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

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

1星价 ¥89.6 (7.0折)
2星价¥89.6 定价¥12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19041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672
  • 出版时间:2020-11-01
  • 条形码:9787100190411 ; 978-7-100-19041-1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史新编》是有名哲学家冯友兰的经典著作。本书以时代思潮为纲,以对每个思潮中涌现出的哲学中心问题的阐释为要,对中国哲学史做出了全面而深透的研究;综合历朝历代的政治条件、社会环境和文化事件,提炼出一系列具有时代意义和学术高度的性见解,对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在着重探讨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对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进行了梳理,呈现出一个高度浓缩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目录

全书绪论 / 1

**节 本来的历史和写的历史 / 1

第二节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 2

第三节 写的历史和史料 / 6

第四节 什么是哲学 / 8

第五节 理论思维和形象思维 / 14

第六节 哲学与世界观 / 23

第七节 哲学中的主要派别 / 25

第八节 哲学和哲学史 / 29

第九节 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特殊任务 / 31

第十节 阶级观点和民族观点 / 35

第十一节 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 41

**册

绪 论 / 3

**章 商、周奴隶社会的兴盛与衰微——商代和西周时期(前16 世纪至前8 世纪)宗教天道观的变化和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 / 12

**节 商代奴隶和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科学知识和技术工艺的进步 / 12

第二节 商代的阶级对立及奴隶主阶级专政的精神工具——宗教 / 14

第三节 商末阶级斗争及商周民族斗争的激化 / 15

第四节 周公旦巩固奴隶制的措施 / 16

第五节 周公旦对于奴隶主的天命论的补充 / 19

第六节 古代素朴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 23

第七节 西周奴隶制的衰落及宗教神权的动摇 / 29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变——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 31

**节 大转变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 31

第二节 大转变时期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 / 34

第三节 大转变时期——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和奴隶身份的解放 / 35

第四节 大转变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与没落奴隶主贵族夺权与反夺权的斗争 / 38

