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曼说历史大隋兴衰四十年(2饥饿盛世)/蒙曼说历史

蒙曼说历史大隋兴衰四十年(2饥饿盛世)/蒙曼说历史

1星价 ¥31.5 (7.0折)
2星价¥31.5 定价¥4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2205958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32
  • 出版时间:2020-11-01
  • 条形码:9787572205958 ; 978-7-5722-0595-8

本书特色

★为什么在西方人眼里,隋朝比唐朝伟大?隋朝皇帝才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真实的隋唐英雄,其实和说书、演义中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文治武功极为相似、仿若倒影的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终一个留下千古骂名,另一个成了千秋明君? ★隋唐史学者蒙曼老师《百家讲坛》成名之作。它们多年来被奉为经典,深受众多隋唐史爱好者的喜爱,一直被翻出来重看、重听。 ★《百家讲坛》播出至今,口碑的讲座之一,让几代学生读者,爱上学习历史、选择历史专业。 ★知乎“如何评价蒙曼?”90%好评率的历史讲师。 ★喜马拉雅FM上架至今不到一年,强势收获2100万收听,评论区新老读者好评连连。 ★中央民族大学ZUI受喜爱的历史老师之一,学生不自禁发出呐喊“她的课太难抢了”! ★通俗讲隋朝历史绕不开的经典讲本,欲了解隋唐史,这套书不可不读。 ★蒙曼老师读史特点:(1)带着质疑看隋史;(2)条理清晰;(3)有理有据。这样的讲述方式,受到众多读者的认可和喜爱。 ★作者蒙曼亲手操刀,逐字审阅,大规模修改,沉淀十余年隋唐史学成就。 ★“(蒙曼)故事确实讲得精彩,而且她背后还有学术、思想。”“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被她举重若轻地娓娓道来,让我们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易中天 ★封面:以翻腾着浪花的河水,代表隋朝各个阶段,汹涌激荡而来,又在洪流中远逝;文字选择金色油墨印刷,在历史的洪流暗影中隐隐闪亮,颜色的冲撞,充满历史与现代气息的和谐交织;采用双封设计,艺术纸印刷,手感奇佳,极具收藏价值! ★颠覆性解读被毁誉争议千年的短命王朝。写尽大隋令人窒息的38年兴亡权斗史,皇权、世族、军阀,权力争斗波诡云谲,名士猛将竞相登场。这是一个被宏图大业压垮的王朝,是一个持续发酵着争议的王朝,是一个名声扫地但留下丰厚遗产的王朝。 ★全套共四部——《大隋兴衰四十年1.东亚霸权》《大隋兴衰四十年2.饥饿盛世》《大隋兴衰四十年3.雄略暴君》《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

内容简介

被称为“圣人可汗”的不是唐太宗,而是隋文帝,单从这一点就足以管窥隋朝开皇年间堪比大唐的盛世局面。 隋文帝想建立一个理想政府,想成为彪炳千秋的明君圣主,所以他克己复礼、励精图治,造就出他与隋朝光鲜的一面:惊世的武功、焕然的典章、干云的豪气…… 但他在理想与道德上的苛求,也同样为大隋盛世埋下了深深的危机:他为了确保存粮,宁可与百姓一起逃荒,也不开仓赈济;他营建恢宏的大兴城,里坊却严整得如棋盘一般;他苛责儿子,终酿成亲情乃至国家的沉痛悲剧…… 他的价值取向,注定了他无法成为有道的君主,更不会是有情的君主。他的统治方式,也使整个大隋王朝陷入了一种只有气度而没有温度的迷局。

目录

**章 再平江南


开皇九年(589),隋文帝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异常顺利地打败陈朝,统一南北。但就在第二年,陈朝的旧境全面发生叛乱,隋朝又被重新卷入战火之中。江南为什么会发生叛乱?先前的顺利和此时的反弹之间有什么关系?隋朝的统治者到底做错了什么事情,让江南人民无法接受?


一、江南再叛

二、杨素高压

三、杨广怀柔

四、岭南归顺


第二章 计杀大义


她本是北周皇室的公主,为了和亲远嫁突厥,成为突厥的**夫人。北周政权被隋文帝杨坚取代后,这位公主又被杨坚认作干女儿,封为“大义公主”。但她对杨坚覆其邦家、灭其宗族的行为,一直无法释怀,总想寻找机会替娘家报仇。但不幸的是,她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倒让自己也命丧黄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隋文帝为什么不能容忍这个弱女子?


