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301317983
- 装帧:一般雅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64
- 出版时间:2021-01-01
- 条形码:9787301317983 ; 978-7-301-31798-3
本书特色
从实践到理论,帮助读者全面提升对摄影这一生活方式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总结。
内容简介
因其完美衔接了神奇的光影艺术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记录,摄影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喜爱。虽然许多人都爱摄影,爱旅游,但同一处景点,甚至同一张照片,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体验。观赏的角度、文学修养、心灵深处的感悟不同使然也。本书作者融会自己多年的摄影体会和摄影作品,以记录类摄影的拍摄手法,来追求艺术类摄影的审美理想,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诗意摄影的内涵、诗意摄影的诗歌美、诗意摄影的题材、诗意摄影的特征、诗意摄影的创作、诗意摄影的至境、诗意摄影的二十四品等,有助于提升读者对摄影艺术的感性认知和对摄影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
目录
1.何谓诗意 /3
2.诗情画意 /6
3.诗意栖居 /12
二、诗意摄影的题材 /15
1.景观 /17
2.人文 /55
3.天象 /78
三、诗意摄影的特征 /107
1.吟志 /109
2.缘情 /114
3.真实 /121
4.节奏 /126
四、诗意摄影的创作 /131
1.观物取象 /133
2.澄怀静虑 /139
3.情景交融 /144
4.虚实相生 /160
5.境生象外 /164
五、诗意摄影的至境 /169
1.意象 /171
2.典型 /178
3.意境 /186
六、诗意摄影的二十四品 /193
1.雄浑 /195
2.冲和 /198
3.空灵 /200
4.清旷 /203
5.闲适 /206
6.高峻 /208
7.壮阔 /210
8.飞动 /212
9.荒寒 /214
10.粗犷 /217
11.实境 /219
12.自然 /222
13.明净 /226
14.豪放 /228
15.苍润 /231
16.澹远 /233
17.沉着 /236
18.含蓄 /238
19.悲慨 /242
20.虚静 /246
21.幽邃 /248
22.诙谐 /250
23.疏野 /252
24.隽雅 /254
节选
诗意摄影的至境 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中殚精竭虑,不息地进行着对艺术极致、艺术高境的探求,这种艺术家理想中的*高境界,属于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被称为艺术至境。我在诗意摄影的创作中,努力追求诗意摄影艺术的至境。 艺术形象是艺术的基本单位,是艺术审美价值的一种*基本的形态。它的有无,决定艺术的有无;它的高低,决定艺术价值的高低。以它为基础,还有艺术价值的其他一些形态。艺术至境是艺术审美价值的高级形态。意象、典型、意境是三大艺术至境,同样也应当是摄影家所追求的审美理想境界。 1. 意象 至境意象是象征艺术价值的高级形态。 意象是中外艺术理论中的重要范畴。意象,有心理意象、审美意象和泛义意象。中国*早创立意象学。《周易·系辞(上)》有云:“圣人立象以尽意。”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云:“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这里的“意象”,是指通过想象在大脑中形成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这也叫作心理意象。在西方,较早阐述意象概念内涵的是康德。他说:“审美意象是一种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现。”这叫作观念意象。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叫至境意象。至境意象是达到了艺术至境品位的意象。清代叶燮在《原诗》中说:“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至境意象是专门表达那种“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的艺术形象。换句话说,至境意象是能够表达社会人生的*高哲理于完美境界的意象。 至境意象具有象征性、暗示性、荒诞性和多义性等艺术特征。至境意象可分为寓言式意象和符号性意象。北京著名摄影家李英杰认为:“意象是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通过人的视觉器官激发大脑思维,通过生活中的联想,来达到审美目的的一种含蓄表达方式。