第五节 春秋时期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发展,“法”与“礼”的斗争 / 39

第六节 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活跃和思想战线上的“百家争鸣” / 44

第三章 齐、晋两国的改革及齐桓、晋文的霸业 / 49

**节 齐、晋两国在春秋时期的地位 / 49

第二节 齐桓公与管仲 / 50

第三节 管仲在齐国“相地衰征”的历史意义 / 53

第四节 管仲对于分封制的改革 / 55

第五节 管仲“尊贤育才”的政策 / 56

第六节 管仲对于旧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性 / 57

第七节 管仲“富国强兵”的政策 / 58

第八节 管仲对诸侯国的关系的政策 / 60

第九节 晏婴的折中、调和论 / 61

第十节 晋国**次封建化的改革——“郭偃之法” / 65

第十一节 晋国的第二次变革——赵盾和“夷之蒐” / 69

第四章 前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孔丘对于古代精神生活的反思 / 71

**节 孔丘的阶级立场及其对于周制的态度 / 71

第二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关于“仁”的理论 / 76

第三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关于“礼”的理论 / 81

第四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论完全的人格 / 90

第五节 孔丘对于古代宗教生活的反思 / 95

第六节 孔丘对于古代文艺生活的反思 / 101

第七节 孔丘对于古代学术生活的反思 / 106

第八节 孔丘对于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的反思 / 109

第五章 邓析与子产的斗争,名家的起源 / 115

**节 子产在郑国推行的改良路线 / 115

第二节 邓析反对子产的改良路线的斗争 / 120

第三节 关于伪《邓析子》 / 122

第六章 春秋末期军事思想和经济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 125

**节 春秋时期军事上的“礼”与“非礼” / 125

第二节 孙武和《吴孙子》 / 127

第三节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 / 128

第四节 辩证法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 / 129

第五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范蠡的政治策略中的表现 / 132

第六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计然的经济政策中的表现 / 134

第七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商人思想中的表现 / 137

第七章 墨翟和前期墨家的哲学思想 / 139

**节 大转变时期独立手工业的兴起 / 139

第二节 《墨子》其书和墨翟其人 / 140

第三节 墨翟对于劳动和劳动成果的重视 / 142

第四节 墨翟对于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方式的批判 / 143

第五节 墨翟关于“尚贤”“尚同”的思想 / 146

第六节 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和经验主义的真理论 / 149

第七节 “兼爱”“非攻”的阶级调和论 / 153

第八节 主张“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 / 157

第九节 前期墨家向后期墨家的转化 / 161

第八章 晋法家思想的发展 / 163

**节 晋法家和齐法家 / 163

第二节 魏国进一步的改革——李悝“尽地力之教”和《法经》 / 164

第三节 韩国进一步的改革——申不害的“术” / 168

第四节 赵国进一步的改革——赵武灵王“易胡服” / 170

第九章 道家的发生与发展和前期道家 / 175

**节 所谓“逸民” / 175

第二节 杨朱的“为我”思想 / 179

第三节 《庄子·天下》论道家发展的阶段 / 183

第四节 《老子》《庄子》中的全生保真的思想 / 184

第二册

绪 论 / 189

第十章 秦国进一步的改革——商鞅变法 / 191

**节 商鞅在秦国同顽固派的大辩论 / 191

第二节 商鞅推广巩固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措施 / 195

第三节 商鞅对于宗法的变革 / 199

第四节 商鞅对于富国强兵的理论和措施 / 201

第五节 商鞅的进步的历史哲学 / 205

第十一章 道家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体系 / 209

**节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 209

第二节 《老子》哲学思想的阶级根源 / 216

第三节 《老子》对于地主阶级政权的攻击及其应付的策略 / 218

第四节 《老子》的兵法 / 221

第五节 《老子》的素朴的辩证法思想 / 222

第六节 《老子》中的宇宙观 / 227

第七节 《老子》论“为道”和“为学” / 235

第八节 《老子》的历史哲学及其理想社会 / 240

第十二章 孟轲——儒家思想向唯心主义的发展 / 243

**节 孟轲的时代及其对于当时政治的态度 / 243

第二节 孟轲的政治思想 / 246

第三节 孟轲论“王”“霸” / 251

第四节 王道的物质条件——井田制 / 252

第五节 王道的精神条件——仁和忠恕之道 / 255

第六节 性善论和伦理学 / 257

第七节 孟轲的历史观及其对于道家、墨家的斗争 / 264

第八节 孟轲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理解和体会 / 267

第十三章 墨家的支与流裔宋、尹文;农民的思想家许行 / 273

**节 宋钘、尹文的政治、社会思想 / 273

第二节 许行的“神农之言” / 279