一、都蓝势盛

二、计杀大义

三、抑强扶弱


第三章 圣人可汗


其实早在唐太宗这位“天可汗”之前,隋文帝早已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个兼任北方草原民族的共同可汗,并被尊称为“圣人可汗”的皇帝了,这正是“天可汗”的雏形,也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极大荣耀。隋文帝的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突厥人为什么这么尊崇隋文帝?


一、突利入隋

二、杨广立功

三、战争意义


第四章 开皇之治


隋文帝统治时期,诞生了一个流传千载的称号—“开皇之治”。可想而知,在人们的心目中这是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富庶、人民生活安定的时代。那么隋文帝在当政期间都有什么建树?社会状况究竟如何?


一、发展经济

二、发展文教

三、整顿吏治


第五章 太子失宠


隋文帝是位好皇帝,但未必是好爸爸,治国有法的人未必治家有方。他当政之后遇到的*棘手的问题其实就是家庭问题,确切地说,是太子杨勇的问题。嫡长子杨勇在开皇元年(581)就被立为太子,一直接受严格的政治训练,他的政治表现也不乏精彩之处,本来应该顺利接班。但令人遗憾的是,不知是“太子”这个位置太敏感,还是皇帝的要求太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勇似乎越来越不入父皇母后的法眼,他的太子之位也随之摇摇欲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太子杨勇

二、失爱于父

三、失爱于母

第六章 杨广结盟


随着隋文帝夫妇对太子杨勇不满的升级,晋王杨广也使出浑身解数,尽力讨取父母欢心。但是太子号称国本,轻易不能废立,隋文帝虽然对杨勇不满意,也不可能随便废黜。杨广究竟采取了什么手段,促使隋文帝下定决心?他又为自己谋求了哪些势力支撑?


一、独孤援手

二、杨素加盟

三、太子危机


第七章 高颎罢相


在晋王杨广的推动之下,独孤皇后和宰相杨素结成了反太子联盟,对太子杨勇展开内外夹击,促使隋文帝产生了废掉太子杨勇、改立晋王杨广的想法。不过废立太子毕竟是国之大事,还得征得宰相高颎的赞同。高颎当年为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信任。当隋文帝拿这件事去问他的时候,高颎一口否决。高颎为什么要反对废立太子?他的反对给他带来了什么后果?


一、保护太子

二、得罪皇后

三、高颎之废


第八章 东宫易主


由于独孤皇后的挑拨,宰相高颎被隋文帝革职为民。太子杨勇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很快被废黜。晋王杨广则成功上位,成为大隋王朝的新太子。可是,太子杨勇虽然不讨父母喜欢,但毕竟没有什么大的过错,隋文帝究竟是以什么名义废黜太子的?这一废立的过程又是如何完成的?


一、皇帝发难

二、压平朝廷

三、废长立幼


第九章 骨肉相


大儿子杨勇被废太子之位,并不是隋文帝家庭唯一的悲剧。在这场继承权争夺战中,隋文帝另外两个儿子也相继遭遇不幸,三儿子秦王杨俊死于非命,四儿子蜀王杨秀也被剥夺官爵,废为庶民。这是怎么回事?隋文帝的儿子们都做了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的结局?


一、秦王之死

二、蜀王之废

第十章 由盛转衰


隋文帝晚年,家庭四分五裂,变故频繁,他本人也一改隋初勤俭自律的作风,开始放纵自己。在治国理政方面,隋文帝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隋朝初年那种君臣协力、奋发图强的局面,不复存在。隋文帝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他这种心态的变化会给隋朝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一、仁寿逸志

二、任情枉法

三、猜忌大臣


第十一章 风波再起


隋文帝后期,因为家庭变故,他的统治心态和朝廷局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朝堂之上日益充满火药味和紧张感。而受这些变化冲击*大的,则是新太子杨广。他好不容易到手的太子之位也变得不稳定起来。这个家庭变故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对政局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一、独孤之死

二、杨素失宠

三、杨广危机


第十二章 文帝之死


独孤皇后去世两年之后,仁寿四年(604),隋文帝崩于仁寿宫大宝殿,留下一个伟大的帝国,也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谜团。两代皇帝交接班,这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关键期和敏感期,也往往伴随着流血和阴谋,隋文帝也不例外。隋文帝是正常死亡,还是被人谋杀?隋文帝之死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说法?


