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7233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07
- 出版时间:2021-01-01
- 条形码:9787520372336 ; 978-7-5203-7233-6
内容简介
本书在田野调查及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凝练民族生态文化的内涵,阐释其地域性、民族性、整体性、生态性、技术性、民俗性、隐蔽性特征,进而从物质技术、精神观念、制度规约三个层面对澜沧江流域彝族传统生态文化展开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凝练澜沧江流域彝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思想内涵及价值,归纳彝族利用与保护自然并重的生态理念及敬重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阐述彝族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在生态教育、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现实价值,探讨传统生态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证澜沧江流域彝族聚居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
目录
导论
**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 综合性民族生态文化研究
二 专题性民族生态文化研究
三 彝族生态文化研究
四 对研究现状的总结
第三节 民族生态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 民族生态文化的内涵
二 民族生态文化的特征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五节 澜沧江流域彝族的分布及传统生态文化生境
一 澜沧江流域彝族分布状况
二 澜沧江流域彝族的传统生态文化生境
**章 澜沧江流域彝族适应与利用自然兼融的生存智慧一
**节 生产中适应和利用自然的技术
一 农业生产技术中的生态文化
二 畜牧业生产技术中的生态文化
三 林业生产技术中的生态文化
四 以森林为依托的狩猎和采集活动
第二节 饮食、医药中对自然的认知和利用
一 饮食方面对自然的认知和利用
二 医药方面对自然的认知和利用
第三节 适应和利用自然的人居方式
一 村寨选址的生态与生计诉求
二 自然特征浓郁的村寨命名
三 建筑用材的生态性能
第四节 服饰中适应和利用自然的技术
一 适应自然环境的服饰样式
二 选取于自然的服饰原料
三 服饰图案体现出的自然韵味及生态感知
第二章 澜沧江流域彝族维系生态平衡的精神力量
**节 崇敬自然的信仰习俗及其生态意义
一 天、地、水崇拜及其生态意义
二 神山森林信仰及其生态意义
三 动物崇拜及其生态意义
第二节 文学及艺术中热爱自然的情感表达
一 文学领域中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 艺术领域中热爱自然的情感
第三章 澜沧江流域彝族保护生态平衡的制度规约
**节 明以降护林碑刻对生态的保护
一 类型多样的护林碑刻
二 护林碑刻的生态文化内涵
三 护林碑刻的生态价值
第二节 1950年以来乡规民约对生态的保护
一 传统习惯法及禁忌有利于生态保护
二 保护生态的地方法规
三 保护生态的村规民约
第四章 澜沧江流域彝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思想及价值
**节 利用与保护自然并重的生态理念
一 趋利避害的生态取向
二 生计方式的多样性及生态保护
三 生态与生计并重的人居向度
四 用林与护林兼济
五 有机协调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关系
第二节 敬重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 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
二 遵循自然规律
三 感恩自然的情怀
四 敬重生命的处世态度
五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思想
第三节 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实用价值
一 有利于生态教育
二 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三 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第五章 澜沧江流域彝族聚居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节 传统生态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 传统生态文化发力下的良好生态环境
二 传统生态文化淡化下的生态状况下滑
第二节 澜沧江流域彝族聚居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 强化林业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 以传统生态文化为内涵培育环保意识
三 依托山地环境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四 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农业建设
五 充分发挥地方法规规章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云南省凤庆县腰街乡开明村彝族传统生态文化考察报告
附录二 澜沧江流域彝族传统生态文化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后记
**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 综合性民族生态文化研究
二 专题性民族生态文化研究
三 彝族生态文化研究
四 对研究现状的总结
第三节 民族生态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 民族生态文化的内涵
二 民族生态文化的特征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五节 澜沧江流域彝族的分布及传统生态文化生境
一 澜沧江流域彝族分布状况
二 澜沧江流域彝族的传统生态文化生境
**章 澜沧江流域彝族适应与利用自然兼融的生存智慧一
**节 生产中适应和利用自然的技术
一 农业生产技术中的生态文化
二 畜牧业生产技术中的生态文化
三 林业生产技术中的生态文化
四 以森林为依托的狩猎和采集活动
第二节 饮食、医药中对自然的认知和利用
一 饮食方面对自然的认知和利用
二 医药方面对自然的认知和利用
第三节 适应和利用自然的人居方式
一 村寨选址的生态与生计诉求
二 自然特征浓郁的村寨命名
三 建筑用材的生态性能
第四节 服饰中适应和利用自然的技术
一 适应自然环境的服饰样式
二 选取于自然的服饰原料
三 服饰图案体现出的自然韵味及生态感知
第二章 澜沧江流域彝族维系生态平衡的精神力量
**节 崇敬自然的信仰习俗及其生态意义
一 天、地、水崇拜及其生态意义
二 神山森林信仰及其生态意义
三 动物崇拜及其生态意义
第二节 文学及艺术中热爱自然的情感表达
一 文学领域中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 艺术领域中热爱自然的情感
第三章 澜沧江流域彝族保护生态平衡的制度规约
**节 明以降护林碑刻对生态的保护
一 类型多样的护林碑刻
二 护林碑刻的生态文化内涵
三 护林碑刻的生态价值
第二节 1950年以来乡规民约对生态的保护
一 传统习惯法及禁忌有利于生态保护
二 保护生态的地方法规
三 保护生态的村规民约
第四章 澜沧江流域彝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思想及价值
**节 利用与保护自然并重的生态理念
一 趋利避害的生态取向
二 生计方式的多样性及生态保护
三 生态与生计并重的人居向度
四 用林与护林兼济
五 有机协调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关系
第二节 敬重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 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
二 遵循自然规律
三 感恩自然的情怀
四 敬重生命的处世态度
五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思想
第三节 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实用价值
一 有利于生态教育
二 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三 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第五章 澜沧江流域彝族聚居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节 传统生态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 传统生态文化发力下的良好生态环境
二 传统生态文化淡化下的生态状况下滑
第二节 澜沧江流域彝族聚居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 强化林业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 以传统生态文化为内涵培育环保意识
三 依托山地环境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四 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农业建设
五 充分发挥地方法规规章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云南省凤庆县腰街乡开明村彝族传统生态文化考察报告
附录二 澜沧江流域彝族传统生态文化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荣昆,男,1980年12月生,云南富源人。2003、2006年在云南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2016年在云南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致力于环境史、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少数民族森林文化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澜沧江流域彝族传统生态文化研究”、主持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森林文化研究”,主持完成省教育厅项目完成3项,出版学术专著《林人共生:彝族森林文化及变迁》《傣族生态文化研究》,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本类五星书
本类畅销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6.0¥76.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4.7¥49.0 -
清朝穿越指南
¥14.4¥45.0 -
人类酷刑简史
¥20.1¥59.0 -
万历十五年
¥16.3¥25.0 -
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23.1¥68.0 -
朱元璋传
¥14.0¥39.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1.7¥3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9.7¥38.0 -
两晋其实很有趣
¥9.2¥35.0 -
胡同里的姑奶奶
¥27.8¥78.0 -
至道无餘蕴矣:梁漱溟访谈录
¥24.1¥68.0 -
创造圣经的城市
¥19.7¥58.0 -
中国近代史
¥6.0¥20.0 -
硬核原始人
¥21.0¥65.0 -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16.0¥45.8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第七部
¥8.9¥29.8 -
中国通史
¥18.5¥45.0 -
消寒图:珍重待春风
¥20.9¥58.0 -
谁是剽窃者: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战争
¥15.8¥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