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029916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4
  • 出版时间:2020-06-01
  • 条形码:9787516029916 ; 978-7-5160-2991-6

本书特色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潘曦老师的新书《遗产新知文丛:建筑与文化人类学》是国内**本建筑学与文化人类学学科交叉领域的理论性著作。国内建筑人类学的研究发端于20世纪末,近年来,随着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不断发展,建筑人类学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新兴领域。这本书首次对该领域进行了体系化的理论梳理,对这一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内容简介

《建筑与文化人类学·遗产新知文丛》一书是一项建筑学与文化人类学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全书共有十章,第二章至第五章选择了文化人类学若干典型的理论流派,对这些理论流派及其影响下所形成的关于空间、建筑与聚落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第六章至第九章则是从物质空间的角度出发,选择了身体、建筑、城市、遗产等话题,讨论在人类学的视角下有可能对它们进行怎样的解读。 本书面向的读者群较为广泛,可供建筑学、城乡规划、文化遗产、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专业背景的读者阅读,也可供相关院校的建筑学、人类学相应课程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使用。同时,书中包含了丰富的案例和图片,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也可供对建筑与城市文化感兴趣的大众阅读。

目录

01 绪论:建筑与文化人类学
1.1 建筑学的两种任务
1.2 文化人类学学科印象
1.3 早期的建筑人类学研究
1.4 本书的内容与思路
参考文献
02 化石隐喻:文化进化论与乡土建筑
2.1 乡土建筑:20世纪中后期的时尚
2.2 化石隐喻:进化论与物质文化
2.3 进化论的复兴与乡土建筑研究
2.4 “化石”范式的批判与反思
参考文献
03 各美其美:文化与建筑的多样性
3.1 引言:文化的多样性
3.2 探“异”的人类学
3.3 地方性建筑:常识与误识
3.4 建筑学与地方性
3.5 结语
参考文献
04 走向田野:功能主义与地方聚落
4.1 引言:田野里的人类学
4.2 功能主义学派
4.3 中国乡村研究
4.4 乡土中国里的建筑与聚落
参考文献
05 成规日新:结构主义与建筑的意义
5.1 结构主义:20世纪的潮流
5.2 语言学的推动
5.3 人类学的发展
5.4 建筑学的冠名
5.5 讨论:建筑学与人类学的邂逅
参考文献
06 身临其境:空间与身体的对话
6.1 引言:空间与身体的早期研究
6.2 空间的离身化倾向
6.3 空间的涉身化回归
6.4 空间与身体的若干议题
参考文献
07 由物及人:建筑与社会的互动
7.1 引言:从建筑的能动性谈起
7.2 家屋社会中的乡土建筑研究
7.3 后乡土时代家宅的研究
7.4 讨论:过程性视角下的建筑观
参考文献
08 经纬天下:城市与权力的勾连
8.1 引言:复杂的城市
8.2 城市空间实践:权力的获得
8.3 城市机构与制度:权力的执行
8.4 城市形态塑造:权力的彰显
参考文献
09 我们是谁?遗产与身份认同
9.1 遗产保护:20世纪的共识
9.2 因何保护:“我们”的现代性
9.3 如何保护:“我们”的理性与尊重
9.4 遗产批判:“我们”的主导性
参考文献
10 讨论:建筑与文化人类学的更多可能
10.1 建筑区系研究
10.2 日常空间研究
10.3 建造文化研究
10.4 更多的话题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遗产新知文丛:建筑与文化人类学》一书作者潘曦,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1987年生于浙江绍兴,200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9年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同年免试攻读直博,2014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曾于2012年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进行学术访问,2014年于北京交通大学任教至今。现兼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与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委员、住房城乡建设部传统民居专家委员会工作组成员。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建筑人类学与乡土建筑,承担建筑与文化人类学、外国建筑史、建筑设计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至今出版建筑理论的专著/译著4部,在《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建筑师》《新建筑》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5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