一、两种记载

二、死亡之谜

第十三章 一代英主


在西方人眼中,隋文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秦始皇之后第二个伟大的皇帝。但是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第二名的业绩是轮不到他的。

隋文帝杨坚在位二十四年。他统一中原,确立制度,修订法律,完成了一件又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堪称历史上极为高效的帝王之一;他诛杀功臣,废黜太子,给人留下了为政苛察、多威少恩的印象。到底该如何评价隋文帝?为什么在中外人士心目中,隋文帝的形象会如此不同?


一、丰功伟绩

二、不达大体

三、矛盾的皇帝


展开全部

节选

第十三章 |一代英主| 在西方人眼中,隋文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秦始皇之后第二个伟大的皇帝。但是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第二名的业绩是轮不到他的。 隋文帝杨坚在位二十四年。他统一中原,确立制度,修订法律,完成了一件又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堪称历史上极为高效的帝王之一;他诛杀功臣,废黜太子,给人留下了为政苛察、多威少恩的印象。到底该如何评价隋文帝?为什么在中外人士心目中,隋文帝的形象会如此不同? 一、丰功伟绩 美国人迈克尔·哈特著有一本书叫《历史上*有影响的100人》。在这本书里,他按照对人类历史影响力的大小开列了一个百人名单,其中,中国有两位皇帝榜上有名,一位是秦始皇,另一位就是隋文帝。 这样看来,隋文帝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至少在中国皇帝中排名第二。但是,如果让一个中国人选出他心目中的两个好皇帝,一定不会选到隋文帝。那么,隋文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为何如此不同? 我想,无论如何应该承认,隋文帝是一位建立了丰功伟绩的皇帝。这些功绩不能被抹杀,也不容被抹杀。 **,也是*伟大的功绩,当然是统一。开皇九年(589),隋文帝平定江南的陈朝,重新统一全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统一之后的第二次大统一。这次统一意义太重大了,不光标志着南北两地域合为一体,还标志着北方“永嘉之乱”后历时近三百年的民族融合*终完成。真正做到了地无分南北、人无分夷夏的大统一。 为何要特别说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夷夏呢? 只要看看隋文帝这个**家庭就明白了。杨坚是汉人,而他的皇后独孤伽罗则是鲜卑化了的匈奴人,这两个人的结合,其实就叫人无分夷夏。 再看他们的接班人太子杨广,虽然出生在关中地区,却偏偏喜欢吴侬软语,还娶了一个出身后梁皇室的萧氏做妃子,这就叫地无分南北。 隋文帝这个家庭其实也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也是我们今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建立这样一个统一的国家意义有多大?那真是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 第二,建立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制度。 先看政治方面。建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制的核心是什么?一句话,皇帝集权,宰相分权。这种管理模式符合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大方向,所以唐朝直接沿用,影响力则一直持续到清朝。 再看文化方面。文化方面*伟大的创举当然是科举制。科举制的精髓是什么?是英雄不问出处。这个原则意义重大。 首先,有才华的人可以依靠个人本领,而不是家族势力出人头地了,平民家的才俊子弟可以和门阀士族的孩子一样当官,这就意味着社会的公平。 另外,科举制也有利于维护皇权。试想,是谁给了科举考生做官的权力?皇帝。官位要从皇帝这里获得,考生们自然成为维护皇权的中坚力量。因为有这样双赢的特性,所以,科举制度一经创立就生机勃勃,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再看军事方面。军事方面影响*深远的制度是府兵制。府兵制是西魏创立的,那时候的府兵户籍单列,土地单分,人员单住,是一个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军事集团。