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722604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660
  • 出版时间:2020-11-01
  • 条形码:9787521722604 ; 978-7-5217-2260-4

本书特色

★财富是什么?财富从哪里来?地大物博就能创造巨大的财富吗?为什么20世纪突现财富增长大爆发?陈志武教授在《财富的逻辑(上)》中详尽地分析并回答了一系列关于“财富”的根本性问题,令人豁然开朗。 ★继经《金融的逻辑》之后,陈志武教授再论“财富的逻辑”,为我们提供了看待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全新视角。 ★好股市逼着坏公司变好,坏股市逼着好公司也变坏;泡沫个个不同,破灭每每相似。在《财富的逻辑(下)》中,陈志武教授列举中外金融市场的各种泡沫,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前车之鉴,透彻解析现代财富机器的运作机制,为投资者提供中肯的建议。 ★有理论、有案例、有分析、有数据,议题更丰富,解读更为深入、透彻,为普通人提供创富的可行性方案。

内容简介

《财富的逻辑(上):为什么勤劳却不一定富有》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地大物博”的国家并不一定拥有更多财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拥有能促进财富创造的制度机制及与其相匹配的金融创新体系,才是更有价值的。 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以今昔对比和中外对比雄辩地证明了以下几个事实:勤劳只能产出更多的物质,而创造财富有三个维度——深度、广度、长度,这三个维度分别对应“勤劳和技术创新引发的生产率上升”“市场开放引起单位物品价值量上升”“良好的证券市场将未来收入现期化”。三大条件的实现,则有赖于明晰的产权保护和开放的市场体系。这三大条件一起实现,才能使财富的创造更大化。 《财富的逻辑(下):所有的泡沫终将破灭》 当今时代,经济已经从“无商不富”过渡到“无股权不大富”,金融已然成为现代财富机器的核心引擎。但是,要充分发挥这个财富机器的效能,要有良好的法治和产权保护体系,以及新闻媒体有效的监督作为基础。否则,股市就会成为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场所,所有的经济泡沫也终将破灭。 本书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金融、法治、新闻媒体这于“财富”的基础性作用。既有理论上的分析,又结合大量实际案例,历数中外金融市场泡沫,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前车之鉴,更让我们透彻地了解现代财富机器的运作机制。

目录

《财富的逻辑》(上)目录

新版序言

前言 财富创造力的变迁

**篇 历史与财富

第 1 章 中国的“奇迹”从何处来

第 2 章 施正荣为什么比乾隆皇帝更富有

第 3 章 “数”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第 4 章 从世界变迁谈中国的崛起

第 5 章 财富、资本与价值观念

第二篇 制度与财富

第 6 章 财富是怎样产生的

第 7 章 为什么我们勤劳却不一定富有

第 8 章 我们为什么需要民主和法治

第 9 章 过时的“地大物博”财富观

第 10 章 什么妨碍我们创业

第 11 章 农民致富靠什么

第 12 章 太平洋贸易能否带来长久繁荣

第 13 章 印度的优势在哪里

第 14 章 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

第三篇 产权与财富

第 15 章 以杨小凯的思路理解产权保护

第 16 章 国有,还是“还产于民”

第 17 章 政府管制真的能促进平衡发展吗?

第 18 章 农村土地所有权明晰后的结果

第 19 章 “以人为本”的核心基础

第 20 章 为什么产权明晰可减少环境污染

第 21 章 房产调控与私人产权

第四篇 开放与财富

第 22 章 跨国产权秩序的历史变迁

第 23 章 全球化下的中国选择

第 24 章 中国跨国企业如何“跨国”

