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中的中国史

诗词中的中国史

1星价 ¥41.8 (7.2折)
2星价¥41.8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71076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0
  • 出版时间:2021-01-01
  • 条形码:9787520710763 ; 978-7-5207-1076-3

内容简介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漫长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用诗歌记录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民族的苦难、民族的不屈和民族的追求。这些诗歌,有的“哀民生之多艰”,有的“位卑未敢忘国忧”,有的“两袖清风朝天去”等等,为后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书写了多彩的历史画卷。这些诗歌,或歌颂,或鞭挞,或感时伤世,或忧国忧民,或怀才不遇,或关注民生,蕴含了极为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生命体验,饱含对国家一体的历史责任感。这些诗歌,描绘了祖国“江山如此多娇”,也高唱了先贤修身笃行、清廉自守、知恩图报、精忠报国、尊贤爱才、体恤民生、激流勇进的光辉峻洁品格。品读诗歌,就是品读我们民族的发展史和心灵史,就是塑造雄健性格,造就高尚灵魂,诗美历程中实现历史的启迪。

目录

一、修身笃行

[汉]《长歌行》

[元]王冕《墨梅》

(一)早具坚车为行远

(二)只留清气满乾坤

二、清廉自守

[东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南宋]郑思肖《寒菊》

[明]于谦《入京》

(一)久在樊笼返自然

(二)宁可枝头抱香死

(三)清风两袖朝天去

三、知恩图报

[先秦]《诗经·蓼莪》

[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一)哀哀父母生我劳

(二)三谢难酬漂母恩

(三)提携玉龙为君死

四、精忠报国

[唐]高适《燕歌行》

[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宋]陆游《关山月》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一)男儿本自重横行

(二)从头收拾旧山河

(三)笛里谁知壮士心

(四)人生自古谁无死

五、尊贤爱才

[东汉]曹操《短歌行》

[唐]李白《古风》

[唐]杜甫《忆昔》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一二五

(一)周公吐哺天下归

(二)宵小擅权祸国民

(三)叔孙礼乐萧何律

(四)不拘一格降人才

六、体恤民生

[汉]王粲《七哀诗》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宋]欧阳修《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宋]苏轼《荔枝叹》