这样的制度助长了军人特权,却不利于皇权。 开皇九年(589),平陈战争刚结束,隋文帝就对府兵制做了大幅度调整,要求所有府兵一律在地方落户,军人的土地也划归地方政府统一调度。这就是所谓的“垦田籍帐,一与民同”。 这个改革的意义是什么?把府兵从兵农分离、兵将合一的职业兵改造成了兵农合一、兵将分离的民兵。 这样的改革意义重大。兵农合一意味着府兵和百姓合二为一,自给自足,国家不用养兵了。兵将分离则意味着将军们的权力大大下降,这也就削弱了军人对政治的干扰,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因为有这样的优势,所以,改造后的府兵制不仅唐朝前期继续沿用,而且影响力一直断断续续地持续到了清朝。 再看法律方面。法律方面*大的成就是《开皇律》。开皇律的精髓是什么?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援礼入法,礼法合一。礼强调长幼尊卑的秩序,《开皇律》就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这种以皇帝为首的社会等级秩序。《开皇律》不仅是唐律的直接蓝本,垂直影响力一直持续到清朝,而且,也成为整个东亚法系的基础。 这四项核心制度有什么共同之处?共同之处就在于都在强化皇权的同时兼顾社会公正。这正是中国此后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方向。所以,隋文帝制定的这些伟大的制度,不仅给当时的国家建立了框架,也对此后一千多年的社会持续发展产生了影响,这个贡献,也是怎么说都不过分的。 第三,建立了以隋朝为主导的东亚新秩序。汉朝的时候,中国曾经是当之无愧的东亚霸主。但是,随着汉室瓦解,五胡入华,中原政权日益衰落,东亚的主导力量也就变成了北方游牧民族。到了隋文帝时期,通过跟突厥反复的军事和外交较量,终于让突厥心服口服,并给隋文帝上了“圣人可汗”这么一个尊号。 随着老霸主的倒台,一种以隋朝为主导的东亚新秩序重新建立了起来。表面看来,这似乎是恢复了汉朝的声威,但是,实际上,汉朝和隋朝又并不一样。汉朝的东亚秩序是怎么建立的?它强调军事征服和领土占领,而隋朝则不完全如此。 在军事之外,隋文帝强调的是政治上的臣服和人心上的归附。所以,无论是打突厥,还是打吐谷浑、打契丹,打完之后,都注重安抚,注重收拾人心。这就是儒家所谓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种和平的外交路线也是中国此后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思路。隋文帝对外交思路的贡献,也是怎么说都不过分的。 第四,建立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统治局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皇之治”。 在隋朝建立之前,南北朝时期,无论北方还是南方,政治都比较黑暗。人们看到的皇帝,或者是上战场都带着宠妃的齐后主;或者是一下子立五个皇后,动不动就给人一顿天仗的北周宣帝;或者就是国破家亡之际,还不忘抱着两个爱妃,一同钻到井里的陈后主。不是昏君,就是暴君,甚至是昏君加暴君,人们对皇帝已经失望透了。*高统治者腐朽,下边的官吏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后受难的,当然是底层老百姓。 但是,隋朝建立后,政治局面立刻就不一样了。这首先是因为皇帝不一样了。隋文帝很快树立了一个节俭自律、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形象。 什么叫节俭自律?按照《隋书·高祖纪》的说法:“每旦听朝,日昃忘倦,居处服玩,务存节俭。”每天天不亮就上班,太阳落山了才下班,无论是宫室还是服装器具,都不慕奢华,唯求节俭。这还不是个好皇帝吗? 什么叫爱民如子?仍然引《隋书》的说法:“乘舆四出,路逢上表者,则驻马亲自临问……尝遇关中饥,遣左右视百姓所食。有得豆屑杂糠而奏之者,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彻膳不御酒肉者殆将一期。及东拜泰山,关中户口就食洛阳者,道路相属……逢扶老携幼者,辄引马避之,慰勉而去。至艰险之处,见负担者,遂令左右扶助之。”这一段说的是三件事。 **件事,每次出门,只要路上有人上表,隋文帝都停下马来,亲自接待。这叫关心百姓心声。 第二件事,开皇十四年(594),关中闹灾荒,隋文帝让左右把老百姓家里日常吃的东西拿来给他看。结果都是碎豆子、米糠一类的东西。隋文帝一看,马上眼泪滚滚而下,自己带头节约,一个月都不喝酒吃肉。这叫关心百姓生活。 