第 25 章 审视中国的海外利益

致谢

《财富的逻辑》(下)目录

前 言 现代财富机器的制度基础 / III

**篇 金融与财富

第 1 章 我们为什么爱存钱 / 003

第 2 章 证券市场发展与共同富裕 / 010

第 3 章 美国基金公司为何比银行创造的富豪更多 / 019

第二篇 股市与财富

第 4 章 如何评价股市的贡献 / 031

第 5 章 中国股市质量变差了吗? / 036

第 6 章 股市半桶水 / 047

第 7 章 为管理层股票期权正名 / 056

第 8 章 安然之谜 / 065

第 9 章 非理性亢奋:世界通信的故事 / 079

第 10 章 股市泡沫的危害:解读美国股市危机 / 093

第 11 章 泡沫破灭引发经济衰退:重温 1929 年美国股灾 / 104

第 12 章 证券投资的风险管理 / 113

第 13 章 社保基金应采用指数投资法 / 119

第 14 章 从人的行为偏差谈“指数投资法” / 127

第三篇 媒体与财富

第 15 章 经济发展为何离不开开放的新闻媒体 / 137

第 16 章 开放的新闻媒体是市场经济的必要制度机制 / 144

第 17 章 经济学与媒体是如何互动发展的 / 169

第 18 章 媒体和市场对公司治理的监管效率 / 183

第 19 章 从诉讼案例看媒体言论的法律困境 / 204

第四篇 法律与财富

第 20 章 立法,立法,再立法吗? / 233

第 21 章 行政部门如何分管证券市场 / 242

第 22 章 司法独立、判例法与股东权益保护 / 256

第 23 章 “判例法”的优势 / 262

第 24 章 集体诉讼是保护股民的有效方法 / 273

第 25 章 美国如何对待内幕交易 / 284

第 26 章 追查“东京究” / 301


展开全部

节选

新 版 序 言 《金融的逻辑》初版问世之时,正时值全球金融危机深谷,中国也在忙于应对危机冲击。回头来看,本书的出版真可谓恰逢其时:一方面社会各界对金融普遍持负面态度,主流媒体铺天盖地给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业贴上了“贪婪”“掠夺”等标签; 另一方面人们对“什么是金融”“金融为什么”等话题特别好奇。金融市场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经历了一次次金融危机,但每次危机之后,人们不仅没有放弃金融,反而从危机中吸取教训,使接下来的金融发展得更健康、更深化,这背后的道理、缘故是什么呢?许多读者朋友怀着求知探索的热望,从各种严肃的金融学术读物和通俗的金融普及读物中寻找答案。在这个大背景下,《金融的逻辑》获得了众多读者朋友的认同,他们纷纷表示,本书增进了他们对金融的认识和了解。我对读者朋友们的支持和认同表示感谢。 金融危机虽然为《金融的逻辑》的出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但是危机本身也强化了一些固有的错误观念,形成了一些错误、片面的说法。这些说法的核心问题,就是金融的定位问题:是不是只有看得见的实体经济才能创造价值,而金融不创造价值?显然不是的。与此相关的错误观点和说法的大行其道,甚至影响到决策层中的许多人,对中国企业、个人和国家的长期竞争力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这些观点有时听起来很有道理,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更让人觉得有道理,因为从表面上看,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都是吃穿住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金融交易这些“虚”的东西既不能填饱肚子,又不能提供温暖,所以,只有那些生产实物的实体经济活动才是真实的产出,这种劳动才创造价值,金融活动不创造价值;生产型经济才是发展的重点,而金融这样的“虚”行业也当然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些观点的广为流行,说明社会大众距离真正理解金融、理解经济学原理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首先,没有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的金融业,金融也是实体经济。我们应该看到,任何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作为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人过得好、过得幸福,只要我们做的会给人增加幸福或说增加效用,那就是在创造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以人的效用增加来定义价值、定位价值,而不是以是否生产实物来判断价值创造。 农民种粮食,工人造汽车,我们知道他们在创造价值,因为他们给人提供了粮食和交通工具,解决了人们的吃和行。医生虽然没有生产实物,可是治好病给人带来健康,使人的效用增加,所以,医生当然也在创造价值。那么,金融家的活动是否创造价值呢? 我们还是根据金融是否改善人的效用为标准进行判断。就以意外保险为例。现在有了财产的意外险,即使发生火灾水灾,房产毁了,也不用担心一家人是否还能活下去,因为保险公司可以赔付,这样,心里就有安全感。相比之下,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因为没有保险等避险金融产品,一旦发生灾害,众多家庭往往无家可归,面临生存挑战,甚至被迫把妻女作为避险资产使用,以求得一家其他老小活下去的机会。在这个意义上,金融市场带来的不只是让更多人的心里更安全踏实,而且把女性从避险工具和相配的妇道约束中解放出来,使女性得到解放。 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讲,金融虽然不直接增加物质的总产出,但是通过给人们提供丰富的跨期配置收入与消费、平滑风险事件给生活带来的冲击的工具,让人们不至于一时饿得难有生路,一时收入多得无处可花,使每个人一辈子的总体效用达到*高。金融交易虽然没有直接生产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却使人类社会的整体幸福感、整体效用大大提高。 在我们看来,实体经济不应该由是否生产实物来定义,而应由是否增加人的效用来定义。工人、农民、企业家通过生产实物,提升了人的效用,而金融家通过提供跨期配置风险、跨期配置收入的工具,也提升了人的效用。只要是在从事提升人类效用的经济活动,就都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并不只有工业和农业是实体经济,金融等服务行业也是实体经济。