第十四章 庄周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家哲学向唯心主义的进

一步的发展 / 283

**节 庄周其人和《庄子》其书 / 283

第二节 庄周论“齐物” / 287

第三节 庄周论“逍遥” / 294

第四节 《庄子》论道、有、无 / 300

第五节 庄周论自然和人为、必然和自由 / 305

第六节 倒退的社会观 / 308

第七节 庄周哲学是隐士思想的总结 / 312

第十五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后期名家的发展 / 315

**节 关于名家这个称号 / 315

第二节 惠施的法家思想 / 318

第三节 惠施的“万物说” / 319

第四节 惠施“历物之意”十事 / 321

第五节 惠施与庄周——辩证法与相对主义、怀疑论和诡辩 / 327

第六节 惠施的对立面——公孙龙 / 329

第七节 公孙龙关于“白马非马”的辩论 / 330

第八节 公孙龙关于“离坚白”的辩论 / 334

第九节 公孙龙关于“指”“物”的辩论 / 336

第十节 公孙龙关于“变”的辩论 / 340

第十一节 公孙龙关于“名”“实”的辩论 / 344

第十二节 战国时期其他辩者的辩论 / 346

第十三节 庄周及其一派对公孙龙的态度 / 350

第十六章 慎到和稷下黄老之学 / 353

**节 战国中后期各家的分化 / 353

第二节 《庄子·天下》所说的慎到 / 355

第三节 《慎子》中的慎到思想 / 358

第四节 黄老之学的确切内容 / 362

第十七章 稷下黄老之学的精气说——道家向唯物主义的发展 / 365

**节 黄老之学的名称的由来及史料的根据 / 365

第二节 《管子》中的《水地》篇 / 367

第三节 黄老之学关于“精”“气”的思想 / 369

第四节 对于“精”“气”说的评价 / 376

第五节 黄老之学的法家统治术 / 380

第六节 黄老之学关于法的认识 / 384

第七节 黄老之学的认识论的含义 / 386

第八节 附录,齐法家的其他思想 / 388

(一)“重本抑末”的思想 / 388

(二)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 391

(三)关于“法”“术”“势”的理论 / 394

(四)军事思想 / 397

第十八章 楚国的改革与屈原,稷下精气说的传播 / 398

**节 楚国的封建化的改革 / 398

第二节 屈原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进步的政治思想 / 399

第三节 屈原《天问》中的唯物主义的宇宙发生论 / 402

第四节 屈原《远游》《离骚》中的精气说 / 404

第五节 古代医学中的精气说 / 410

第十九章 墨辩——后期墨家向唯物主义的发展 / 415

**节 关于墨经 / 415

第二节 后期墨家思想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 / 416

第三节 墨经中的科学知识 / 418

第三节 后期墨家的反映论的认识论 / 420

第五节 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 / 424

第六节 后期墨家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 434

第七节 后期墨家的进步的社会政治思想 / 436

第八节 后期墨家对于当时诡辩学说的批判 / 444

第九节 后期墨家对于当时老、庄学说和其他各家的批判 / 452

第二十章 阴阳五行家的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世界图式 / 457

**节 关于阴阳五行家 / 457

第二节 《洪范》以五行为基础的自然观 / 459

第三节 《月令》的世界图式 / 462

第四节 邹衍的地理学说和历史观 / 469

第五节 阴阳五行家思想对于中国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影响 / 473

第六节 对于阴阳五行家的估价和批判 / 475

第二十一章 易传的具有辩证法因素的世界图式 / 480

**节 关于《易经》和易传 / 480

第二节 筮法和易传中的“数” / 483

第三节 易传中的“象” / 486

第四节 易传的宇宙发生论及世界图式 / 492

第五节 易传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 496

第六节 易传中的辩证法思想 / 499

第七节 易传哲学的阶级根源 / 507

第二十二章 荀况——儒家思想向唯物主义的发展 / 512

**节 荀况与《荀子》 / 512

第二节 荀况论“王”“霸” / 513

第三节 “法先王”和“法后王” / 517

第四节 礼和法 / 519

第五节 荀况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 521

第六节 荀况的反映论的认识论和思想方法 / 530

第七节 荀况的逻辑思想 / 540

第八节 荀况的社会思想 / 546

第九节 荀况关于“文”的理论 / 552

第十节 荀况的人性论 / 554

第十一节 荀况对于统一思想的主张 / 559

第二十三章 战国时期*后的理论家韩非的哲学思想 / 562

**节 韩非的人口论的历史观 / 563

第二节 韩非论他所认为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质 / 565

第三节 韩非综合原来法家三派 / 569

第四节 韩非关于法的论述 / 571

第五节 韩非关于势的论述 / 574

第六节 韩非关于术的论述 / 577

第七节 韩非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 579

第八节 韩非对《老子》的改造 / 582

第九节 韩非的政治、经济主张 / 594

第十节 韩非对于当时战争的矛盾立场 / 597

第二十四章 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终结 / 603

**节 儒家所做的总结 / 603

第二节 道家所做的总结 / 608

第三节 法家所做的总结 / 611

第四节 杂家和吕不韦的《吕氏春秋》 / 613

第五节 杂家的出现与先秦哲学的终结 / 617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产生深远影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