这是一种较为生动而新颖的方式。这种方式越来越被艺术家(包括摄影家)所重视和利用。”“意象方式只有和健康的理想与思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时,才会产生生动而有生命力的艺术之作。”黄翔的《十月的螃蟹》和李英杰的《稻子和稗子》,堪称摄影艺术中的至境意象。我的诗意摄影中有些植物、动物、静物、符号等题材照片,也努力用意象理论指导去拍。 唐代诗人刘禹锡《赏牡丹》诗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图5-1)是原产中国的传统名花。花大叶茂,色彩艳丽,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被誉为“花中之王”。有一年春天,我在徽州宏村承志堂拍摄了几朵怒放的牡丹。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牡丹》诗曰:“闲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擅奇。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作者托物寄兴,表明了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丹心。 1997年夏天,我在哈尔滨太阳岛上看到一朵盛开的荷花,便换上长焦镜头,调至大光圈,以荷花的花蕊为对焦点,拍摄了这张《亭亭玉立》(图5-2)。在虚化的荷花池的背景的映衬下,荷花更显得清晰、夺目,体现了荷花高洁的高贵品质。 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端庄美丽、清新脱俗。荷花具有君子之风,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象征洁身自好,清正无邪。自古以来,多少文人雅士对荷花情有独钟。宋代杨万里诗曰:“映日荷花别样红。” 黄山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松,有些生长在阳坡、谷地,树干浑圆,笔直参天,黑压压一片,宛如原始森林;有些生长于悬崖峭壁和群峰石隙中,盘根错节,曲虬苍劲,树冠扁平,枝桠舒展。黄山松,在植物学上是一个独立的品种。由于第四纪冰川的影响和漫长岁月的自然淘汰、自然选择,黄山松锻造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坚毅的品格。郑集教授作有《卜算子·黄山劲松》,词曰:“屹立悬岩上,挺秀万峰前。历经沧海与桑田,风度似当年。 不惧风雪摧,不怕烈日晒。乱云飞渡不用警,苍劲依然在。” 《旭日劲松》(图5-3)摄于黄山玉屏峰,通过画面象征这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 2. 典型 典型是再现艺术价值的高级形态。 典型是指在艺术作品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典型基本上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西方再现艺术较发达,以人为表现主题,强调再现、求真,吸收科学成就来塑造酷似真实的艺术形象,其古典艺术理论中*经典的是“模仿说”。模仿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摹拟、仿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谈到“模仿说”:“这些事物是按照它们应当有的样子描写的。”“模仿说”后来发展成典型理论。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了“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在世界文学艺术画廊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典型人物形象:哈姆雷特、堂·吉诃德、高老头、安娜·卡列尼娜、曹操、林冲、王熙凤、阿Q、骆驼祥子,等等,超越国界,超越时空,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著名摄影家郑景康在战争年代就指出:摄影时“必须找典型,找有典型意义的东西拍进照片里来”,“摄影者的目的,就在于在生动丰富的生活现象中保留它的精华”。摄影理论家龙憙祖认为:“摄影家的任务在于观察、分析、研究,当机立断,敏捷地抓取这一既能表现出主人公自己的主导特征,又是他有代表性的思想感情的稀有瞬间,这就是说,既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又有独特个性的典型形象。”① 中国摄影家运用摄影本体语言,通过对社会本质的挖掘,塑造了许多典型形象。吴印咸的《白求恩大夫》、齐观山《斗争地主》中的贫农、郑景康的《齐白石》,都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涌现的典型形象。