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法国史:从革命到反恐战争

现代法国史:从革命到反恐战争

1星价 ¥55.0 (5.5折)
2星价¥55.0 定价¥10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716567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92
  • 出版时间:2020-12-01
  • 条形码:9787520716567 ; 978-7-5207-1656-7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对历史、文化、人文感兴趣的读者1.《现代法国史》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至萨科齐任总统,囊括前后二百多年,经纬穿插,左右勾连,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教育,金融到法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叙述,清晰勾勒了法国二百年的发展脉络。 2.这本书足以让你比周围99%的人更了解现代法国。

内容简介

经历了大革命的动荡和拿破仑帝国的征服,再到遭遇滑铁卢之后,法国陷入两个多世纪的纷乱:革命四起,政权更迭不断,内斗血腥残酷,和德国爆发三次大战并被入侵和占领,其间又有殖民地斗争和各种政变——与此同时,法国涌现了大批政治、艺术、科学和社会有名人物。 历史学家和评论家乔纳森·芬比以其专业素养,为我们呈现了法国从1789年大革命至今的动人历史。那场革命永远改变了这个国家,但也遗留了诸多问题,制造了许多延续至今的内部矛盾。他取材于对该国长达半个世纪的观察:法国自视在世界上占有特殊地位,但目前遭遇严重的经济和社会挑战——与欧洲关系存在问题,并受到本国伊斯兰特别主义的威胁。就在2015年,巴黎还爆发血腥的恐怖主义袭击。 本书叙事严谨又不失可读性,历史细节丰富,有趣的事件穿插其中,相关人物也很鲜明。芬比细述各类重大事件、斗争和矛盾,这些塑造了法国,在让其为本国历史骄傲的同时,也使其成为历史的囚徒。

目录

序言 大革命的永恒遗产

**部分 革命与复辟 1815–1848

**章 复辟

第二章 复古与革命

第三章 公民国王

第四章 磨刀霍霍

第二部分 共和政治与帝制 1848–1870

第五章 不可能之梦

第六章 从王子总统到皇帝

第七章 机会主义的帝国

第八章 改革与灾难

第三部分 第三共和国 1870–1940

第九章 血腥一周

第十章 小而善的共和国

第十一章 中庸之人

第十二章 从德雷福斯事件到“一战”

第十三章 危机四伏的和平

第十四章 “一切都很好,侯爵夫人”

