半圆的珠子还省得劈了。镶好后再用宝石一装饰,根本看不出来。
**批种珠的人,用种出来的珠子冒充野生珍珠卖,“多获大利,事此者常起家焉”。后来大量种珠人涌入这个有前途的行业,“乡村城市无地非种珠矣”。大街小巷卖的全是种出来的珍珠,反而见不到野生珠了。
聂璜对此痛心疾首,大叹人心不古。他认为,珍珠是至宝,理应稀有而不泛滥,“滥则不成其为宝矣”。现在满大街都是珍珠,成何体统!他越写越激动,*后竟站在珠蚌的角度着起急来,说:“老蚌有知,必破浪翻波而起!”
要不说文人迂腐呢,把美丽的珍珠变得更多,更平价,有何不可?非得贵到连你都买不起就高兴了?聂璜要是活到今天,非得气疯了不可:人心已经在不古的道路上一路狂飙,现在世界上的珍珠基本全是种出来的,而且方法和古人几乎一模一样。
具体来说,今天海水珠的种法就是像聂璜说的那样,把厚的贝壳切成方块,再磨成圆球状的“珠核”(不是半圆,今天的技术进步了,可以种圆珠了),用机器把蚌壳撑开一道缝,把珠核塞进蚌肉,再剪一小片其他蚌的外套膜贴在核上,然后扔进海里养。一个海水贝*多只能种2个珠,再多,贝就要难受得死掉了,所以海水珍珠的产量很低,但好处在于种出来的珠非常圆,因为核是圆的嘛。
很多人以为海水珠的珠核是砂粒大的一点,然后一层层裹成个大珍珠,其实不是。珠核本身相当大,和珍珠差不多大,只需在珠核表面裹上薄薄一层珍珠质就可以拿出来卖了。所以海水珠虽然圆整漂亮,但大部分成分是贝壳,只有表层是珍珠。
淡水珠则是这么种的:种进去的不是贝壳球,而是“小肉片”——宰一个珍珠贝,把它的外套膜切成米粒大小,再植入其他贝中就行了,不用放珠核。这些小肉片没有珠核那么硌得慌,珍珠贝容易接受,所以能多种些,一个淡水贝里能放30个左右的小片,长出30颗左右的珍珠。小肉片形状不规则,所以长出来的珍珠也少有正圆的,但由于没核,所以整个珍珠全是珍珠质(小肉片在生长中消失了),比海水珠实在一些。
总之,海水珠有核,淡水珠无核。
国内有个公司成功研究出了淡水有核珍珠,称为“爱迪生珠”,凭这个名字也能看出,是珠宝界的大发明了。但认这个的人还不是很多。
聂璜说的那种半圆形的珍珠,今人也会种,被称为“马贝珠”。传统上,一个贝只能取一次珠,暴力地劈壳取珠,取完了,贝也死了。现在人们可以小心地把壳打开一个缝,取出珍珠,植入珠核,再养一次,二次利用。此时珠贝身子骨太虚,植入圆核会死,于是就植入半圆的核,养出半圆的马贝珠。虽然只有一半,但它的光泽往往比一般珍珠好,有人专爱它。
月夜珠光
“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画过一幅诡异的画——《月华图》。整幅画只有一个月亮在那儿发光,看不懂,但感觉好厉害的样子。此画被捧到很高的位置,甚至有人将它和凡高的《星空》相提并论,说它充满现代艺术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
来者。
粗鄙如我,其实觉得《海错图》里的这幅《珠蚌》图,就挺像《月华图》的,甚至比《月华图》高级一点儿。因为同样是月亮,《月华图》下面啥都没有,海错图就多了两个珍珠蚌,张着大嘴发出两道金光,直射月亮。把这幅画单拎出来看的话,诡异程度远超《月华图》。
这幅画描绘的场景,是中国的珍珠传说里*美丽的一个:
“合浦之海,中秋有月则多珠。每月夜,蚌皆放光与月,其辉黄绿色,廉乡之人多有能见之者。”
珍珠的光泽,绝似月光。所以古人想象,一定是它在月圆之夜吸收了月亮的光华,同时自己也在海底发光回应。
这不是真的,但我真希望它是真的,因为珍珠的其他故事,个个都称不上美好。
1. 《汉书·孟尝传》记载,汉朝地方官强迫渔民无节制地滥采珍珠,使合浦珠贝消失,只剩交趾(注:今越南)还有残存,史称“珠逃交趾”。后来孟尝到任,修改政策,保护珠蚌,这才逐渐恢复了资源,史称“合浦珠还”。
2. 明朝皇帝派太监在合浦白龙城监督采珠,逼死了无数渔民后,终于得到宝珠,太监高兴地带着珠子进贡,可刚到附近的杨梅岭,珠子就消失了。太监命令渔民再去捞,又获一枚。这次他把大腿割开,放进珠子,将伤口合拢(民间传说“活珠藏嵌股内,能令肉合”),再次上路,走到杨梅岭,珠子竟冲破皮肉飞回大海,太监绝望自杀。
3. 到清末时,两千年的捕捞已经使合浦的马氏珠母贝种群退化,名存实亡。日本人御木本幸吉从合浦采集珠贝回国研究,1905年,成功改进了中国的种珠术,种出了世界上**颗正圆形的养殖珍珠,被称为“珍珠之王”,轰动全球。天皇亲自表彰他,赐其一杆手杖。日本人把马氏珠母贝选育得又大又壮,严控珍珠的质量,到了20世纪60年代,日本成了生产珍珠*多的国家,珍珠质量有口皆碑。
1958年,中国政府终于在合浦建立了**个现代意义上的海水珍珠养殖场。

作者简介

专注科学传播的“博物达人”,微博1200万+粉丝心中的“什么都知道”。
昆虫学硕士,《博物》杂志策划总监,官方微博账号@博物杂志运营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协2017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热爱大自然,喜欢研究动物、植物和中国历史文化,擅长用幽默的文字为网友鉴定物种,轻松有趣的风格深受年轻人喜爱。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