在新时期,李晓斌拍摄的“上访者”呆滞、迷惘的神态撼人心魄,沈延太拍摄的“彝族老人”饱经忧患而坚强不屈,李江树的“画家石鲁”衰老而虚弱,但是他那冲冠的怒发、微翘的胡子和瘦骨嶙峋的手指都表现了这位画家内在性格的不屈。 我根据典型理论拍摄了一些人物照片。我在云南拍摄了恬淡、古雅的纳西族老人,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拍摄了沉着、睿智的蒙古族摔跤手。下面是我所拍摄的两位恩师的照片。 《每有兴致参书帖》(图5-4)拍摄的是著名的文学史专家、苏州大学教授严迪昌先生。严迪昌先生从苏州来到南通,坐在我的好友范启文、张静秋之静愚斋的椅子上读帖。严先生神情闲适、自然、放松。严先生的*后三十年,教学、科研,太累,太辛苦。他写《清词史》,每天五千言。他越忙,越渴望能够得到休闲。他说:“闲乃华夏萃拔文化之母,一闲生百文。”他设想“他日如能于茶烟缥缈中撰《闲文化文学史》,或亦人生之一乐”。 严先生是我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引路人。1970年初,我是南通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有幸结识了深受磨难的恩师,开始了三十多年的师生情谊。在朝夕相处的岁月里,严先生教授我如何使用工具书和文学鉴赏。严先生获得自由后,又传授了我文学研究的路径。严先生调往南京后,我通过书信或利用出差的机会向先生请教。严先生还指导我掌握方志学﹑谱牒学的方法,去图书馆古籍部查找更多的文献。严先生对我恩重如山,使我受益终生。 王元化先生提出,要做有思想的学问家和有学问的思想家。我认为,严迪昌先生的学术,是有思想的学术;他的思想,是有学术根基的思想。他说:“言学术是我生命组成部分,意为既是一己投入心力投入生命,更是我生命结成之硕果,是心魂升华之一种。” 先生鄙视学术界中那种哗众取宠﹑出卖灵魂以谋取荣誉与利益的人。他尖锐地指出:“倘若一任以玩‘古’心肠,甚至戏‘古’的油腔滑调去治‘古’文学研究,或者以玩‘今’之手眼作所谓评论﹑研究来换得作家﹑教授﹑博导,更有期盼得个处级﹑厅局级种种名利场中花花物事,则中国之文学无论‘今’‘古’必被‘玩’个完。” 严先生认为,清代是封建专制主义集大成时期,其法网之险密,威劫之酷烈,所造成的后果严重戕害着中国的文化人心灵。“仗马寒蝉式生存方式,嗫嚅无骨的软媚世风,因循二三百年迄今仍遗烈不泯。不敢思想﹑不敢横议﹑不敢自立,以致偷生怕死﹑苟且图日﹑没心没肺而又沾沾自喜的谬种丑相,大抵可上溯到那个时代觅得其根因。中国社会之‘今’既然紧承这个王朝之‘古’演化而来,‘今’之文学的‘写心’无能﹑媚世有术﹑回避现实﹑醉生梦死的余韵不绝也丝丝缕缕来之于这血胎因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毅老师认为:“严迪昌先生在清诗、清词研究领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这当然与他掌握了大量相关文献直接相关,但这不是关键,更重要的是他从自己饱受的磨难中,真切体悟到了专制文化环境对学人命运和生存方式的深刻影响,由此他尤其关注于明清易代以后,那些身居政治高压之下的底层文人之命运,他们是如何尽力维系生命的尊严和文学的价值,他们与贵居庙堂者在生命意义的追求、文学理念等方面的分道扬镳等等问题,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他研究清诗﹑清词的基点。”严先生性格耿直﹑狷介,有先贤传下来的风骨,有峻洁的学术个性。人生道路坎坷。娥眉谣诼,每被暗箭中伤。然先生穷而弥坚,发愤著书,硕果累累。 严先生一生劳瘁,盛年早逝。2003年8月,严先生仙逝时,我在甘南。山高路远不能赶回,我托妻子前往苏州为先生送行。先生出殡日凌晨,我在玛曲宾馆里醒来,想起先生的音容笑貌和先生多年的谆谆教诲,想到从此天人相隔,不禁失声恸哭。多少年过去了,我总觉得先生似乎还活着,还在读书,还在喝茶,还在吞云吐雾。甚至有时逛书店看到好书,马上想向先生请教,一摸手机,怅然良久。 严先生曾担任《全清词》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副主编,主持编纂研究室日常工作。严先生还主持国家“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清诗流派与群体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系列成果。严先生的《清诗史》《清词史》《阳羡词派研究》《近代词钞》《近现代词纪事汇评》等著作,标志着国内清代诗词研究高度,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严先生去世那年,他的《清诗史》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清词》顺康卷获国家图书奖。 严先生在研究古代文学的同时,也关注当代文学,写过30年的新诗评论。先生与年长11岁的诗人沙白成为至交。严先生去世后,沙白先生闻讯之后悼之以《金缕曲》词: 撒手忽西去,怎禁得雷轰头顶、难抑泪珠。忆昔小楼初相识,四十年华飞渡。说诗文、评贺论郭,一杯苦茶到更深。