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难以走出“生产东西的行业才是实体经济”“金融是虚拟经济”这种误区呢?这当然有其历史背景。在传统农业社会或者更早时期,生存、温饱一直是人们面临的*大挑战,因为物质生产能力始终低于人的需求,物质短缺一直困扰着人类。于是,人们在判断什么活动创造价值、什么经济活动*重要的时候,自然以是否在生产粮食及其他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价值判断标准。换言之,当物质供给始终不足、许多人处于饥饿或饥饿边缘的时候,物质生产的边际价值*高,解决温饱、让人活下来是*重要的,其他像金融这样的经济活动边际价值相对较低。因为物质生产能直接解决今天的短缺问题,是为今天能活下去服务的,而金融更多的是解决跨时间、跨空间价值交换的问题。如果今天的生存还没解决好,人类社会当然顾不上考虑明天、后天是否能活得好了。所以,在传统农业社会、在物质短缺的社会里,人们自然以是否在“生产东西”来判断是否在做正事、是否在给社会做贡献,社会盛行“唯实物经济”价值观就不足为奇了。也正因为这种价值观和物质短缺的现实,农业社会几乎只有实物生产经济,没有金融经济,人们很自然地把从事金融的人或商品交易的人视为“不务正业”,甚至视为“剥削者”。 好在1780年左右开启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社会。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到 19 世纪上半叶慢慢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它通过机器代替人工,使每个人每天的物质产出大大提升。到了19世纪后半期,美国许多行业的物质产能开始超过需求,开始出现“市场营销”“大众广告”这些新型职业。试想,当社会处于物质短缺的时候,是消费者自己去寻找商品,是卖方“俏”买方“贱”,卖方当然不需要花钱做广告、做“市场营销”了。可是,随着物质生产能力于19世纪后半期超过需求,买方就走俏了,卖方就必须在竞争中通过广告获得消费者的注意。 所以,在相当程度上,大众广告的出现标志着率先进入工业革命的社会开始走出物质短缺的时代,向物质过剩的时代迈进。 到了20世纪,特别是随着中国于1978年后开始改革开放,工业革命不仅使先发达的国家走出物质短缺,而且使中国、印度这些人口大国也快速走出物质短缺,进入产能过剩时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过剩的物质产能通过出口市场找到了销路,但之后出口市场渐渐饱和。 与此同时,与产能过剩形成*大反差的是中国社会的金融供给严重不足,金融服务供不应求。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当物质产能过剩的同时金融产能短缺,那就说明物质生产的总体边际价值为负值,而金融服务的边际价值*高。也就是说,此时需要重点发展的不是传统的“实体经济”或“实物经济”,而是金融行业,因为后者的边际价值*高,金融业的发展能快速提升社会的整体效用。因此,从经济学和金融的逻辑来说,应该“要重点发展金融经济”。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年头不久,很多人对于金融行业有误解。金融作为现代社会、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会因为一次或几次危机而中断或者消失,恰恰相反,危机有时甚至是金融业必要的清毒、消毒过程,为其接下来更健康、更深入的发展奠定基础。退一步讲,金融业伴随各发达经济体存在并深化发展了多个世纪,这一事实本身就证明了金融对社会的正面价值。在看到并认同这个结论的同时,我们还有必要认清金融背后的逻辑。 当金融给国家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随着产权保护体系、契约执行体系及保障市场交易安全的其他制度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也发生了质变。和历史上的“康乾盛世”相比,现代普通人的真实收入也翻了几番。不仅收入的“量”有巨变,而且生活内容和品质也发生了巨变。今天许多消费品是 200 多年前所没有的,冷藏技术和交通工具也使我们的食物结构不再受季节和地理位置的限制。金融和财富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收入的增加,而且大大扩充了生活、消费的种类与空间,让普通人也能够生活得更加舒适。 今天的我们很幸运,能够目睹中国和世界财富在近半个世纪的快速增长,而且,我们有着比前人更好、更系统的机会认清财富的逻辑,看清楚科学技术、全球化、证券制度等给我们带来的财富的增长。但与此同时,很多人对于金融和财富背后的逻辑的理解可能还有不少错误的看法,我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继续帮助社会公众消除对金融和财富的误解。这些都是我创作《金融的逻辑》《财富的逻辑》这一系列图书背后的动力。 《金融的逻辑》和《财富的逻辑》,收录了我多年来在这两方面的研究文章。《金融的逻辑》偏重从历史和国家的宏观角度,通过金融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发展,展现金融的内在运行逻辑,阐述金融的本质,以及其对人类进步和发展、国家经济和财富增长的作用,便于读者对金融有一个深刻的立体认知;《财富的逻辑》则更侧重于从微观和个人层面,从财富创造和创富工具、创富渠道、市场监管等方面,阐述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金融和资本,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 希望我的这些书,能够给读者朋友们带来更多的帮助。 陈志武 2020 年 9 月 5 日

作者简介

陈志武,华人经济学家,香港大学冯氏基金讲席教授与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原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曾获得默顿·米勒奖。专业领域为金融理论、股票、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与经济史。 2006年,《华尔街电讯》将他评为“中国十大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担任学术总顾问的系列纪录片《华尔街》与《货币》,对中国金融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除“金融的逻辑”之外,著有“财富的逻辑”系列、《24堂财富课:与女儿谈创业》等畅销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