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开哲学教材系列哲学概论(精编版)/阎孟伟

南开哲学教材系列哲学概论(精编版)/阎孟伟

1星价 ¥23.7 (7.9折)
2星价¥23.7 定价¥3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1005973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20
  • 出版时间:2020-11-01
  • 条形码:9787310059737 ; 978-7-310-05973-7

本书特色

理解哲学莫过于首先理解哲学和生活的关系。所谓生活,就是指人的生命活动,即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也就是说,生活首先意味着我们要做很多事情,不做任何事情人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当然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上的生活。动物在其生命历程中当然也要做很多事情,因此动物也有自己的生活。那么,人的生活与动物的生活有什么基本的区别呢?区别只在于一点,即人不仅要“做”(doing),而且要“思”(thinking);而动物则只“做”不“思”。动物只是按照自己的本能去应对生存环境中的各种事物,并不思考自己的活动,至少不能像人那样凭借自己的理性去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人则不同,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做”与“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做事之前要思(“三思而后行”),做事之中要思(“亦行亦思”),做事之后也要思(“吾日三省吾身”)。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社2014年出版《哲学概论》之精编版。本书以哲学的理论问题为导向,注重哲学理论思维中的问题意识,阐释了哲学与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关系问题、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问题、认识论问题、伦理学问题、美学问题和本体论问题。并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围绕这些哲学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中汲取思想精华,阐述哲学的各种理论观点和论证方式,特别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哲学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比较全面地展现出哲学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发展脉络。

目录

目录章什么是哲学节哲学是关于“思”的学问一、生活中的“做”与“思”二、亚里士多德:哲学是追求*高的智慧三、黑格尔:哲学是思维的发展第二节哲学与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一、哲学与科学文化二、哲学与人文文化第三节哲学理论思维的基本特征一、哲学的反思性二、哲学的批判性第二章哲学的社会生活基础节文明社会的形成与哲学文化的诞生一、哲学对文明起源的理论推测二、马克思:从自然形成的社会到历史地形成的社会三、哲学文化的诞生第二节“感性世界”与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一、人的感性活动是现存感性世界的深刻基础二、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三、社会生活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属性第三节现代哲学中“生活世界”观念一、胡塞尔:“返回生活世界”二、哈贝马斯:系统与生活世界第三章认识论:追寻求知之路节认识的本质及其来源一、古希腊哲学中的朴素认识论二、近代哲学中的经验论与唯理论第二节认识的可能性追问一、古代哲学中的独断论与怀疑论二、近代哲学中的独断论与怀疑论三、认识可能性问题的解决方案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标准一、“符合论”真理观的不同见解二、在真理问题上的“实在论”与“建构论”之争三、以“效用论”为特征的实用主义真理观四、海德格尔的“解蔽论”第四章道德论:善与正义节对“善”的追求与道德理论
一、“善”与“人性”二、“求善”的动机与目的第二节道德实践与道德信念一、道德实践与实践理性二、道德实践的人道主义内涵三、道德信念的三种论证四、道德信念的现代困惑第三节“善”与“正义”一、古代政治哲学:道德与政治的直接同一二、近代政治哲学:道德与政治的疏离三、现代政治哲学:为政治正义确立道德依据第五章审美论:美与生活节古代哲学中的美学思想一、古希腊哲学中的美学思想二、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美学思想第二节美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美学的诞生二、西方近现代美学理论三、中国近现代美学理论第三节进入生活世界的美学一、美源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二、美的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以美启真,以美育德第六章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节本体问题与形而上学第二节实体论的形而上学一、什么是“本源”二、原子、理念、实体三、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本体观念第三节主体论的形而上学一、近代形而上学的产生与唯理论二、来自经验论哲学的质疑第四节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综合一、康德的知识批判与“未来形而上学”二、从费希特到黑格尔:走向绝对的形而上学第五节形而上学的批判与重建一、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二、马克思:从抽象的精神到现实的个人三、海德格尔:克服形而上学?第六节形而上学与信仰问题一、古代形而上学中的神学问题二、近代形而上学中的神学问题三、形而上学与终极关怀
展开全部

节选

  《哲学概论(精编版)》:  一、人的感性活动是现存感性世界的深刻基础  马克思所说的“感性世界”不是指外在于我们的、与我们的生活或活动无关的、自在的自然界,而是以人的感性活动或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属于人的生活世界,同时也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生活本身。  感性世界实践基础首先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当人们通过自己的物质生产活动来创造自己的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时,他们也就把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嵌入自然物的因果联系中,改变自然物的既定形态,赋予它新的存在形式,使它的变化具有人的目的性。因此,人们所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必然会在自然界身上引起单凭自然界本身的运动所不能发生的变化,亦即通过实践创造出“人化的自然”。生产活动越是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自然界就越是在广度和深度上脱离自在状态,成为“人化自然”。这样,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作为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感性的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①。  人类通过自身的物质生产活动实现自然和社会历史的统一,这个统一必然会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达到新的历史水平。例如,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中,人们在自己的“感性世界”中所能看到的可能只是农田、草地或荒野,而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发达的工业、商业和大都市。感性世界的这种变化表明,人的自觉活动在自然界身上引起的变化体现着人类改造自然的程度的不断深化和扩大,体现着人类智力和能力的历史性积累与扩展,体现着不同历史时代的人们的生活情趣、价值追求和信仰。因此,这种变化不是自然界自在的变化,而是体现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程度的变化,是内在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历史的自然”。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精辟地指出:  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①  二、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感性世界”同时也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世界。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首先深刻地体现了社会生活的物质性和客观性。*基本的实践活动是表现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物质生产活动。这种活动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虽然服从人主观设定的目的,具有超越性和创造性,但这种活动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而是依照物质运动变化的可能性改变物质的存在形式。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这意味着,尽管人们凭借自身的语言意识可以自由地想象可能的世界或理想的目标,但如果人们不掌握实际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在自然界面前便无能为力,他的想象或理想就不能转变成现实,因为对于物质对象,只能用物质力量才能对其加以改变。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就是运用一定的物质生产手段作用于物质对象的过程。而社会生产力就是人们运用物质手段改造自然的能力,本质上亦是一种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属性和规律的物质力量。  物质生产活动是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历史发展的现实基础。生产活动虽然直接地表现为人或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又是以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为前提的;生产力则是通过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通过活动的交换)而形成的社会力量。  ……

作者简介

本书由南开大学哲学院《哲学概论》课题组集体编著,主要负责人为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阎孟伟。阎孟伟,男,1953年1月出生,党员,曾任南开大学哲学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政治哲学、当代社会发展理论,已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