临别时,门前又踌躇,同携手,望玉兔。 翻箱倒笼寻遗著,试展开,诗吟如新,墨痕如故。依稀乱后重相见,蓦地偶值街隅,高楼角、倾吐肺腑。平生知己得一足,却奈何小别成千古。向大江,吞声哭。 第二年清明节,严先生的骨灰归葬南通市烈士陵园,距其曾任教的南通中学仅一水之隔。沙白先生再赋长调《兰陵王》作为祭奠。 恨如铁。前年觌面未值,终误却,山头携手,同眺江上浪千叠。追悔已晚矣,总盼再度把臂。谁曾料,噩耗传来,小别忽地成永诀。犹记旧踪迹,昔江城寻梦,濠滨把笔,风生校苑层云里。更白下论诗,雨花觅石,莫愁莲叶无穷碧。看词史一卷,落纸万言,花开姑苏结巨实。耗尽几多心血。凄恻,情何极。今魂归旧地,清明时节,桃李门墙一水隔。怅霜林日疏,纷飘坠叶。故交零落,心底事,凭谁说。 两位老师真挚的友谊令人感动。 另一张照片《踏遍青山人未老》(图5-5),拍的是登山两百多次、年逾八旬的袁廉民老师正在黄山上创作。 我在摄影艺术上的追求,曾得到许多老师的关心、指导。其中对我直接帮助*多的是袁廉民老师和南京师范大学董介人教授。我曾九上黄山。当我第二次登上黄山时,看到宾馆里挂着著名摄影家袁廉民的作品《蒸蒸日上》,恰恰又购到袁廉民所著《黄山摄影指南》。我为作品和书中表现的中华美学精神及作者的艺术追求所感动,于是拜袁先生为师。袁廉民是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以黄山摄影作品享誉海内外。1995年4月底,我与恩师袁廉民在婺源首次见面,并一起采风拍摄。二十多年来,袁老师一直关心我,经常来信、来电话、寄画册、寄新出品的反转片,还带我去黄山创作。2011年我应出版社之约,写作并出版了《黄山意境——袁廉民风光摄影解析》,作为献给老师八十大寿的贺礼。2015年3月,我为学校摄影课程“风景摄影”做课程建设,请恩师做艺术指导,于是接袁老师再赴婺源、黄山,实地录影。这张照片就是在黄山始信峰顶上拍的。清晨,83岁高龄的袁老师步履轻盈,又来到名作《蒸蒸日上》的拍摄地始信峰创作新作。 著名学者冯其庸曾为袁廉民老师作品题诗: 其一 雨雪冰霜三十年,黄山摄得雾云烟, 前朝借问梅瞿老,枕石可曾抱月眠。 其二 千金难买黄山图,满纸云烟入有无。 料得山僧应拜倒,愧无巨笔扫天都。 袁廉民老师给我讲述过这样一件事:20世纪70年代,黄山冬季没有游人。一天清晨他独自攀上一座山峰,只见奇松如玉树琼枝,峰峦似冰雕玉砌,好一片琉璃世界。一会儿,朝阳喷薄而出,蔚为壮观。他环顾四周,雪地上只有自己深深的脚印,这美景似乎为他一人而设,顿时心潮澎湃。他感到这正是石涛所谓“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境界,便屏住呼吸,频频按动快门。 袁廉民老师黄山摄影作品,其实就是诗意摄影。袁廉民以创造意境美为主要特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风光摄影艺术,吸引众多艺术家。他们纷纷为作品赋诗、题字。艺术大师刘海粟为袁廉民的**部黄山摄影画册《黄山奇观》题诗一首:“何年开混沌,造化夺神工。排闼青冥入,群峰相角雄。”袁老师作品《霞光万丈》,逆光拍摄的西海夕照,空朦缥缈,境界廓大,影调细腻,层次丰富。香港资深摄影家关彼得特为这幅照片赋诗一首:“松绿风清雨乍晴,攀山踏草履轻盈。群峰座对不知晚,任得云开夕照明。”直接用毛笔在作品上题诗*多的是画家应野平。他在《浩然之气》上题诗:“有限浮生无限情,名山相对费沉吟。松奇石怪云天碧,变幻峰峦奉古今。”在《轻描淡写》上题诗:“无端沟壑填胸臆,偏是烟云上素笺。不到黄山人未识,我曾穿雾到峰巅。”在《云涌玉屏峰》上题诗:“我爱黄山秋与余,奇峰耸秀白云舒。挥毫自愧才情浅,如画江山画不如。” 3. 意境 意境是抒情艺术价值的高级形态。 中国古代的抒情艺术较发达。诗人、画家在大自然的审美观照中触景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艺术创作中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唐代画家张璪在《心境》中提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的交融统一,也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艺术家通过一定的艺术技巧和方法,将心中的意境外化出来,就构成作品意境。 摄影艺术作品中的意境,就是通过光、影、形、色,来表现外在物境和内在情境。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他解说“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物境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目悦神怡的美感。王昌龄解说“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情境要求具有真挚的情怀,才能驰骋想象,缘情拟物。他解说“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艺术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王昌龄提出的“意境”与现代艺术理论中的意境有所不同,宗白华以“灵境”一词代称,倒也贴切。 