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营造”:从古代本土到近现代建筑学视野下的观念演变/话语 观念 建筑研究论丛

“营造”:从古代本土到近现代建筑学视野下的观念演变/话语 观念 建筑研究论丛

¥20.4 (3.6折) ?
00:00:00
1星价 ¥29.1
2星价¥29.1 定价¥56.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224287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
  • 页数:246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112242870 ; 978-7-112-24287-0

内容简介

在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化中,曾经活跃着大量关于土木建造活动的话语,它们有的反映出中国人对待土木建造的观点,有的体现出了从事土木建造时的方法,还有的彰显出人们在监督管理此类活动时的才智,这些涉及土木建造领域各个方面的思想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其高度精炼的话语现象则相应的成为了传统文化的典型标识。在这之中,“营造”一词以其丰富的内涵,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该领域内的代表性话语。 本书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各类文本中的“营造”话语展开解析、阐释与比较,总结出“营造”话语历史演变的若干特征,进而揭示出“营造”话语的历史演变对于当代建筑学理论与实践所发挥出的重要影响,以期为学习建筑学专业的在校学生与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工作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目录:**章 绪论;第二章 “营造”考辨;第三章 古代“土木之功”著作中的“营造”话语;第四章 近代建筑学术事件中的“营造”话语;第五章 当代建筑学研究议题中的“营造”话语;第六章 关于“营造”话语历史演变的思考

目录

**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为什么关注“营造”?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当“营造”作为观念 1.3 研究阶段的划分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标 1.6 相关研究回顾 1.7 本书内容构成 第二章 “营造”考辨 2.1“营”、“造”的词源考辨 2.1.1 “营”的词源考辨 2.1.2 “造”的词源考辨 2.2 “营”、“造”连言后语义及用法演变的多样化 2.2.1 “营造”作为惯常搭配的确立及其语义的多样化 2.2.2 “营造”的名词用法及其指代对象 2.3 从以“营造”为名的工官机构中考察其指代对象 2.4 从以“营造”为名的文学作品中考察其内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探析古代“土木之功”相关著作中的“营”与“造” 3.1 关于古代“土木之功”相关著作的选取原则 3.2 探析《考工记·匠人营国》中的“营” 3.2.1 “匠人营国”中“营”的内容 3.2.2 “匠人营国”中“营”的含义 3.2.3 “营”的行为主体——“匠人”身份的辨析 3.3 探析《考工记·匠人为沟油》中的“为” 3.4 探析《木经·营舍之法》中的“营” 3.5 探析《营造法式》中的“造作” 3.5.1 “造作制度”内容的构成 3.5.2 “造作制度”内容的特征 3.6 探析《工部工程做法》中的“规度” 3.6.1 《工部工程做法》“奏疏”中“规度”的释义 3.6.2 探析关于“做法”的“规度” 3.6.3 关于“做法”之“规度”的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探析近代学术事件中的“营造”(1920~1940年代) 4.1“营造”受到关注的社会背景因素 4.1.1 古代“土木之功”运作体系的瓦解 4.1.2 社会文化中关于“现代化”认识的转变 4.2 “营造”受到关注的重要前提:“建筑学”进入中国 4.2.1 “建筑”概念的引入 4.2.2 留学教育中“建筑学”人才的出现 4.2.3 研究中国建筑之外国学者的影响 4.3 “营造”受到关注的必然性 4.4 “中国营造学社”的成立与“营造学”的提出 4.4.1 “中国营造学社”成立的背景与动因 4.4.2 学社命名中对于“营造”含义的阐释 4.4.3 “营造学”的提出及其指导下的学术研究 4.4.4 关于“营造学”指导下学术研究之意义的若干反思 4.5 建筑教育中“营造”课程的设置与“营建学系”草案的制定 4.5.1 建筑教育中的“中国化”改造 4.5.2 “营造——构造”:苏州工专“中国营造法”课程的开设 4.5.3 “营造——construction”:东北大学计划开设的“营造法”课程 4.5.4 “营——适用与美观设计”:清华大学“营建学系”草案的制定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探析当代研究议题中的“营造”(21世纪以来) 5.1 1950~1990年代建筑学各层面中的“营造”用语概况 5.2 “营造”在21世纪以来再次受到关注的缘由及其特征 5.3 “土木/营造”之“现代性”的思考 5.3.1 对“土木/营造”进行阐释的意义 5.3.2 对“土木/营造”进行诠释的要点 5.3.3 针对“土木/营造”的实践探索 5.4 “营造”与“tectonic(s)” 5.4.1 国内学者对于“营造”与“tectonic(s)”关系的认识 5.4.2 “营造”与“tectonic(s)”(建构)关系其他可能性的思考 5.4.3 “营造”与“tectonic(s)”(建构)关系之讨论的意义一 5.5 着眼于建筑创作的“营造”内涵的新阐释 5.5.1 建筑创作中“营造”内涵之新阐释的缘起 5.5.2 “追求自然之道”:从“营造”与“建筑”的辨析说起 5.5.3 与“营造”内涵密切相关的要素:“生活”与“修为” 5.5.4 “追求自然之道”指导下的“营”与“造” 5.5.5 关于建筑创作中“营造”内涵之新阐释的思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关于“营造”内涵历史演变的思考 6.1 “营造”内涵历史演变中的若干特征 6.1.1 古代“营造”内涵演变的若干特征 6.1.2 近代以及当代对“营造”内涵认识中的若干特征 6.2 对“营造”内涵进行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6.3 反思“营造”内涵历史演变过程的意义所在 附录1 古代以“营造”为名的文学作品选登 附录2 近代以来部分辞书中的“营造”释义选摘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焦洋,201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主要从事外国建筑历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同时参与建筑设计的教学与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