第三件事,还是这次大饥荒期间,隋文帝和老百姓一起到洛阳逃荒,遇到路窄的地方,隋文帝总是把马牵到边上,让老百姓先走。如果哪个老百姓拎的东西多,背不动,隋文帝甚至让左右的侍从替他们拿。这种亲民的形象,放到今天都感人至深,何况是一千多年前的帝制时代。 俗话说上行下效,皇帝带了个好头,官员也都比较勤政清廉。翻《隋书》就会发现,隋文帝时期,没有发生经济上的贪腐大案,倒是有好多清官都被收到了《隋书·循吏传》里。 举个例子。当时有个叫赵轨的官员,担任齐州别驾。此人清廉到什么程度?他东边的邻居家有一棵桑树,枝条越过院墙,到了他们家院子里。桑葚熟的时候,凡是从邻居家的树上掉到他家院子里的桑葚,赵轨都让孩子给人家送回去。 想想看,一颗桑葚都不沾的人,还能占老百姓什么便宜?他离开齐州回京的时候,齐州老百姓都来送他,说,别驾一清如水,我们送行也不敢拿酒,就喝我们一碗水再走吧。 有这样的皇帝,这样的官吏,当然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隋朝建国十年之后,就出现了仓库充盈的局面,这当然有很多种原因,但是,官府不横征暴敛,老百姓安居乐业,肯定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一个统治者,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老百姓看到生活的希望,这个功绩,也是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 如此说来,隋文帝岂不是一代圣君了吗?可为什么中国人一提到古代的圣君、贤君,首先想到的是唐太宗,而不是隋文帝?因为隋文帝固然建立了丰功伟绩,但依然不能掩盖他自身的很多问题。 二、不达大体 隋文帝*大的问题是缺乏一种宽厚恢宏的气度。按照《隋书》的说法,就是“好为小数,不达大体”。举两个例子。 **个例子。贞观年间,唐太宗问大臣,隋文帝是什么样的君主?大臣回答:“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宿卫之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明,亦是励精之主。”隋文帝是个克己复礼的好皇帝,早早上班,很晚下班,中午都来不及回去休息一下,只能吃工作餐,让卫士从外面把饭直接递到办公桌上来,这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啊! 那么,唐太宗是怎么评价的呢?唐太宗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又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承顺而已。”大意是说,你这样夸他,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这个人性情很苛刻,心里也并不明白。因为不明白,所以他很多事情都判断不好,又因为多疑,不肯信任别人,所以只能事必躬亲。而且,因为他靠欺负孤儿寡妇取得天下,唯恐百官不服,所以并不能真正信任他人,只好什么事都亲力亲为。这样一来,他是累得半死还不讨好,而百官则是什么都不敢说,也不敢做。这种不能摆正君臣关系,不能和大臣做合理分工的皇帝哪能算是好皇帝? 第二个例子就更有说服力了。开皇十四年(594)关中饥荒时,隋文帝关心爱护老百姓的故事十分感人。但是,唐太宗可不这么看。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库房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当时国家粮食储备有的是,完全可以开仓放粮,让老百姓渡过难关,但是,隋文帝却不这样做,只是流着眼泪,跟老百姓一起逃荒,这哪是爱护百姓啊?分明是妇人之仁,廉价的同情啊。把粮食看得比人还重要,这就是不识大体。 唐太宗也是皇帝,皇帝看皇帝,算是内行人看内行人,果然看得门道比较深。 通过这两件事可以发现,隋文帝确实有一些政治智慧,也做出了种种努力,但他缺乏一种大局意识,缺乏一种恢弘的气度,这样一来,就引发了一个很重要的悖论,虽然隋朝的国力很强盛,政治很清明,但是,隋朝人的幸福指数并不高。 所谓幸福指数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不高。因为隋文帝管得太死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隋朝老百姓跟我们一样,很喜欢过节,特别是元宵节那天,不仅张灯结彩,鼓乐齐鸣,而且青年男女还要戴上假面,走街串巷,一些艺人也到街头进行表演,载歌载舞,很多人都出来观看。这本来是挺好的事,可隋文帝居然认为,这类活动贵贱不分,男女混杂,有伤名教,干脆一声令下,禁止过节。 连这样的单纯娱乐活动都不能容忍,管得太宽,也太刻板了。