意境已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它是艺术家高尚人格襟抱的体现,也是抒情类艺术作品审美的*高境界。意境同样存在于中国优秀摄影作品之中。学者、诗人、摄影家刘半农认为,照相可以分为写真和写意两大类。“写意,乃是要把作者的意境,借着照相表露出来,必须有所寄藉。被寄藉的东西,原是死的;但到作者把意境寄藉上去之后,就变做了活的。”他还认为,作品中的意境不是摄影技术、技巧所能限定的,它远比摄影技术、技巧重要得多。摄影作品中的意境是景物与情思的融汇,是动与静、虚与实的统一,也是写实与写意的结合。著名摄影家黄翔注重把意境理论运用到风光摄影创作之中。他的《黄山雨后》《海上明月共潮生》《奇峰千插碧云天》《青山隐隐水迢迢》都蕴含着深邃的意境。旅美摄影家李元对摄影艺术意境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他说:“意境是指心意里面的环境,它建立在联想上,也可以被认为是心灵从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解脱。”“正因为意境是一种解脱,而脱离现实的束缚多半只能求之于野外,这就使得意境的追求在风光摄影里更为重要,也使得中国文化传统下的风光摄影更有了深度。”著名风光摄影家于云天谈自己创作的一组风光作品《九歌》时说:“至于作品的内涵,也符合我一贯的创作思想,我在画面中追求的是意境,境由心造,意在高远。” 一个夏日的下午,我在新疆赛里木湖畔,望着越积越厚的云层,感到既不会有雨景,也不会有晚霞。尽管如此,我还是默默地在那里守候着。突然,太阳透过云层射下道道“耶稣光”,我立刻趴到草地上,以马群的剪影为前景,拍下了这幅《天光云影共徘徊》(图5-6)。标题出自南宋朱熹《观书有感》两首中的**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是讲读书的感想,但第二句写得非常生动,和我眼前的景象极相似。阳光冲破乌云,照耀在静静的湖面上,马儿在低头吃草,好一幅安宁、祥和的画面。 《夕晖万里》(图5-7)是我2002年5月跟随袁廉民老师在黄山丹霞峰拍摄的。丹霞峰是拍摄黄山落日、晚霞的绝佳位置。我们静静地观测天空云彩的变幻和夕阳的移动。从诗歌美学来说,一方面,在时间上黄昏带有悲凉感伤的意味。李白诗曰:“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商隐诗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说:“日暮天晚,象征着岁月时日的匆迫;路远天阔,象征着理想的难以达成。这日暮与路远的象征,从先秦屈原《离骚》已成为中国诗中的一种象征原型。”① 另一方面,在空间上黄昏带有温馨愉悦的审美感受。谢朓诗曰:“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陶渊明诗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中“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诗句,显示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夕阳的审美愉悦化解着日暮的悲哀。当夕阳半沉时,我拍了这张照片。在夕阳的辉映下,满天的云霞呈现出以红色为主,黄色、橙色、紫色等色彩纷呈的绚丽景象。正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
作者简介
吴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著名明清诗词研究专家严迪昌教授的私淑弟子。著有《旅游摄影与拍摄技巧》《风光摄影教程》《黄山意境——袁廉民风光摄影解析》《中国影像史》第七卷。其摄影作品、专著、论文多次获奖,家庭曾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的“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
-
夏天只是西瓜做的一个梦(八品)
¥26.9¥69.0 -
数码摄影用光和色彩从入门到精通
¥24.2¥69.0 -
齐白石国画山水精品-经典画库
¥9.6¥30.0 -
宋元水墨花鸟
¥17.7¥59.0 -
吴昌硕画选
¥4.3¥4.8 -
摄影一本通
¥17.9¥49.8 -
一白书画印
¥26.4¥88.0 -
图说木雕绝艺
¥17.0¥46.0 -
观众心理美学
¥10.4¥29.8 -
乔十光文集
¥21.0¥70.0 -
明信片:末代皇朝旧影
¥6.4¥20.0 -
花与女组画
¥4.3¥4.8 -
张大千国画精品-经典画库
¥9.6¥30.0 -
梵·高手稿-精装
¥33.1¥138.0 -
论园
¥23.0¥36.0 -
与当代艺术家的对话:中国画的生成
¥21.1¥48.0 -
如何成为地球上最棒的即兴演员
¥16.4¥49.8 -
古典乐的盛宴
¥24.4¥66.0 -
唐 颜真卿多宝塔碑/人美书谱-天卷-真书
¥21.2¥59.0 -
当代艺术家:章晓明
¥40.5¥90.0