(一)战乱之中哀民艰

(二)躬耕陇亩系民情

(三)与民同乐我亦乐

(四)我愿天公怜赤子

七、江山多娇

[唐]王维《山居秋暝》

[唐]杜甫《望岳》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清风明月泉水流

(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稻花香里说丰年

。。。。。

展开全部

节选

(二)宁可枝头抱香死 坚守高尚节操,绝不与小人同流合污,是历代有成就的文人的一贯追求。南宋画家郑思肖的《寒菊》云: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诗词赏析 这首诗托物言志,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集中表现了郑思肖的思想品格和胸襟怀抱。“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两句融入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这里的“趣”,既指菊花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菊花不随俗不媚时,不在春光明媚的时节与百花同放,而在百花凋零时独自挺立于风霜中的疏篱边。正如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所说:“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以菊比君子,郑思肖亦然。 然后,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菊花的凛然气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借菊花的高洁之志,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个性特征,表现了诗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投降元朝的意志。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忠于故国的誓言。 读史与修身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 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 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隐居苏州,终身不仕,连坐卧都朝向南方,表示不忘宋朝,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喻“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们问其缘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梅、兰、竹、菊自古就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也是中国诗词经常吟咏的对象,被称为“四君子”,世人也用“四君子”比喻圣人的高洁品质。题画歌咏梅兰竹菊之人,大多具有梅兰竹菊之品格,如郑思肖。“拗相公”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既刻画出梅花不畏严寒、孤独盛开、暗香袭人的形象,也象征自身孤傲清高,不媚世俗,即使数次被罢相,依然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 (三)清风两袖朝天去 明代于谦的《入京》诗云: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论短长。 诗词赏析 明代诗人于谦,不仅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而且能体恤民情、关心民瘼,既是能吏又是清官。他为后人留下了《石灰吟》《入京》等本色清正、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入京》语言晓畅,浅易如话,无论语言还是主旨,堪称于谦的代表作。 整首诗凡四句,首二句开宗明义:“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绢帕、蘑菇、线香都是河南土特产,没什么奇异,生活语言,寻常事物,都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他说“本资民用”。但第二句诗话锋一转,却说“反为殃”,出人意料,那是为何?言外之意引人深思,看似不着一字,但批评了当时衙门贿赂成风、清廉不守的官场风气。这种表达方式,含蓄里露锋芒,收到了“不着一字”但袒露无疑的效果。 后两句紧承首二句:“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论短长。”直抒胸臆,告白自己行为主张的同时透露出了不合流俗、甘愿清白自守的品格。“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老百姓。古人的衣袖宽大,可以容物,于谦进京述职“一物不持”,自然是两袖空空,只剩清风了。作者在*后一句里道出之所以连土特产都不带,那是因为担心百姓的批评和口碑,实际上从另一方面袒露了他保持清廉的高尚品格。 总之,只有心里装着百姓,才能够站在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才会“夙夜在公”,清廉自守中坚守“天下为公”的初心夙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一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如此偏爱与重视这首诗呢?读读于谦的《入京》,我们可以找到这二者之间共同的历史信息。 读史与修身 于谦的父亲于仁是一个有理想和道德追求的人,在他看来,官场污秽不堪,实在难以委身其间,因此隐居乡间,将一身才学传给儿子。受到父亲的影响,于谦少有大志,23 岁就考中进士,不到30 岁,就成为明宣宗重用的青年俊杰。他恪守家训,为官清廉,全然不受官场贪腐之风的影响。明代都穆的《都公谭纂》记述了这首诗的创作历史背景:“于少保尝为兵部侍郎,巡抚河南,其还京日,一物不持。”当时,于谦任兵部侍郎,主管河南。按照惯例,外任官员每年年底都要入京述职。于谦的下属们都建议他至少要带些绢帕、蘑菇、线香等特产作为礼物。于谦觉得这样做是耻辱的,因此进京述职时两手空空。古人的衣袖宽大,可以容物,“一物不持”,自然是两袖空空,只剩清风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来自社会底层,早年饱受官吏贪污之苦,因此对贪腐之风极为痛恨,屡屡掀起反腐风暴。他对贪污60 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并从自己身边的“高干”开刀,先后发起六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 万人。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时期,朝廷依然延续严惩贪官污吏的政策。明宣宗去世后,明英宗继位,张太后监国。张太后贤明,对贪官污吏,坚决打击,而对于谦等清廉官员,则予以提拔保护。 然而,十余年后,张太后和几位老臣去世,朝中气象突变。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朝政开始紊乱。王振本是一个无能的教书先生,科举考不中,便选择进宫当了太监。张太后在时,王振因为贪腐,经常被责骂,甚至差点掉了脑袋,但明英宗对他百依百顺,甚至将他看作辅佐武王的周公。王振经常胁迫官员给他送礼,敢有不从者,他就会随便找个借口处以重罚,甚至把人抓进监狱,严刑拷打,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面对如此奸佞,于谦还是分文不送,并为此写诗表明态度,于是于谦被打入死牢。听到这个消息,百姓震怒,一些藩王贵族也站出来为他打抱不平。王振只得以抓错人为借口,释放于谦。 王振为了一己之私,故意挑起明朝与蒙古瓦剌部的战争,并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消息传来,朝野震惊,危急之时,于谦站了出来,力主保卫京城,并得到一些大臣的支持。他们拥立景泰帝,稳定人心,然后调集兵马,保卫京城,与敌血战,取得了胜利。在此情况下,瓦剌部首领也先认为明英宗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于是将他放回来。 明英宗趁景泰帝病危之际,发动政变,夺回皇位,并对拥立景泰帝的于谦等人展开报复。官员到于谦家中查抄财产时发现,于谦竟然家徒四壁,贫寒程度让人震惊。于谦死后,明英宗又将当年参与迫害于谦的几位官员尽数处死,并诛灭其族人,于谦得到了平反。他的后代始终保持这股清白之风,从未出过一个贪腐奸邪之徒。 于谦的《入京》诗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两袖清风”也常被演化引用,如郑板桥的《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作者简介

高宏存 文学博士、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文化传播教研室主任,重点从事传统文化、文化政策与管理等研究。兼任中共北京市委干部理论教育特约报告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文化委员会理事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国内知名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文化自信八讲》《政府文化管理前沿》(含合著)等12部,主编《中国文化政策研究报告》等文化类读物60余卷。参加了中共十七届六中 全会文件相关课题、中央深改组文化管理改革等大量课题研究。参与或主持了中办、国办“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等大量政策文件的制定起草工作。担任多个地方政府发展顾问,被聘任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审专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重点网站评论员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