在这样的皇帝统治之下,可以想象,老百姓虽然生活安定,但是也非常单调,没有一种真正舒心的感受。 第二,官员幸福指数也不高。 首先,隋文帝太刻薄寡恩了。今天用你,明天就有可能杀你。按照《隋书》的说法是“其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开国功臣,杀的杀,贬的贬,留下来的没几个了。 就拿高颎来说吧,既是佐命功臣,又是辅政大臣,还是战争统帅,文武双全,为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年,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隋文帝对他非常倚重,倚重到什么程度?隋文帝建新都大兴城,高颎全盘谋划,经常到工地去巡视,每次去了都坐在一棵大槐树下办公。后来,这棵大槐树的南面建起了朝堂,要重新栽行道树,好让整体格局整齐美观。大槐树的位置比较不伦不类,工人就说砍掉算了。没想到隋文帝说,这是高颎办公的地方,算是历史文物,一定要保留下来,让后人知道高颎的操劳。这样一来,这棵树就真保留了下来。这是多么感人的故事! 隋文帝的赞赏也换来高颎的忠诚,为大隋王朝兢兢业业地工作了近二十年。可是,开皇末年,就因为高颎反对废太子,隋文帝就必欲除之而后快,甚至不惜诬陷他谋反,直接贬为平民。这就太过分了。对一个*忠诚的老臣都能如此无情,可想而知,对其他官员更是缺乏*基本的宽厚之心,在这样的皇帝手下办事,怎么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感。 其次,隋文帝越到晚年,用人思路越褊狭了。隋朝开皇初年,李德林非常得宠。李德林是一个有独立见解,能对皇帝提出不同意见的人。能用敢讲真话的人,这当然体现出一种恢宏的气度。 但是后来,隋文帝嫌李德林太有棱角,改宠苏威了。苏威是一个能把皇帝的每个想法都落实下去的办事人才。只用办事人才,这在器局上就已经差下来了。 后来,隋文帝觉得苏威也太坚持己见了,改宠杨素。杨素是一个能迎合皇帝好恶的人。只用逢迎之人,这当然说明他的气量更小了。 可是,*后连杨素也显得太过独立了,隋文帝改宠柳述。柳述没有什么真本事,仅仅是一个乖女婿,完全唯皇帝马首是瞻,根本谈不上大臣,只能算机要秘书了。 随着隋文帝的用人范围越来越窄,官员们发挥的余地也就越来越小,英雄无用武之地,幸福感也就无从谈起了。 众所周知,隋文帝面对的是一个刚刚整合在一起,各种矛盾非常复杂的社会,关中、山东、江南三大部分,生活方式不同,思想观念不同,政治背景不同,经济水准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社会稳定下来,良性发展,海纳百川的气度和用人不疑的精神非常重要,但是,隋文帝恰恰缺乏这样的气度和精神。 本质上讲,隋文帝的为人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多威少恩”“多张少弛”“多政少德”。多威少恩意味着人们只能畏惧他,但是不会真正拥戴他;多张少弛意味着社会已经是满负荷运转,缺乏足够的张力和弹性;多政少德意味着,人们只能建立制度,依赖制度,而不能相信道德,依赖道德。然而,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社会是非常危险的。 三、矛盾的皇帝 说到这里,就已经明白,为什么西方人对隋文帝评价相对高,而中国人对隋文帝的评价相对低了。因为隋文帝其实是一个矛盾的皇帝,具有鲜明的两面性。 一面是高智商,外在表现是建立了那么多优秀的制度,这也正是西方文化看重的东西。 另一面则是低情商,外在表现是苛刻多疑和急功近利。这让整个社会缺乏一种真正的道德和精神,而这也是中国文化比较看重的东西。 把这两面加起来,才可能是一个相对全面的隋文帝。 那么,隋文帝这种两面性是从哪儿来的?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非常重要。 …… 

作者简介

蒙曼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博士。 2002年至今,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 2007年,成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史上ZUI年轻的主讲人,先后主讲《武则天》《太平公主》《唐明皇》《大隋风云》等系列节目,因其生动有趣的讲述方式、严谨的考证、条理清晰的逻辑,以及敢于质疑的颠覆性史学观点,产生巨大影响,并出版纸质书,风行至今。 甚至让几代学生读者,爱上学习历史、选择了历史专业。 2016年起,连续5年担任《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幽默风趣的点评,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