第四部分 维希政府、戴高乐和不为人爱的共和国 1940–1958

第十五章 两个法国

第十六章 解放

第十七章 追寻新道路

第十八章 不为人爱的共和国

第十九章 共和国的终结

第五部分 第五共和国 1958–2015

第二十章 新政权,新时代

第二十一章 衰落与崩溃

第二十二章 银行家、王子和佛罗伦萨人

第二十三章 推土机、锦衣总统和正常先生

第二十四章 历史的重负

注释与参考文献

致谢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序言 大革命的永恒遗产 大革命永远地改变了一切,虽然并不是以其支持者所希望的方式,同时革命遗产也极为复杂。拿破仑上台前的革命十年 ,正如查尔斯·狄更斯所言,“是*好的时代,也是*坏的时代”。1789年,威廉·华兹华斯写道:“在黎明之际,活着是幸福的。”但在接下来的三年半里,路易十六被处死,雅各宾派执行恐怖政策,这些都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冷酷的政治党派所煽动的民粹主义所能造成的后果。他们自称人民群众的引路人,通过拥有更优越的才能和智慧为自己辩护,成为20世纪极权主义——使用暴力对待真实或想象中的敌人,并将其合法化——的先声。大革命自初期就被印上派系斗争的标记,各竞争势力都声称革命代表至善和理性,实质却十分血腥,*终以拿破仑帝制和随后的波旁王朝复辟而结束。但是,随着1830年复辟后波旁王朝的倾覆和1848年革命烈火在欧陆的蔓延,以及与之抗衡的保守派开始付诸行动,大革命赋予了法国新的图景和样板,成为整个欧洲进步人士的灯塔。 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狱的风暴,以及随后的大事件所孕育的民族叙事,给法国现代历史涂上了超过两个世纪的意识形态色彩。不管如何定义,国家主权已经从神授君权转为人民主权了。追溯至13世纪的君权秩序,当时政权被世俗而非宗教的公民统治所代替。革命派激发反对党的仇恨,他们的所作所为唤醒了植根于彼此的不宽容和好斗之气;反对者的毁谤中伤则以追求美德和真理,或捍卫民族骄傲和伟大的价值观为自己辩护。19世纪晚期将主要的国庆日选为7月14日的巴士底日,而不是颁布《人权宣言》的8月20日。国歌《马赛曲》呼唤爱国者们用敌人肮脏的血浸透田野的沟渠。共和国的象征玛丽安根本不是兄弟会或姐妹会的使徒,而是德拉克洛瓦于1830年创作的有关七月革命的著名油画《自由引导人民》里战场上的革命英雄。作为共和国的另一个象征,高卢雄鸡并不是一种温顺的动物。在宣扬理性的发源地香榭丽舍大街,屹立着20世纪*有名望的两位领导人——乔治·克里孟梭和夏尔·戴高乐的军装雕像。1 法国长久的分裂——在左与右,天主教徒与世俗政权的支持者,中央集权主义者和地方分权主义者之间——深深印刻于1789年革命和随后一系列辉煌事件的亲历者,以及那些将大革命视为扭曲了理性原则的人们的心中。当然,也有人民紧密团结在共和价值周围的伟大时刻——二战法国解放的时刻,1961年反对阿尔及利亚的军事政变的时刻,2002年反对极右翼政党民族阵线候选人取得总统大选胜利的时刻,以及在2015年巴黎讽刺画刊《查理周刊》员工和一家犹太商店十七名顾客惨遭屠杀后举行的大规模示威游行的时刻。但这些时刻实在稀少,并且是在强烈的冲击下产生的。它们在相对短的时间里,频繁为党派分歧让路。1789年以来的政治文化的既成事实和行为模式,连同夸张的过度杀戮和政客空谈误国所导致的犬儒主义,阻碍了建设性的折中方案,使得法国远离了英国政治思想家埃德蒙·柏克所推崇的原则——“一切政府,甚至一切人类福祉,一切美德和一切审慎行动,都植根于妥协和贸易”。 基本问题仍然存在。谁有权统治以及基于何种合法性?如果政治是首要之事,则应采取何种政体以及组织框架?民主政治如何与高效行政政府相容,二者谁为优先?公民权是否包括街头示威的权利,虽然其自称为人民发声?暴力是否能以追求革命理想或者镇压革命的名义合法化,例如19世纪那次超过6万人丧生的国内冲突?人民何时会成为暴民?能否以武力执行《人权宣言》?追求革命纯洁性能否证明清洗反对者是正当的?甚至,是否能将人看作一种追求完善的物种,当萨伏依人约瑟夫·德·迈斯特将革命分子看作撒旦的仆人,在见过法国人、意大利人、德国人和俄国人之后,却写下了“至于真正的人,我在生命中从未见过”?这些议题也适用于其他国家,但是因为大革命,它们在法国拥有永恒的特殊意义,这种意义赋予了国家运作的特性。

作者简介

乔纳森·芬比(Jonathan Fenby)是十八本书的作者,包括备受称赞的《在边缘:法国的困扰》《将军:戴高乐及其拯救的法国》,后者被《纽约时报》誉为“精彩之书……博识敏锐、扣人心弦,让人不忍释卷”。他关注法国逾半个世纪,曾任路透社和《经济学人》巴黎通讯站负责人,也曾在《观察家》和《南华早报》发表和编辑诸多报道。他还被法国授予荣誉军团勋章和国家荣誉勋章。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